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 参观卫所(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或“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民俗活动。重阳节?登高,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和避灾祈福的传说。九月九日正值秋高气爽,登高远望不仅可以欣赏秋景,还能健身祛病,寓意长寿。?插茱萸,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古人认为在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驱邪避灾。人们将茱萸插在头上、佩戴于臂或制成香囊随身携带,以求平安吉祥。?饮菊花酒,菊花酒是重阳节的“吉祥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火的功效。古人常在重阳节酿制菊花酒,并在来年重阳节饮用,寓意延年益寿。?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因“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重阳糕的制作形式多样,有的做成九层宝塔状,象征长寿和吉祥。?赏菊,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赏菊成为节日的重要活动。古人认为菊花象征长寿和坚韧,赏菊的同时还会举办菊花大会,点燃菊灯,增添节日气氛。这些风俗不仅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智慧,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和美好生活的祝愿。

展开

随着重阳节的薄雾渐渐消散,卫堡东侧的金山渔港被晨光所笼罩,金灿灿的光辉映照着整个海港。李标腰间佩戴着标准的佩刀,沿着新修整的金山卫首道走在前方引路。海风拂过他新蓄的短须,衣摆随风飘扬,发出猎猎的声响。紧随其后的是五位同伴。中间那位面容清瘦的正是复社的核心成员陈子龙,左边手持折扇的方以智眼角微垂,右边则是与他们一同前来的书生赵礼,紧随其后的是东道主吴承志和沈星奕。

五人的发髻间都插戴着应季的茱萸枝。

“李队正真是雅兴不浅。”陈子龙首先打破了沉默,目光扫过前方的军营,“百户管辖之下,连道路都修得如此平整。”

晨雾完全散去后,军营外的道路上响起了整齐的跑步声。二十名青年赤裸上身,穿着统一的褂衫,打着绑腿,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唱着《满江红》,从六人身边疾驰而过,扬起了一阵尘土。营地西侧的靶场突然响起了枪声,十人的火铳队正在练习新式的燧发火铳,分成两队轮换进行装填和射击。“预备——放!”队正杨皋的声音特别响亮。硝烟尚未散去,旁边的另一个十人队正手持装有短矛的火铳,向稻草人发起突刺,“杀!杀!杀!”尽管只有十人,却有着气吞山河的气势。

六人抵达码头,放眼望去,目睹了新组建的水鬼小队,在王保国的带领下正在进行训练。这些擅长游泳的渔民后代,正背着沉重的沙袋潜入水底,利用特制的竹管进行呼吸。这是李勇借鉴现代特种兵的闭气训练方法,特别命令工匠制作了这种能过滤海水的竹制呼吸器,使得他们能在水下潜伏超过两刻钟。

“那个队正叫王保国,上月识字大比,我1801个字,他识得1719个字,输给了我,哈哈!”李标有点小得意的说:

“你们军户都识字?”陈子龙惊讶的问道。

“当然,每个不会低于500个字,吴先生就是我们的老师”吴承志顿时脸都黑了,心中默念500个字很多吗?这西个都是复社的青年才俊,以后你们出去不要说认识我,随后又念了十遍。

宁波方面传来消息,有二手福船待售,李勇特意前往码头为王大和范叔送行,因此陈子龙三人未能在金山卫见到李勇。恰巧,他们遇到了仍在编纂蒙学教材的吴沈二人。这三人对金山卫颇感兴趣,便请求李标带领他们前往码头寻找李勇。

“李兄,这位是复社的杰出才子赵礼先生,上次因故未能参加我们的聚会,但听闻了李兄关于财政问题实为土地问题的高见后,沈兄便急切地想要拜访。”

“久仰云天兄大名,在下赵礼,字鹏程,苏州太仓人。能与云天兄相见,实乃三生有幸!”

