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供应链基石(第1页)
与李振确立合伙人关系后,陈序并未立即离开深市。他知道,理念的契合需要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
接下来的几天,他几乎扎在了振远精密的工厂里,与李振及其技术团队一起,将那份严苛的《产品品质规范书》逐条转化为可执行的生产和检测流程。
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工艺流程图,争论声时常响起。
“陈总,这个电芯分选环节,”振远的技术主管指着流程中的一环,面露难色,“全检内阻和电压,还要记录数据,太耗费工时了,效率起码降低30%。”
李振没说话,看向陈序,想看他如何应对。
陈序没有妥协,他拿起笔,在白板旁写下“效率”和“品质”两个词,在中间画了个箭头。
“短期内,效率是为品质让路。但长期看,”他指向“品质”,“稳定的高品质会减少售后、提升口碑,反过来会拉动销量,最终提升整体效率。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他看向技术主管,语气缓和但坚定:“王工,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们一起想办法,看能不能优化测试工装,或者引入半自动分选设备?投入可以算在共同成本里。”
李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拍板道:“就按陈总说的办!王工,你牵头成立个小组,专门攻关测试环节的优化。设备的事,我去谈!”
类似的场景在结构设计、散热方案、外壳模具等多个环节上演。每一次,陈序都展现出对产品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制造的理解,而非不切实际的外行指挥。
李振私下对亲信感叹:“这个陈序,不像个老板,倒像个顶尖的产品经理加半个工程师。跟他干活,累是累点,但真能学到东西,做出好东西!”
几天后,一个关键的挑战摆在面前——核心部件,电芯的供应商选择。李振联系了几家常合作的供应商,送来的样品均无法稳定达到陈序要求的±1%容量精度和低内阻离散性。
办公室里烟雾缭绕,李振有些烦躁地掐灭烟头:“陈总,国内一线品牌我们也试了,一致性还是达不到你的要求。要么……标准稍微放宽一点?±3%其实行业内己经算顶尖了。”
陈序站在窗前,沉默了片刻。他深知,电芯是移动电源的心脏,心脏不强,一切免谈。
他转过身,眼神决绝:“不能降。李总,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最好,凭什么让消费者相信我们?”
他拿起电话,首接打给了林晚晴,语气不容置疑:“晚晴,立刻准备一笔资金,额度我稍后发你。我要亲自去一趟韩国。”
“韩国?”李振愣住了。
“对,三星SDI。”陈序放下电话,目光锐利,“他们的电芯技术是目前最顶尖的。既然国内暂时找不到,我们就用最好的!成本高,我们就从其他环节省,或者,定更高的价格,让市场为这份极致买单!”
这个决定极其大胆。2008年,首接对接海外顶级元器件供应商,对一家初创公司而言,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未知的风险。
李振看着陈序,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破釜沉舟的魄力,和一种对产品近乎偏执的坚持。他深吸一口气,猛地一拍桌子:
“好!舍命陪君子!我跟你一起去!我在那边还有点关系,看能不能争取到样品和更好的价格!”
一周后,当陈序和李振带着符合所有严苛标准的三星SDI顶级电芯样品回到振远精密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王工捧着那枚做工精良的电芯,如同捧着珍宝。
“有了这个,‘心脏’问题就解决了!”他激动地说。
后续的样机试产顺利得出奇。严苛的标准在前,顶级的材料在后,加上振远精密被激发出的工匠精神,第一批量产样机的良品率竟然超出了预期。
看着流水线上一个个完成组装的精致产品,李振感慨万千,用力拍了拍陈序的肩膀:
“陈总,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你是个疯子。但现在我明白了,跟你干,值!这条供应链,我李振帮你守着,它就是序言科技最硬的基石!”
陈序看着运转顺畅的生产线,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代工厂,更是一个理念相通、愿意共同攀登制造业高峰的商业盟友。
供应链的基石,就此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