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匹配的频率等待信号重合(第2页)
方奕在一组篮球场照片前驻足,照片里的少年们在阳光下奔跑,其中一张的角落里,有个举着摄像机的模糊身影,标注着:“你的三分球,我一直在镜头里记着。”
周舒怀则在展厅中央的光谱装置前站定,装置投射出的动态光谱里,有一颗荔枝糖形状的光斑,随着观众的移动轻轻闪烁,旁边的说明牌写着:“寻找匹配的频率,等待信号重合。”
他们跟着照片的时间线慢慢走,像在重温一段被割裂的青春。
那些未说出口的牵挂、藏在细节里的信号、和无数个自我安慰的“巧合”,此刻都有了答案——她一直都在,用镜头记录着他们的轨迹,也记录着自己的思念。
展厅尽头的独立空间里,循环播放着一段视频。
画面里没有清晰的人脸,只有晃动的镜头捕捉到的日常:北方教室的倒计时牌、南方校园的香樟树、实验室的操作台、篮球场的记分牌,背景音乐是周舒怀当年在苔石镇录下的风声,混着细微的翻书声和拍球声。
视频结束时,黑色的屏幕上浮现出一行白色的字:“光谱已发出,等待接收回音。”
钟思琪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速写本上,晕开了刚画的展馆地图。“她为什么不来?”
她哽咽着问,声音在空荡的空间里回荡,“都走到这一步了,为什么不肯见我们?”
方奕握紧她的肩膀,自己的眼眶也红了:“可能……她还有顾虑吧,我们再等等。”
他们在独立空间里等到了开幕式结束,等到了参观的人群渐渐散去,等到展馆的工作人员开始收拾展品,始终没有等到陈念的出现。
有工作人员过来询问:“请问是周舒怀先生、钟思琪小姐和方奕先生吗?陈念小姐留下了东西给你们。”
递过来的是三个包装好的礼盒,和一张简短的纸条:“对不起,还是没勇气见面。这些年的时光,谢谢你们的光谱照亮我。礼物是迟来的祝福,愿我们在各自的光谱里,都能闪闪发光。”
拆开礼盒,周舒怀的是一台定制的光谱相机,镜头盖内侧刻着“2010。夏苔石镇”;钟思琪的是一本手工相册,里面贴满了她漫画场景的实景照片,最后一页留着空白;方奕的是一枚篮球形状的U盘,里面存着所有他打球的高光视频剪辑。
“她肯定就在附近,”方奕攥着U盘站起身,“我们去找找!展馆就这么大,肯定能找到!”
钟思琪也擦掉眼泪,握紧速写本:“对!她的摄像机肯定在拍我们,我们对着镜头喊她!”
他们在展馆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对着每个角落轻声喊“陈念”,对着每台摄像机镜头挥手,得到的只有空荡荡的回音和工作人员疑惑的目光。雨还在下,敲打着展馆的玻璃窗,像一首未完待续的离歌。
傍晚时分,钟思琪接到了出版社的紧急电话,明天一早必须赶回A大改稿;方奕的公司也发来消息,有个紧急项目需要他连夜处理。
“我不走!”方奕把手机塞进兜里,“我还没见到她,怎么能走?”钟思琪红着眼眶劝他:“我们先回去,留下联系方式给工作人员,让她联系我们,好不好?”
分别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了。在展馆门口,钟思琪把速写本留给工作人员:“请转交给陈念,告诉她……我们等她,多久都等。”
方奕把U盘里的视频备份发给工作人员:“这是给她的回信,让她一定要看。”
周舒怀把摄像机递给工作人员:“麻烦您帮我们拍张合照,发给陈念。”三人站在“光谱的回响”海报前,对着镜头努力挤出笑容,身后的雨幕里,彩虹早已散去,只留下灰蒙蒙的天空。
钟思琪和方奕离开后,周舒怀独自留在展馆,直到闭馆的灯光亮起。他坐在展厅尽头的独立空间里,看着循环播放的视频,仿佛能听到自己当年在校门口巷口喊“我知道是你”的回音。
他对着空荡的展厅轻声说:“我知道你在听,也知道你在怕。没关系,我们可以等你准备好,多久都可以。”
闭馆的音乐响起时,他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那组动态光谱装置,荔枝糖形状的光斑依旧在黑暗中闪烁。
他在留言簿上写下:“光谱不会消失,我们的约定也不会。下次展览,我们还来,带着完整的‘理科F4’光谱。”
走出展馆,雨已经停了,夜空格外清澈。周舒怀抬头看向星空,仿佛能看到跨越千里的星轨在此刻交汇。
他知道,这次的未赴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等待或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只要光谱还在,思念还在,总有一天,他们的轨迹会真正重合。
这场关于青春的录像,在南方的雨幕里留下了漫长的留白。重逢虽未实现,但信号已经确认,心意已经传达。
周舒怀的摄像机还在记录,钟思琪的速写本留着空位,方奕的U盘存着回音,他们带着未完成的约定回到各自的生活,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等待不是消耗,而是为了更完整的重逢。
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时光里继续,带着温柔的期待,也带着坦然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