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3章 山水有路人生何处不相逢(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言可伤梦,亦可养梦。”**

春天真正来了。

清明那天,小满再次回到南岭。她已转入本地高中就读,背着书包,手里捧着一本自制的绘本《我做的最后一个噩梦》。她在苗缈墓前坐下,轻声讲述书中内容:关于母亲离世后的孤独,关于校园冷暴力,关于如何在梦中遇见阿原,重新找回说话的勇气。

话音落下,天空飘起细雨,雨滴落在墓碑上,竟凝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顺着石缝流入地下。不久,井边钻出一株从未见过的花,花瓣洁白如雪,花心泛着淡淡银光。

植物学家后来鉴定,这是一种基因突变型忍冬,仅在极端情感共鸣环境下才会生长,暂命名为“梦启花”。

同年夏至,南岭举办首届“梦光节”。全村点亮纸灯笼,每一盏灯里都写着一段真实的梦境。它们被放入溪流,顺水漂向远方。岸边燃起篝火,人们围坐一圈,轮流讲述自己最深刻的夜之旅程。

阿原没有出现在人群中。

但他留下的声音,透过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出来:

“梦不是逃避的地方,而是我们不敢在白天说的话,终于敢在夜里说出口的勇气。

如果你还记得某个梦让你哭过、笑过、醒后仍心跳加速??请相信,那不只是幻觉。

那是你的灵魂,在试图告诉你些什么。”

那一刻,千里之外的城市公寓里,一名加班至深夜的白领突然停下工作,怔怔望着窗外。她记起昨晚做的梦:一个小女孩牵着她的手,走过长长的走廊,尽头是一扇发光的门。

她打开电脑,登录南岭梦研所官网,填写了自己的梦境报告。

提交成功后,页面弹出一句话:

**“谢谢你,让梦继续流动。”**

秋收时节,梦研所发布年度报告:

全年共接收梦境记录4,872例,其中317例促成现实改变(家庭和解、心理康复、犯罪线索提供等),培训合格引梦师43名,开展跨区域梦境互助项目5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案例”。

而阿原,依然在图书馆中。

他不再频繁出入他人梦境,而是专注于整理、归纳、教学。他编写了《引梦师基础训练十二课》,亲自录制音频课程,通过广播站每周播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报名参加考核,穿上学徒制服,佩戴银鳞徽章,走进别人的梦里,带回希望。

某日黄昏,他独自走到村外山坡,望着夕阳下的南岭全景。炊烟袅袅,铃声悠悠,井口升起淡淡的雾气,宛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

小女孩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旁,依旧是那身红棉袄,手里抱着干枯的野菊。

“你还记得第一次见我吗?”她问。

“记得。”他说,“你送我花,说‘姐姐让我来的’。”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她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古老智慧的光,“‘姐姐’就是未来的你。是你心中那个始终相信‘每个人都能被拯救’的部分。她派我来,就是为了确保你不会放弃。”

阿原怔住,许久才轻声道:“所以……你也不是真的存在?”

“我是真的。”她握住他的手,温暖从指尖传来,“只要还有人愿意做梦、愿意相信、愿意伸手拉别人一把,我就永远不会消失。”

风起,野菊随风飘散,化作点点荧光,融入暮色。

阿原回到图书馆,翻开最新一期的《南岭梦录》,在扉页写下最后一句话:

**“守门人从未离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存在于每一次倾听中,存在于每一滴泪水中,存在于每一个决定不再沉默的灵魂里。”**

那一夜,全村人再次同梦。

他们看见一座横跨山谷的桥,桥身由无数星光编织而成,桥上行走着熟悉的身影:老师、医生、学生、农夫、警察、流浪汉……每个人的胸前都有一枚银鳞,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桥尽头,站着阿原。

他微笑挥手,身影渐渐淡去,融入晨曦。

现实之中,古井最后一次泛起涟漪,水面浮现四个字,随后缓缓消散:

**“梦有所归。”**

从此以后,每逢月圆之夜,若有心人俯身井口,仍能听见细微的读书声,像是有人在轻声诵读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