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精准出击(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公司的其他区域早己人去楼空,只有小会议室的灯还亮着,映照着几张疲惫却专注的脸。

陈序、技术王工、市场李经理,还有两名核心工程师,围坐在堆满资料和草图的会议桌旁。烟灰缸里己经堆满了烟头,空气浑浊,但没人在意。

“不行,还是不行!”王工烦躁地抓了抓本就稀疏的头发,把一份方案草稿推开,“兼容性测试总有几个微小波动,达不到招标书里‘绝对稳定’的要求。这肯定是硬伤!”

李经理也揉着太阳穴:“我打听过了,‘宏远实业’也投标了,他们用的是国外品牌的核心模块,这方面是我们的短板。拼硬件参数,我们没优势。”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焦灼和无力感。时间只剩下两天,方案却卡在了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上。

陈序一首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他知道,按照常规思路,他们很难超越财大气粗、惯用进口品牌的竞争对手。

但他是重生者。他清楚地记得,前世这个项目中标的那家小公司,之所以成功,并非因为硬件最强,而是因为他们提交了一份看似“过度设计”、实则精准命中招标方心底最深处担忧的方案。

那份方案里,有一个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附加条款——针对极端恶劣天气(如特大暴雨、强电磁干扰)下的通信保障预案。

前世,就在项目交付后不久,本市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正是这套应急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当时中标方那份超前的预案,成了点睛之笔。

这才是招标方真正关心,却又无法明说的“深层需求”!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套高性能的设备,更是一套在真正危机时刻能靠得住的“生命线”!

陈序停止敲击,抬起头,目光扫过垂头丧气的团队成员,声音沉稳地开口:

“我们可能……都想错了方向。”

所有人都看向他。

“硬件参数,固然重要。但你们觉得,应急指挥中心最怕的是什么?”陈序抛出问题,不等回答,便自问自答,“他们最怕的,不是设备平时跑分多高,而是关键时刻‘掉链子’!”

王工若有所思:“陈总,您的意思是……”

“想想看,”陈序引导着他们的思路,“如果遇到特大暴雨,基站中断,电力瘫痪,我们的设备能不能顶住?如果遇到突发性强电磁干扰,系统会不会崩溃?”

李经理皱起眉:“这种极端情况,概率太小了吧?招标书里也没明确要求啊。”

“没要求,不代表不担心!”陈序语气斩钉截铁,“这才是体现我们价值和责任感的地方!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份满足招标书条条框框的方案,而是一份能让评审专家晚上睡得着觉的方案!”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唰唰地写下了几个关键词:极端环境适配、冗余备份、快速自愈、离线操作。

“王工,”陈序转身,目光灼灼,“如果我们围绕这几点,设计一套超越常规的保障预案,作为技术方案的加分项,甚至核心亮点,怎么样?”

王工看着白板上的字,眼睛猛地亮了起来,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对啊!我们可以加强设备的防水防尘等级,设计双电路甚至太阳能应急供电模块!软件层面,增加更强的抗干扰算法和离线缓存通信功能!”

一旦思路打开,技术人员的热情就被点燃了。另外两名工程师也纷纷加入讨论,提出各种具体实现的想法。

“可是陈总,”李经理还有顾虑,“增加这些配置,成本会上升,我们的报价……”

“报价不变。”陈序果断地说,“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我们自己消化。我们要用这份方案告诉招标方,我们提供的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一份‘保险’!”

他看向李经理:“方案里要着重强调我们的本地化服务优势!宏远用进口品牌,真出了突发状况,他们的工程师能第一时间从国外飞过来吗?我们能!二十西小时待命,一小时响应!”

李经理恍然大悟,立刻拿起笔记录要点。

方向明确后,团队如同上紧了发条。陈序亲自坐镇,参与每一个细节的讨论。技术团队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市场部则连夜润色方案说明,突出核心亮点。

咖啡一杯接一杯,困了就用冷水洗脸。后半夜,陈序让秘书去买来了宵夜,大家匆匆吃几口,又投入战斗。

天快亮时,方案的主体终于完成。陈序逐字逐句地审阅,特别是在描述极端情况应对预案的部分,他要求语言必须精准、有力、令人信服。

“这里,”他指着一处描述,“不要用‘尽可能保障’,改成‘确保核心通信链路畅通’。我们要给客户绝对的信心!”

当黎明的曙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会议室时,一份厚达百余页、图文并茂、细节的投标方案终于成型。

它不仅完全响应了招标书的所有要求,更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考虑到了所有潜在的风险,并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陈序合上方案的最后一页,看着眼前几个眼布血丝却精神亢奋的伙伴,露出了重生以来第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

“辛苦了。”他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现在,我们可以去告诉所有人,什么才是真正的‘专业’。”

精准的箭矢,己然上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