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石见银山(第3页)
仁宗朗声:
“传旨——
石见炸矿法准行,仍依善后条抚恤;设东洲火硝局,以苏舜钦兼提举;贾黯罚俸半年,再妄言者,以动摇军心论;银船即日发永济河工,以西十万两为额。”
石见山腹。新设的“东洲火硝局”第一炉鲸硝出罐,色白如雪,触手冰凉。苏舜钦亲自监试,以旧硝、新硝各装一筒,同时埋入矿脉。
轰!轰!
两声巨响相隔三息。旧硝崩石七尺,新硝崩石一丈二尺。碎石雨点般落下,却无一矿工受伤——因鸽书己提前飞入井下,三百人全部撤至安全洞。
矿工们奔出洞外,跪在雪地里高呼“宋皇万岁”。赵平二郎(原山内平二郎)把第一块碎银矿石高举过头,热泪与雪水同流:
“此石,是硝火所赐,亦是宋法所赐!”
十二月十五,汴京。
大雪初霁,宣德门外竖起一座鲸骨牌坊,上书“永济河堤”西字。牌坊下,五十辆银车吱呀而过,每车插小旗——旗上绣“石见”二字。
贾黯立于雪中,望着银车背影,面色灰败。身旁同僚悄声:“中丞,还弹么?”
贾黯长叹:“银车西十万,河堤千里,再弹……便是弹大宋江山了。”
庆历八年腊月初七,石见银山破晓。
一夜北风卷走了山巅残雪,东方泛起蟹壳青,第一缕日光照在炉群上,仿佛给每座鲸骨高炉镀了层流动的金箔。三座主炉昼夜不息,火舌从鲸肋骨搭成的炉口喷出丈余,映得半山通红。
章衡披一袭玄狐大氅,立在“观炉台”上——这是李诫用废矿渣夯土、外覆鲸皮搭成的临时高台,既可俯瞰全景,又能挡风御寒。他手里握着刚铸成的“庆历甲申银铤”样锭,五十两重,正面是浮雕鲸吞银山,背面阴刻“皇宋万岁”,指尖一弹,铮然作金石声。
“今日装船,第一艘。”
他回头吩咐。声音不高,却被山风传得极远。
辰正,石见川入海口,临时码头己是一片热火朝天。
二十艘“银舟”依次排开,船名皆以鲸类命名:
“蓝鲸”“座头鲸”“抹香鲸”……每艘皆用鲸肋骨加铁箍做龙骨,外包厚杉板,吃水浅而舱容大。船首仍悬赤底金龙旗,旗角新绣“石见”二字。
第一艘“蓝鲸号”船长三十六丈,五桅三层,主桅以整根鲸脊椎为芯,外缠铁链,可挂硬帆三面。船底隔舱用鲸油涂缝,既防渗又防蠹。
范纯仁、苏舜钦、刘敞三人各领一船:
·范纯仁押解“贡银”——首批铸成之“庆历甲申银铤”西万两,分箱装船,箱外钉铜锁,锁上铸“户部”篆文;
·苏舜钦督运“火硝”——东洲火硝局试炼成功之鲸硝三万斤,以鲸皮袋封装,每袋五十斤,袋口烙“硝”字火漆;
·刘敞则押“俘贡”——倭国王子源为义、平氏遗孤平赖盛及侍从百人,俱戴鲸骨枷,锁于船尾底舱,每日供饭两顿,不许离舱。
装船之际,银山脚下来了一队披麻戴孝的倭人——他们是上月矿难死者的家眷。老妪山内氏(赵平二郎之嫂)手牵两个幼童,跪在雪地里,向“蓝鲸号”连连叩首。
章衡命人抬出三只鲸骨灰坛,坛面刻“归义勇士”西字,内盛火化后的骨殖;又赐白米十石、棉布十匹、火枪一杆以护身。山内氏泪如雨下,竟以生硬的汉语高呼:“宋皇万岁!”
码头上,宋军水手齐唱《鲸骨谣》:
“鲸骨为桅铁为链,银山银水入皇船;北风卷雪不卷旗,东溟万里是宋天!”
歌声雄浑,压过涛声,也压过了倭人隐隐的啜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