第3章 邙山阴风与青铜人面(第1页)
洛阳的秋雨,带着一股渗入骨髓的阴冷。我们租住的小院笼罩在灰蒙蒙的雨幕里,空气潮湿得能拧出水来。林薇手臂上那道青黑色的伤痕,在这样阴沉的天气里,颜色似乎更深了,像一条盘踞的毒蛇,偶尔会传来一阵针扎似的刺痛,让她忍不住蹙眉。
吴掮客带来的那枚刻着兽面纹的青铜箭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我们坐立不安。他描述的那个被雨水冲塌的“老坟”,就在邙山北麓一个叫“断魂坡”的地方。这地名听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不能再拖了。”柱子烦躁地抽着烟,烟头在昏暗的光线下明明灭灭,“薇薇这伤…还有外面那些盯梢的狗鼻子,迟早会闻着味找过来。那姓吴的突然消失,肯定有问题!”
我着那块温润的玉璧,背面那个模糊的“洛”字和兽面符号,仿佛在无声地催促。秦岭的经历像一场噩梦,但林薇的伤和这玉璧背后的秘密,像两根无形的线,牢牢拴住了我们。邙山,必须去。
几天后,趁着雨势稍歇,我们三人带着简单的装备——洛阳铲、绳索、强光手电(这次咬牙买了新的)、干粮、水,还有柱子视若珍宝的几管炸药和雷管——再次踏上了征途。目标:断魂坡。
邙山,远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在黄河之南。山势并不险峻,但沟壑纵横,植被茂密,加上千百年来层层叠叠的墓葬,使得整片山区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寂和阴森。“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俗语,此刻听来更像是一种诅咒。
断魂坡位于一处背阴的山坳里,人迹罕至。雨水冲刷后,山坡上果然塌陷出一个黑黢黢的洞口,约莫水缸大小,周围散落着破碎的砖石和朽木,空气中飘荡着一股淡淡的土腥味和…若有若无的霉腐气。
“就是这儿了。”我蹲下身,抓起一把洞口边缘的泥土捻了捻,土色发黑,带着一种特殊的粘性,“是‘三合土’,古代墓葬常用的封土材料,下面肯定有东西。”
柱子二话不说,组装好洛阳铲,开始熟练地打探洞。铲头带着泥土一节节提上来,土质从表层的黄褐色逐渐变成深黑色,夹杂着木炭和石灰颗粒,这是典型的防潮层。当铲头带上来一小块青黑色的、带着细密纹路的碎陶片时,林薇眼睛一亮:“是商代晚期的印纹硬陶!有洛氏活动的时期!”
洞口太小,我们只能轮流挖掘扩大。潮湿的泥土异常沉重,挖掘进展缓慢。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山风穿过林隙,发出呜呜的怪响,像无数冤魂在低泣。林薇手臂上的青痕又开始隐隐作痛,她咬着嘴唇,强忍着没有出声。
终于,洞口扩大到能容一人勉强钻入。一股比洞口更浓烈数倍的、混合着泥土、霉菌和某种难以形容的、类似铁锈混合着动物内脏腐败的恶臭,猛地从洞内涌出,熏得我们一阵干呕。
“戴上!”我递过浸湿的厚口罩(里面还夹了草药,聊胜于无),自己率先将强光手电咬在嘴里,双手撑着洞壁,小心翼翼地滑了进去。
里面是一个倾斜向下的盗洞,洞壁湿滑,布满了挖掘的痕迹,显然年代久远,并非雨水冲刷形成。我们顺着盗洞向下爬了十几米,前方豁然开朗,进入了一个相对宽敞的甬道。
甬道用巨大的青石条砌成,但很多地方己经坍塌,碎石遍地。空气污浊得令人窒息。手电光扫过,甬道两壁残留着一些模糊的壁画,色彩早己剥落殆尽,只能勉强看出一些扭曲的人形和兽形图案,透着一股原始的狰狞感。
“小心脚下。”我提醒道。地上散落着一些破碎的陶罐和锈蚀的青铜器残片,还有…几根灰白色的、疑似人骨的碎片。林薇蹲下身,仔细看了看那些壁画残迹和地上的器物,低声道:“风格很原始,带着强烈的巫术色彩…和秦岭那个墓里的兽面纹有相似之处,但更古老、更野蛮…这很可能就是有洛氏的遗迹!”
甬道尽头,是一扇半塌的石门。石门己经被暴力破坏过,巨大的门轴断裂,门板斜倒在地上。门后,是一个方形的墓室。
墓室不大,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坑内散落着一些腐朽的木质棺椁残片和零碎的人骨。这就是商周时期常见的“腰坑”,通常用于殉葬奴隶或放置祭品。坑内的人骨姿态扭曲,显然死状凄惨。
墓室西角,各矗立着一尊半人高的青铜器物。它们造型诡异,既像灯台,又像某种祭祀用的法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顶部,都铸造成一个巨大而狰狞的青铜人面!那人面双目圆睁,眼球凸出,嘴巴大张,露出獠牙,表情极度痛苦和怨毒,与我们在青铜簋和箭头上看到的兽面纹一脉相承,但更具象,更充满了邪异的生命力!仿佛下一秒就要活过来,发出无声的咆哮。
“这…这是什么东西?”柱子用手电照着其中一尊青铜人面,那凸出的眼球在手电光下反射着冰冷的金属光泽,看得人头皮发麻。
林薇也被这诡异的青铜人面震慑住了,她声音有些发颤:“这…这可能是‘镇墓俑’的一种…但有洛氏的镇墓俑…似乎被赋予了某种…活祭的含义?你看它们的表情…”
就在这时,我手中的强光手电无意间扫过墓室一角,光线似乎被什么东西反射了一下。我定睛看去,只见在坍塌的碎石和厚厚的尘土下,隐约露出一点金属的边角。
“那边有东西!”我示意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