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一个产品构想(第1页)
“序言科技”的营业执照在墙上散发着崭新的光泽。
团队成员的兴奋劲头还未过去,陈序己经将大家再次聚集到白板前。他知道,必须尽快将宏伟的蓝图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产品。
他环视众人,目光最终落在赵知远身上,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关乎未来的问题:“赵工,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未来三到五年,智能手机的屏幕会更大,处理器会更强,运行的应用会更复杂,你首先想到的技术挑战是什么?”
赵知远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功耗!绝对是功耗!性能提升的代价就是耗电量指数级增加!除非电池技术有革命性突破,否则手机的续航能力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用户体验短板。”
他的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笃定,甚至有些忧心忡忡,仿佛己经看到了未来用户们捧着“砖头”般厚重手机或者到处找插座的窘境。
“一点没错!”陈序用马克笔在白板上重重写下“续航焦虑”西个字,然后画了一个圈圈住,“这就是我们第一个产品要瞄准的靶心!”
他转身,面向所有人,清晰地阐述他的构想,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预判:
“所以,我们的第一个产品,就是一款高容量、极致便携、并支持超级快充的移动电源。”
李国栋摸着下巴,提出市场角度的疑虑:“陈总,移动电源市面上很多了,我们作为新公司,切入这个红海,会不会……”
“李总,我们做的不是普通的移动电源。”陈序打断他,眼神锐利,“市面上的产品,只是简单地把几节18650电芯塞进塑料壳,充电慢得像蜗牛,容量还虚标。我们要做的,是‘续航解决方案’!”
他再次将主导权交给赵知远:“赵工,如果我们瞄准‘10000毫安时容量,厚度控制在1。5厘米以内,同时实现半小时为手机充电70%以上’这个目标,技术上,有没有可能?”
这个问题极其具体,瞬间点燃了赵知远的斗志。他猛地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另一支笔,一边画着框图一边快速说道:
“容量和体积是矛盾的,但并非无解!关键在于电芯选型和电路设计!”他的语速加快,进入技术专家的状态,“我们可以放弃传统的18650,采用更高能量密度的锂聚合物软包电芯,虽然成本高,但空间利用率极大提升!”
“快充是核心!”他重重地点了点“半小时70%”这个指标,“这需要从充电协议到功率器件全方位的优化。我们可以尝试在支持公共协议的基础上,研发我们自己的私有快充协议,搭配多触点低阻抗接口,将充电电流大幅提升!”
王建国此时插话,从工程化角度提出现实问题:“赵工,大电流意味着发热严重,散热设计怎么做?还有,锂聚合物电芯的安全性如何保证?这些都是量产必须解决的。”
“散热可以用石墨烯辅热+金属骨架传导的方式!”赵知远显然早有思考,“安全性方面,必须设计多层保护电路!过压、过流、过温、短路……每一关都要死守!我宁愿成本高一点,也绝不能出安全问题!”
陈序看着赵知远与王建国迅速进入技术细节的探讨,心中大定。他知道,产品的灵魂己经开始孕育。
他适时介入,进行战略分层:“很好!那么,我们的产品研发分两步走:第一步,王工配合赵工,基于现有成熟主控芯片,优先攻克快充算法和散热结构,尽快拿出稳定可靠的原型机,抢占市场先机。”
“第二步,”他看向赵知远,目光充满期待,“赵工,你的实验室同步启动核心电源管理芯片的自主研发立项。我们要把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林晚晴此时冷静地开口,将众人拉回现实:“高能量密度电芯、新型散热材料、自主研发芯片……这些都需要钱。初步预算多少?研发周期多长?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财务模型。”
陈序赞许地看了她一眼:“林总监问到了关键。赵工,王工,你们尽快拿出一份详细的资源需求和时间表给林总监。我们要在追求技术极致和控制财务风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会议结束时,白板上己经布满了技术路线图、资源需求和初步分工。
第一个产品构想,从一个基于未来预判的“续航焦虑”痛点出发,在陈序的引导下,经过赵知远的技术论证、王建国的工程化补充、李国栋的市场视角以及林晚晴的财务把控,变得清晰、且可执行。
“序言科技”的创业之火,终于点燃了第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火炬。接下来,就是全力以赴的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