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煤山炼魂(第1页)
——“煤山烈火炼铁魄,水泥初凝铸长城。铁与火的交融,为幽州筑牢铁骨。”
二月二十六,丑时。
幽州北八十里,煤山。
一夜北风,卷起千堆雪,山脚下的拒马河冰面厚度己达三尺。山腰之上,数十座焦炉排列如阵,火舌吞吐,映得雪幕如血。
章衡立于焦炉阵前,黑貂大氅随风猎猎,目光炯炯。身旁,沈括手持铜管“地听”,耳贴炉壁,调整火势。韩铁炉则指挥火工,一柄铁锤敲击铁钎,校准炉内焦炭的堆积角度。
“章相,焦炉火力己足,再有半个时辰,第一批焦炭便可出炉。”韩铁炉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大声道。
章衡点头,目光转向远处的黏土山。那里,十座旋窑正缓缓转动,石灰石、黏土、铁矿粉按比例混合,经高温煅烧,即将诞生幽州第一炉水泥。
寅时刚过,旋窑内温度达到顶峰,人影绰绰,火工们忙碌着。韩铁炉亲自监督,窑口的泥浆如熔岩般缓缓流出,倾入模具,冷却凝固。
“沈大人,这水泥的配方到底如何?能否筑城?”章衡问。
沈括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方早先试炼的水泥砖,轻轻敲击。砖块声如金石,坚硬异常。他解释道:“这水泥遇水则凝,坚硬如铁,且耐冻融,是筑城修路的绝好材料。待此炉水泥出炉,我大宋可筑不朽之城。”
章衡大喜,眼中精光闪动。他深知,幽州城破后,百废待兴,若能以水泥筑城,不仅能守,还能攻。
焦炭的出炉比水泥稍早。第一批焦炭被火工用铁耙耙出,黑如夜幕,却带着火炉的余温。韩铁炉亲自挑选,选出一块最完美的焦炭,呈给章衡。
“焦炭出炉,可炼上等钢。有了这钢铁之骨,我大宋的兵器、甲胄都将更上一层楼。”章衡接过焦炭,仔细端详,眼中满是满意的光芒。
尽管是深夜,雪原上却热火朝天。焦炉与旋窑的火光交织,映照出一片光明,仿佛在告诉幽州百姓,寒冬即将过去,春天正在路上。
“章相,若用这水泥筑城,幽州百姓将安居乐业,我大宋也多了一道坚固防线。”沈括眼中闪过一丝激动。
章衡转身,望向幽州的方向,那里,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他沉声道:“水泥初凝,筑城可待。待此城筑成,我大宋铁骑将纵横无阻。”
章衡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深知,有了水泥筑城,有了焦炭炼钢,幽州的兵甲将得到极大改善。他命人将焦炭送去兵仗局,用于炼制上等钢;水泥则用于加固城墙,修筑工事。
“章相,有了这钢铁与水泥,幽州将固若金汤。”韩铁炉兴奋地说。
章衡微微一笑:“不,不仅仅是幽州。这是为我大宋的千年大计。”
天明时分,第一车水泥被运往幽州城。火工们以雪水养护水泥,筑成第一块水泥砖。沈括亲自监督,确保每一块砖都坚固无比。
“沈大人,这水泥砖能筑多高?”火工们好奇地问。
沈括从怀中取出一张图纸,上面绘着未来的幽州城——城墙厚达五丈,高二十丈,城内街道整齐,有粮仓、军械库、校场、民舍……一应俱全。
“这水泥砖能筑起不朽之城,让幽州百姓不再受战火侵袭。”沈括的声音不高,却透着坚定。
煤山脚下,焦炭与水泥的试炼成功,为幽州带来新的希望。章衡站在雪原上,身后是火光冲天的焦炉与旋窑,眼前是未来的幽州城。
“焦炭出炉,水泥初凝,幽州的铁骨己成。待此城筑成,我大宋将固若金汤。”他低声自语,声音被风雪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