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章 偶然的点拨(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交流会后的茶歇时间,人群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谈。陈序看似随意地取用着点心,目光却始终留意着赵知远的动向。他看到赵知远和一位同样戴着厚眼镜、技术员模样的人站在餐台旁,似乎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陈序不动声色地靠近,恰好能听到他们的对话。

“……问题肯定出在电源管理模块的调度算法上!”赵知远的语气有些激动,“现有的动态调频策略太粗糙,响应延迟太高,轻负载下的静态功耗根本降不下来!”

他的同事皱着眉头反驳:“知远,你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算法复杂度上去,芯片面积和成本怎么控制?厂商要的是性价比!”

“不能只看眼前成本!”赵知远据理力争,“用户体验呢?续航差,性能再强也是白搭!我们必须找到更精细化的功耗控制模型……”

“模型?谈何容易!数据从哪里来?应用场景千变万化,你怎么建模?”同事连连摇头,觉得赵知远在钻牛角尖。

两人争执不下,气氛有些僵持。赵知远脸色涨红,显然为自己的理念不被理解而感到郁闷。

陈序知道,时机到了。他端着咖啡杯,仿佛恰好路过,在赵知远身边停下脚步,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带着些许兴趣的表情。

“两位讨论的问题很有意思,”陈序的声音温和地插入,“是关于移动设备功耗优化的?”

赵知远和同事都愣了一下,看向陈序。赵知远认出了他,眼神里的烦躁稍减,点了点头:“陈总。是的,一个老难题了。”

陈序抿了一口咖啡,若有所思地说:“我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但刚才听二位争论,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他看向赵知远,目光专注:“为什么一定要建立一个庞大而精确的通用模型呢?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赵知远被勾起了好奇心:“陈总请讲。”

“既然应用场景多变,能否让设备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陈序缓缓说道,抛出第一个前瞻性观点,“记录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什么时间常用哪些应用,针对性地预分配资源?避免无效的全局扫描和等待?”

这其实就是未来常见的用户行为预测和AI调度技术的雏形。赵知远的眼睛瞬间睁大了,像是被一道闪电劈中!

陈序不等他消化,继续点拨:“另外,硬件层面,除了主处理器,是否可以集成更多低功耗的专用协处理器?比如专门处理传感器数据的、专门负责音频解码的……”

他用手比划着:“把任务‘卸载’到最合适的单元上去执行,让大核心尽可能休眠。就像……一个团队,各司其职,而不是让总经理去干所有杂活。”

“异构计算!”赵知远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这个在当时还非常前沿的概念,被陈序用如此通俗的比喻讲了出来!

他身边的同事也露出了震惊的表情,显然被这个思路所触动。

陈序微微一笑,最后加了一把火:“还有,软件和硬件的协同优化是否可以做更深?比如,操作系统在调度任务时,能否更首接地感知底层硬件的实时功耗状态?而不仅仅是看CPU占用率?”

这几句话,层层递进,首接点破了困扰赵知远许久的几个关键瓶颈!不是给他答案,而是为他打开了几扇全新的窗户!

赵知远彻底呆住了,他怔怔地看着陈序,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讶和一种遇到知音的狂喜!他苦苦思索的技术迷局,竟然被一个“外行”企业家三言两语指出了可能的方向!

“陈总……您……您这些想法……”赵知远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太有启发了!这……这完全跳出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框架!”

他的同事也忍不住感叹:“陈总真是高见!这几个方向,确实值得深入研究!”

陈序摆摆手,谦逊地说:“我只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提出一些朴素的期望罢了。具体的实现,还得靠赵工你们这样的技术专家。”

他看了看手表,露出抱歉的神色:“不好意思,我还有个约会,先失陪一下。很高兴能和二位交流。”

说完,他礼貌地点点头,转身离开,留下赵知远站在原地,心潮澎湃。

赵知远看着陈序离去的背影,目光中之前的郁结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探究和由衷的敬佩。他紧紧攥住了拳头,仿佛找到了新的奋斗方向。

这一次“偶然”的点拨,比任何高薪承诺都更有分量。一颗技术的种子,己在fertile的土壤中,扎下了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