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鹰扬三川地龙翻身 这城墙吃人吐骨(第3页)
王翦的心脏如同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这个名字,如同一道撕裂时光的惊雷!
公子虔!魏国宗室,魏惠王时期的魏国上将军,权倾朝野的“犀首”!更是当年商君(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于魏国境内遭遇的最大政敌!史载,公子虔曾多次遣死士入秦刺杀商君未果,更是在魏国朝堂力主联合诸侯扼杀初生的秦国变法!
商鞅车裂而死后,公子虔也因魏国内部倾轧而失势,最终郁郁而终,其墓葬所在一首成谜。谁能想到,他竟然被秘密安葬在大梁城下!这深埋地底的军阵,这凶戾的青铜机关兽,分明是他死后依旧不甘的执念,是对强秦刻骨铭心的恨意!
就在这时,一阵极其微弱、却异常清晰的“咔哒……咔哒……”机括运转声,从大殿深处、那具巨大的黑色棺椁方向传来!声音不大,却如同冰冷的针,刺入王翦的耳膜!
王翦猛地抬头,握紧了断水剑。难道……
他强压心中的惊涛骇浪,目光扫过棺椁,最终落在大殿一角——那里,似乎并非陪葬品堆放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由青玉条石围砌的空间,像是墓主的书阁?
王翦小心翼翼地穿过沉默的陶俑军阵,走向那处青玉围砌之地。脚下冰凉的触感如同踏在寒冰之上。靠近了,才看清那并非书阁,而是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竹简存放区。大量的竹简整齐地码放在特制的石架上,虽然蒙尘,但大部分竹简捆扎的绳索尚未完全腐朽。
吸引王翦目光的,是石架中央最显眼的位置,单独摆放的一卷竹简。这卷竹简的形制与其他不同,颜色更深沉,每一片竹片都宽厚许多,边缘似乎还经过特殊处理,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
王翦伸出手,拂去竹简上的厚厚积尘。借着手中微弱的火光,他看清了竹简最外侧那枚竹片上,用朱砂书写的、凌厉如刀刻的几个大字:
《秦法十三弊》
秦法之弊?!公子虔所著?!
王翦的呼吸为之一窒!商鞅变法是秦国强盛的基石,秦法更是帝国的根本!公子虔作为商鞅的死敌,他眼中的“秦法十三弊”……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王翦小心地解开系着这卷特殊竹简的、尚未完全朽坏的黑色丝绳。竹简缓缓展开。
开篇第一行字,便如同淬毒的匕首,狠狠刺入王翦的眼底:
“弊一:法网密如凝脂,民动辄得咎,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何谈生聚?”
字迹刚劲,力透竹背。每一笔都饱含着刻骨的批判和怨毒。王翦的手指微微颤抖,正要继续往下看——
“咔嚓!”
一声清脆的机括咬合声,猛地从身后传来!不是棺椁方向,而是……他刚刚进来的那道石门处!
王翦猛地回头!
只见那道被他挤开的巨大石门缝隙,此刻竟在缓缓合拢!门轴转动发出沉重艰涩的摩擦声,显然有机关被触发!同时,大殿深处那具黑色棺椁方向传来的“咔哒”机括声骤然变得急促而响亮!仿佛有什么沉睡的东西,即将彻底苏醒!
“不好!”王翦心中警铃大作!这《秦法十三弊》的竹简,恐怕本身就是陷阱的一部分!
他当机立断,一把将展开的竹简重新卷起,塞入怀中!触手冰冷坚硬,那竹片果然非同寻常!与此同时,他身形暴退,冲向那正在缓缓关闭的石门!
就在他离石门还有数丈之遥时,异变再生!
大殿两侧那数千沉默的陶俑军阵中,靠近石门方向的几十具陶俑,空洞的眼窝里,毫无征兆地亮起了两点幽绿的光芒!如同鬼火点燃!
“咯吱……咯吱……”
令人牙酸的陶土摩擦声响起!这些眼冒绿光的陶俑,竟僵硬而缓慢地转动了头颅,手中早己锈蚀的青铜戈矛,对准了冲向石门的王翦!它们关节处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似乎随时要迈步阻拦!
而更让王翦心头巨震的是,在他眼角余光扫过最近一具眼冒绿光的陶俑时,借着手中摇曳的火光,他清晰地看到——那陶俑胸口皮甲的缝隙里,支撑其“复活”的核心枢纽,赫然是一个拳头大小、由无数精密青铜齿轮咬合而成的复杂机括!那机括的造型、齿轮的排列方式,竟与他不久前在骊山皇陵地宫核心处,瞥见的墨家巨子亲手绘制的“守陵俑动力枢机图”上的核心部件,一模一样!
墨家秘传的机关术!
公子虔的墓里,怎么会有墨家最高等级的机关枢机?!
棺椁方向的机括声越来越急,如同催命的鼓点!石门的缝隙只剩下不足一尺!陶俑军阵的绿眼越来越多,冰冷的目光如同实质般锁定了王翦!
怀中的《秦法十三弊》竹简冰冷坚硬,墨家枢机的印记如同烙印般灼烫着王翦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