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章 麟归频阳终南归隐 这青山你守得住(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少年眼中爆发出强烈的渴望,几乎是扑过来,双手颤抖着接过水瓢,也顾不得礼仪,仰头“咕咚咕咚”猛灌起来。清水顺着他的嘴角溢出,流过脖颈,浸湿了前襟。他喝得太急,被呛得剧烈咳嗽起来,弯下腰,咳得撕心裂肺,眼泪都迸了出来,手中的水瓢也差点脱手。

王翦静静地看着,待他咳声稍歇,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慢些喝。山泉寒凉,急饮伤肺。”

少年喘息稍定,用袖子胡乱抹了把脸和嘴,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脸上掠过一丝窘迫。他站首身体,努力平复呼吸,双手捧着水瓢,递还给王豹,哑声道:“多…多谢老丈。”

他的目光就像被磁石吸引一般,不由自主地落在了王翦膝头摊开的竹简上。那卷《孙子兵法》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散发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竹简的形制十分独特,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苍劲有力,仿佛是一位智者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的智慧结晶。而那熟悉的字迹,更是让少年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他凝视着那卷竹简,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其中,有对未知知识的好奇,有对古代智慧的敬畏,甚至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渴望。这种渴望,就像是在沙漠中行走的人对水源的渴求,让他无法抑制自己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

“识字?”王翦捕捉到了他眼神的变化,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少年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声音依旧沙哑:“略…略识得几个。”

“哦?”王翦眉梢微挑,指了指旁边的石墩,“坐。山野之地,不必拘礼。看你对这书简似有兴趣?”

少年犹豫片刻,依言坐下,但只敢挨着石墩边缘,身体依旧紧绷。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低声道:“是…是兵书。小子…小子也有一卷。”说着,他下意识地伸手,探入怀中那件破旧短褐的内襟,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掏出一个用粗麻布层层包裹的长条状物件。

包裹得很仔细,虽然麻布粗糙,但边角都折叠得整整齐齐。少年一层层解开,动作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郑重。

当最后一层麻布被缓缓掀开时,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了。王翦的心跳猛地加快,他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那逐渐显露出来的东西。

终于,当麻布完全揭开,里面的东西展现在他眼前时,王翦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竟然是一卷竹简!

这卷竹简的形制十分古朴,简片呈现出一种岁月沉淀的深棕色,被得油润发亮,显然经常被人翻阅。简首的两个古篆大字,更是让王翦的心脏几乎要跳出嗓子眼——“孙子”!

这两个字如同惊雷一般在王翦的脑海中炸响,他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孙子》,这部被誉为兵家圣典的著作,竟然就这么出现在他的面前!

少年韩信(此时尚未成名)将竹简捧在手中,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之前的惊惶疲惫似乎都被这卷竹简驱散了几分。“小子…小子平日无事,便爱看这个。”他低声说道,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赧。

王翦心中波澜微起。一个如此落魄的少年,竟随身携带、珍视如命的是一卷兵书?这绝非寻常!他不动声色地伸出手:“可否借老夫一观?”

韩信略一犹豫,还是双手将竹简递了过来。

王翦接过,入手沉甸甸的。竹简保养得极好,简片坚韧,编绳牢固。他缓缓展开,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谋略篇章——“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知己知彼”…字迹是标准的秦隶,抄写工整。

然而,当他的目光掠过“谋攻篇”中“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一句时,旁边一行极其细微、几乎与竹纹融为一体的蝇头小字,如同针尖般猛地刺入他的眼帘!

那字迹…那字迹他太熟悉了!

那字写得真是瘦硬通神啊!每一笔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般刚劲有力,转折之处更是带着金铁般的锋芒,仿佛能斩断一切阻碍。然而,在这刚硬之中,却又在细微处流露出一种独特的圆融。这种圆融并非圆滑,而是一种历经世事的通透和豁达。

这字,正是他王翦的字!那是他年轻时,在无数个秉烛夜读、推演战局的夜晚,随手批注在兵书上的心得。这些批注不仅展现了他对兵法的深刻理解,更透露出他那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伐谋为上,然庙算无常,当辅以雷霆之势,摧其心胆。如长平困赵,非唯粮绝,实慑武安君之威也。”

这…这分明是他当年在蒙骜将军麾下为裨将时,研读《孙子》,结合长平之战的心得,随手写下的批注!这卷竹简,竟是他早年用过的那一卷?!

王翦的心脏,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他猛地抬头,锐利如鹰隼的目光死死盯住眼前的少年韩信!

这卷凝聚了他早年心血、记录着他最初军事思想的竹简,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这卷珍贵的竹简早己在多年前的征战中遗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