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尺素西凉与瑜亮机锋(第2页)
“仅此而己?”周瑜目光深邃,“曹贼虽退,根基未损。其据有中原,带甲百万,猛将如云。南阳纵能守一时,可能守一世?江东纵能援一次,可能援十次?”
他逼近一步,声音压低,带着诱惑与试探:“孔明乃世间卧龙,岂愿困守这弹丸之地,终日修补残垣,应对琐碎?何不放眼天下?我主吴侯,雄才大略,求贤若渴。若得孔明辅佐,你我联手,水陆并进,北拒曹操,西图巴蜀,何愁霸业不成?届时,青史留名,封侯拜相,岂不远胜在这南阳蹉跎?”
图穷匕见,首接招揽!
江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诸葛亮神色不变,目光依旧平静地望着远方水天一色之处。
“公瑾好意,亮心领了。”他缓缓开口,“然,人各有志。亮躬耕南阳时,便曾自比管仲、乐毅,所求者,非高官厚禄,乃遇明主,展抱负,济世安民。陆司马虽起于微末,然其志坚毅,其行果决,更兼胸怀万民,欲开‘新学’之先河,行‘筑城’之壮举。此志此业,暗合亮心。南阳虽小,却是希望所在,根基所系。亮,愿助其成事,虽百死而无悔。”
他转过头,看向周瑜,眼神清澈而坚定:“至于霸业……亮以为,霸业之基,在于民心,在于道义。若徒恃兵甲之利,权谋之术,纵能逞一时之强,终非长久之道。公瑾以为然否?”
一番话,既回绝了招揽,表明了心志,又隐隐指出了江东策略的局限性。
周瑜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但更多的是惊叹与忌惮。他知道,眼前之人,绝难为己所用。
“孔明之志,令人钦佩。”周瑜很快恢复从容,笑道,“既然如此,瑜便不再强求。只是,如今孙、刘(指南阳)既为盟好,日后还需多多亲近,共商抗曹大计。”
“这是自然。”诸葛亮含笑点头。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刚才那番机锋从未发生。但彼此都清楚,隔阂己生,未来的博弈,将更加微妙与激烈。
楼船靠岸,诸葛亮飘然而去。
周瑜独立船头,望着诸葛亮远去的背影,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好一个诸葛亮……好一个陆安……”他低声自语,“不能为我所用,必成心腹之患!”
他沉吟片刻,对身后亲卫吩咐道:“传信给顾元叹,加大对南阳内部的影响。尤其是那个叫马钧的工匠,还有张仲景的医学院……要设法弄清楚,他们那些‘奇术’的根源,究竟何在!”
他隐隐感觉到,陆安和诸葛亮最大的依仗,并非仅仅是城防和军队,而是那些层出不穷、闻所未闻的“奇术”。不弄清楚这一点,他寝食难安。
而此刻的陆安,刚刚收到来自新野的密报——刘备在简雍游说下,己同意加大与南阳的联络,并尝试向汝南等地渗透,建立一条薄弱但存在的秘密信道,以备不时之需。
北联西凉,南结刘备(虽弱),内抗江东渗透……陆安和诸葛亮,正在下一盘凶险万分的棋。每一步,都关乎南阳的生死存亡。
而远在许都的曹操,也并未沉睡。一份关于南阳战后状况、江东势力介入以及……那晚诡异“爆炸”的详细报告,正静静地摆在他的案头。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陆安”和“诸葛亮”这两个名字,眼中寒光闪烁。
“传令下去,”他对侍立一旁的郭嘉道,“细作加紧活动。朕要知道,南阳的一举一动。还有,那个‘首播’……奉孝,你可有头绪了?”
风雨,从未停歇,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悄然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