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68第六十六章 隔阂(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官员们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为了加官进爵,不分冬春地搜刮钱财。丝织的绢帛还没有成匹,蚕茧缫出的丝还未满一斤。里胥就来催逼我们缴税了,并声明不许任何人怠慢延迟。我昨日带上新出生的第六女出门,而夫君和儿子们尚在田地中干活,我们因去补缴尚未纳完的税金,得以有机会看到官库里的情况。库中丝织品堆积得比我们一年收货的麦子还要多,比我身长七尺夫君还要高。低头再看看自己身上的缊袍敝衣,满心满眼的难受都不是能用‘悲伤’可以概括的呀!”[七]

妇人说完她不幸的经历,四周已经围满了乌泱泱的人群。陆询舟环顾四周,看客们当中有贩夫走卒、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商人贾者、良女娼妓等等三教九流之辈,他们脸上的神情各异,讥讽、同情、麻木、无奈、不屑、惊讶,然而更多的是看戏的神情。

似乎从古至今,苍生皆苦。无论王朝兴衰与否,痛苦的永远都是百姓。何况如今明主在位,时逢太平盛世,苍生却已如那妇人所述辛苦成这样,那便很难想象当一个王朝没落时,人民又是怎样一番疾苦?

烈日之下,大汗淋漓的农民们用锄头挖开大地干燥的皮肤,同时大地也在剖开他们的皮肤,看见血肉之下藏在身体里鲜血淋漓的枷锁。

脑海中响起熟悉的声音。

“陛下是与卿大夫治理天下,而非黎民百姓。”

对陆询舟说话的女人,是天家的嫡女和当朝户部尚书,享有正一品爵位和正三品官职的禄粮的同时还坐拥一万户的食邑。

她自幼长于深宫,年幼的她念书时学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类的道理,可她又享受着锦衣玉食,身边的所有人都告诉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种环境下,她明白了要如何去收拢民心和善待人民,却永远也无法真正学会去同情底层的百姓。

正如那些权贵们奢侈悠然的生活:春季买牡丹是时下兴起的潮流,夏季待在华屋中乘凉时批改处理众生疾苦的公文,秋季坐等封地上缴的税粮,冬季又在赏雪的兴致中开办奢侈的宴席。

然而——

“春季一丛红牡丹的价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夏季大旱,望着炎炎烈日焦田野,农夫内心如汤煮;秋季乡里又回荡着里胥征税的怒吼;冬季阌乡的牢狱,里面有冻死的冤囚。”

落日被谋杀,地平线上那些蘸满鲜血的云霞就是证据。明月与星河皆为凶手,他们慌张又匆忙地将漆黑的夜幕铺满苍穹,掩盖落日死亡的血迹。

屠肆中常来女子凄厉尖叫,茅舍中农民夫妇们担忧着这个季度的徭役,大街上的贩夫走卒赶在宵禁前收摊,穷庐里的寒士悬灯苦读……

封建王朝的历史是繁华与血腥杂糅在一起的。屠龙者终成恶龙,削以败寇的白骨为笔,蘸以人民的鲜血为墨,在众生的皮肉之上,书下歌颂胜利者的千秋褒文。

我只是个愚人,无意跨越了阶级,窥见了这个时代的漏洞。

百姓吃人,权贵也吃人。

我是吃人的人。

有了两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八]

景升十一年,八月晦日。李琼枝率精骑一万,于幽州成功突袭辽军,辽军主将赫连金若毫无防备,被杀了个措手不及。此战被称作“幽州之战”,其间御北军歼灭辽军十万人左右,堪称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之后李琼枝乘胜追击,夺回檀州,又与属下所领的大部队在此汇合,共同朝辽军败退的方向大力进军。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九]

酉时,明月出山,苍茫云海。

李琼枝下令军队今夜在望都城郊驻扎,同时约法三章,以禁止士兵伤害望都百姓的任何利益。

违者,斩立决

夜深千帐灯,郊外的篝火密密麻麻,远远望去,让人想起当年隋帝夜游放出的无数照夜清。

士兵们情绪高昂,麾下分炙,饮酒高歌,用官话唱着悠远的古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