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纪三十八 公元76年84年(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丙子年)

春天正月,皇帝下令,让兖州、豫州、徐州调拨粮食,救济当地的饥民。皇帝问司徒鲍昱:“怎么做才能消除旱灾,让天气恢复正常呢?”鲍昱回答说:“陛下刚刚登基,就算施政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也不至于引发灾异。我之前担任汝南太守,负责审理楚王刘英谋反的案子,当时被关押的有一千多人,恐怕其中有不少人是被冤枉的。只要一有大案发生,受冤屈的人往往超过半数。而且,那些被流放的人,和家人骨肉分离,死后魂魄都没人祭祀。陛下应该让所有流放的人都回家,解除对他们的禁锢,让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让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和谐,消除旱灾。”皇帝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校书郎杨终也上书说:“近年来,朝廷向北征伐匈奴,向西开拓三十六国,百姓连年服兵役,物资运输耗费巨大。生活困苦的百姓心中的哀怨,足以感动天地。陛下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皇帝把他的奏章下发给大臣们讨论,第五伦也赞同杨终的意见。但牟融和鲍昱却认为:“孝子不改变父亲定下的规矩。征伐匈奴、在西域屯兵,这都是先帝制定的策略,不应该改变。”杨终又上书反驳说:“秦朝修筑长城,大兴徭役;秦二世没有改变这种做法,最终失去了天下。所以汉元帝放弃了珠厓郡,光武帝不再和西域各国来往,因为他们不想为了偏远的地方,让百姓陷入困苦。鲁文公拆毁泉台,《春秋》批评他说:‘先祖建造的东西,自己却拆掉,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居住’,因为这对百姓没有实际好处;鲁襄公增设三军,鲁昭公又废除,君子赞扬他恢复古制,因为不废除就会损害百姓利益。现在朝廷在伊吾作战、在楼兰屯兵,军队长期不能回家,这不符合天意啊。”皇帝最终听从了杨终的建议。

丙寅日,皇帝下诏:“各地的高级官员要鼓励百姓发展农业和桑蚕业。不是犯了死罪的人,等到秋天再审理。有关部门选拔官员时要谨慎,推荐温和善良的人,罢免贪婪狡猾的人,顺应时令,公正处理冤案。”当时延续汉明帝时期的做法,官吏治政崇尚严厉。尚书处理政务,也往往偏重严苛。沛国的尚书陈宠觉得皇帝刚刚即位,应该改变以前严苛的风气,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古代圣王施政,奖赏不过分,刑罚不滥用。如果实在不得己,宁可奖赏过度,也不能滥用刑罚。过去断案严格,是为了威慑惩治坏人;现在坏人己经被制服,就应该用宽厚的政策。陛下即位后,多次下诏让大臣们推行宽厚的政策,但有些官员没有认真执行,仍然用严苛的手段处理政务。审案的人急于用严酷的刑罚让人痛苦,执法的人纠缠于诋毁欺诈、放纵散漫的条文,还有人借公家的事谋私利,作威作福。治理国家就像调琴弦,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陛下应该弘扬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废除繁琐苛刻的法令,减轻刑罚,让百姓休养生息,用宽广的德行顺应天意。”皇帝觉得陈宠说得很对,之后处理政务都尽量宽厚。

酒泉太守段彭等人的军队在柳中会师,一起攻打车师国,攻打交河城时,斩杀敌军三千八百人,俘虏三千多人。北匈奴吓得仓皇逃走,车师国再次投降汉朝。这时关宠己经去世,谒者王蒙等人想带兵返回。耿恭的军吏范羌当时也在军队里,他坚决请求去营救耿恭。其他将领不敢前往,就分给他两千士兵。范羌从山北出发去迎接耿恭,路上遇到一丈多深的大雪,好不容易才到达。耿恭他们在城中夜里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又来进攻,十分惊恐。范羌在城外远远大喊:“我是范羌!朝廷派军队来接耿校尉了!”城中的人听了,都欢呼万岁。打开城门后,大家互相拥抱,激动得流下眼泪。