中午的阳光把金山码头照得金灿灿的,一个穿着白色丝绸长袍的家伙特别显眼,那就是赵礼。他右手拿着一把竹子做的折扇,扇子上刻着兰花图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左手拎着一个绣着湘绣的袋子,随着走路一摇一摆的,还能看到里面露出的毛笔头。最吸引人的还是他那张圆圆的笑脸,眼睛弯得像新月一样,眼角天生往上翘,感觉他把苏州园林里三个月的春天都藏在了眼睛里。他一说话,笑容更灿烂了,眼角的皱纹都跟着动起来,比城隍庙前的弥勒佛还要亲切三分。

“沈兄,您太客气了。我与人中、密之和润天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那么与鹏程自然也是同道中人。”

在返回城堡的途中,李勇特意绕道西郊。田野里,刚刚收割完毕的稻田闪耀着绸缎般的光泽,新栽种的红薯藤蔓在田垄间舒展,宛如碧玉。远处的盐碱地上,数十架水车吱呀作响,正将清冽的河水抽入层层叠叠的竹节管道中。

穿过晒谷场时,李勇正巧遇到张叔带领着十几位老农验收新落成的谷仓。张叔看到李勇,便大声说道:

"陈老哥家的三亩试验田,亩产竟然达到了七石八斗!"

“张叔,你们做得真棒!范叔回来后,我会专门给你们互助组发放十两银子作为奖励,哈哈!”李勇爽快地回应道。

陈子龙和其他人感到非常惊讶,这里的农夫似乎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他们总是面带阳光般的笑容,见到李百户,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毫无畏惧和回避。

“互助组是什么?”方以智轻声向吴承志询问。

“我看的农人都是黑瘦居多,金山卫这些农人全穿着新衣,人人红光满面,李兄你是如何做到的?”李勇顿时无语,我不能说今年少收了这群破军户2000两银子吧,“这个以后给大家说”

接近卫堡时,东边隐约传来锻铁的声响。李勇提议道:“诸位,前方就是火铳作坊,是否愿意参观一番?”

当霞光斜斜地透过西窗洒进作坊时,二十三名赤膊的汉子己经各就各位。王五手持铁尺站在中央,汗水沿着他黝黑的脊背流淌,在青石板上滴落,发出清脆的声响。随着一声浑厚的号令,“开炉!”北侧的三座坩埚同时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张瘸子熟练地拿起铁钳,将炽热的铁胚送入由水力驱动的砂箱造型机中。这台由王五改造的机械堪称奇迹:左侧的木轮与墙外的水车相连,右侧的铁轴带动着十二根震动杵,将石英砂与黏土的混合物夯实进模具时,发出擂鼓般的节奏。

“卯时三刻,首铳出炉!”五名学徒,每人臂上绑着蓝布条,正将冷却后的铳管送入第二道工序。这里没有传统匠人独自作业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线作业的精准配合:粗磨工使用金刚砂轮打磨膛线,精工组用鹿皮蘸取特制石墨粉进行抛光,质检员则用特制量规逐寸检查内径。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西侧的隔间。那里,一位年轻的匠人正趴在工作台上,他身边的铁架上摆放着十几种不同的配方,标签上潦草地写着“三七硝硫”、“桐油浸泡”等字样。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这是沈星奕与铁匠团队合作的成果,他们调配出了一种燃烧更为稳定的粒状火药。

复社的三位成员,目睹了这些场景,己经目瞪口呆。这李勇究竟是何方神圣?

当夏日的余晖洒满卫堡,大家一起登上最高的瞭望楼,目睹夕阳将海天染成深邃的绛紫色。陈子龙轻推雕花木窗,任由咸涩的海风灌满衣襟。李勇特意安排,将盆栽菊花摆放在过道、楼中、房中,为重阳节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浓重。阁楼内,两张方桌拼成一张大条桌,桌上摆满了瓜果和三壶景德镇瓷瓶装的特制菊花酒。李勇、陈子龙等六人依次落座。周围还放置了三张茶几,让李标、王保国等队正,以及王五都在旁列席,共同参与今天的煮酒论天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