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黑火初燃(第1页)
诗曰:
太行西畔雪茫茫,铁炉初试火云长。
一点煤星燃梦起,书生袖底有刀光。
庆历八年正月二十七,晨光熹微,雪色未消。开封城门外,车马如龙,一队人马缓缓而行。章衡身披貂裘,头戴幞头,骑在马上,身后跟着苏轼,二人并肩而行。前方,五十名范家军手持铁锹,个个精神抖擞;二十辆太平车上,装着铁模、铜管、硝石、磺黄,还有几箱《宋会要辑稿》。这是韩琦为章衡准备的,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河东煤铁旧例。
章衡侧头看向苏轼:“子瞻,你这次去河东,可有打算?”
苏轼一边啃着干粮,一边笑道:“我?我就是一个写字的,你让我写诗,我就写诗;让我画画,我就画画。反正有吃有喝就行。”
章衡摇头苦笑:“你这惫懒性子,也不知将来如何立身。”
苏轼咧嘴一笑:“立身?能活着就好。不过,子平你去河东,可有把握?”
章衡目光坚定,望向远方的太行山:“我有信心,河东煤铁务,必成。”
一行人马不停蹄,穿州过府,沿途百姓皆知“新状元提举煤铁务,欲开太行煤山”。每至一地,章衡便命人停下,开炉试炼,以示煤铁之利。三日后,抵河东路平定军,此地距太行煤山不过十里。
平定军守将郭申锡早候在城外,见章衡一行,拱手道:“章提举,郭某己备好粮草,只待煤铁务开炉。”
章衡翻身下马,打量了一下郭申锡,此人身材魁梧,满脸胡须,一看便是久经沙场之人。他拱手还礼:“郭将军,麻烦你了。不知将军可知晓太行煤山之事?”
郭申锡点头:“回章提举,这太行煤山,我军早有耳闻。只是苦于无人知晓炼铁之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煤山荒废。”
章衡微微一笑:“如今有了煤铁务,这煤山,便是我大宋的金山。”
一行人入城,郭申锡安排好住所,章衡便命人卸下太平车上的物资。他亲自指挥,将铁模、铜管一一摆放整齐,又命人搭建炉灶。苏轼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时不时插嘴问几句:“这铁模是做什么的?”“这铜管能炼铁?”章衡一一作答,心中却在盘算如何开启煤铁务。
炉灶搭建好后,章衡亲自点燃柴火,将铁模放入其中。他回头对郭申锡道:“郭将军,这炼铁之事,需人多手杂。我需从军中挑选百余名壮士,助我开矿炼铁。”
郭申锡点头:“不成问题,我这就去挑选。”他转身离去,不一会儿,便领来一百余名壮士。这些壮士个个精神抖擞,一看便是能干之人。
章衡大喜,命人将铁模逐一取出,又将硝石、磺黄按比例放入炉中。他亲自操控,火势渐旺,炉中火焰如龙,映得众壮士满脸通红。章衡大声道:“今日开炉,便要炼出第一块铁!”众壮士齐声高呼,士气高涨。
随着炉火渐旺,章衡的目光也逐渐坚定。他心中清楚,这河东煤铁务,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便能一路前行,首至大宋的山河皆为铁铸,皆为他掌中之物。
庆历八年正月二十七,雪后初霁,太行山如一条银龙横卧天际。章衡与苏轼一行抵平定军,城内军旗猎猎,守将郭申锡己在城门外候着。此人豹头环眼,虬髯覆颊,一身重铠未脱,显然是个久经沙场的悍将。
“郭将军,”章衡翻身下马,抱拳为礼,“本官奉诏提举河东路煤铁务,特来拜会。”
郭申锡抱拳还礼,声若洪钟:“章提举,小将早闻大名。前些日子辽使闹事,全靠提举妙计,才保全了榷场交易。”
章衡微笑:“将军过誉,学生不过是顺水推舟。如今煤铁务开张,还要仰仗将军鼎力。”
苏轼在旁打趣:“郭将军,你这身盔甲要是脱了,说不定还能再当个礼部侍郎。”
郭申锡大笑:“苏学士的嘴皮子,比章提举的煤火还利。”
几人说笑间,章衡己命人卸下太平车上的物资。铁模、铜管、硝石、磺黄堆在地上,军士们好奇地围过来。章衡亲自指挥,选了城北空地搭建炉灶,又令亲兵将《倒焰炉图说》拓本分发下去。
“这图上画的,便是倒焰炉?”郭申锡凑过来,手指图纸上的风口,“这三排风口,朝下吹风,莫不是要倒着烧火?”
章衡点头:“正是倒焰,热气上升,冷风下沉,循环不息,炉温可升至寻常炉的三倍。”
苏轼扶了扶眼镜:“也就是说,这炉子能炼出更硬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