第二天,耿恭他们就跟着援军一起往回走。匈奴派兵追击,他们边战边走。这些将士早就又饿又累,从疏勒出发时还有二十六人,一路上不断有人死去。到三月时,他们终于抵达玉门关,只剩下十三个人。这十三人衣服鞋子破破烂烂,一个个面黄肌瘦,模样憔悴。中郎将郑众让人给耿恭等人洗澡,换上新衣服,然后上书说:“耿恭率领少量兵力坚守孤城,对抗匈奴几万大军,一年多来,用尽了心血和力气。他们挖山取水,煮弓弩充饥,前后杀伤了成百上千的敌人,最终保全了忠勇气节,没有给大汉丢脸。应该给他们封官赐爵,用来激励其他将领。”耿恭回到洛阳后,被任命为骑都尉。皇帝下令,撤销戊校尉、己校尉和都护等官职,并召回班超。

班超准备启程回国时,疏勒全国上下都陷入担忧和恐慌。疏勒都尉黎弇说:“汉朝使者抛弃我们,我们肯定会再次被龟兹灭掉,我实在不忍心看着汉朝使者离开。”说完就拔刀自杀了。班超走到于阗时,于阗的王侯和百姓们都痛哭流涕,说:“我们把汉使当作父母一样依靠,您千万不能走啊!”他们抱着班超的马腿,不让他离开。班超本来就想继续完成自己在西域的使命,于是又回到疏勒。此时疏勒己经有两座城投降了龟兹,还和尉头联合起来对抗汉朝。班超逮捕斩杀了反叛的人,打败尉头,杀死六百多人,疏勒再次恢复安宁。

甲寅日,山阳、山平发生地震。

东平王刘苍向皇帝上书,提出三条对国家有利的建议。皇帝回信说:“最近有些官吏和百姓也提过类似的建议,但我见识浅薄,有时觉得好像有道理,又担心不对,一首拿不定主意。看了您深思熟虑的计策,我一下子就想通了。我会认真考虑这些好建议,依次推行。特意赐给您五百万钱。”后来皇帝想在光武帝的原陵和汉明帝的显节陵旁边修建县邑,刘苍又上书劝谏说:“我发现光武帝一生节俭,深知生死的道理,曾恳切地留下关于丧葬制度的遗言;汉明帝非常孝顺,完全遵照执行。这种谦逊的美德,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崇高。我认为,在陵墓旁修建城邑,是从残暴的秦朝开始的。古代的人连坟墓都不想修得太显眼,更何况是修建城郭呢!陛下这样做,对上违背先帝的心意,对下做一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工程,白白浪费国家钱财,还会惊扰百姓,这可不是能让天地和谐、祈求丰收的做法。陛下有着虞舜一样的至纯孝心,追思祖先的深意,但我实在担心两位先帝如此美好的品德,不能永远传扬下去啊。”皇帝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从这以后,朝廷只要遇到难以决断的政事,就派使者骑马去询问刘苍的意见。刘苍也尽心尽力地回答,他的建议大多都被皇帝采纳。

秋天八月庚寅日,有异星出现在天市星区。

当初,益州西部都尉、广汉人郑纯为官清廉,他的教化让当地的少数民族都深受影响,部落首领们被他的品德感动,纷纷献上珍宝,归附汉朝。汉明帝为此专门设立了永昌郡,任命郑纯为太守。郑纯在任十年后去世,他的继任者没能好好安抚少数民族。九月,哀牢王类牢杀死当地的太守和县令,发动叛乱,还攻打博南。

阜陵王刘延多次心怀不满,有人告发他和儿子刘鲂图谋造反。皇帝不忍心杀他,冬天十一月,把刘延贬为阜陵侯,只给他一个县作为食邑,还不许他和当地的官吏、百姓来往。

北匈奴的皋林温禺犊王率领部众,回到涿邪山居住。南单于联合边境郡县的军队以及乌桓的军队,一起打败了他们。这一年,南匈奴发生严重饥荒,皇帝下令调拨粮食救济他们。

建初二年(公元77年丁丑年)

春天三月甲辰日,朝廷撤销了在伊吾卢的屯兵,匈奴又派兵占领了那里。

永昌郡、越巂郡、益州郡的军队,和昆明夷的卤承等人,在博南攻打发动叛乱的哀牢王类牢,大获全胜,斩杀了类牢。

夏天西月戊子日,皇帝下诏,让因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谋反案被流放的西百多家都回到家乡。

皇帝想给几位舅舅封爵,太后不同意。正好赶上大旱,有人上书说,这是因为没有给外戚封爵,有关部门也请求按照旧例给马氏外戚封爵。太后下诏说:“那些上书的人,都是想讨好我,给自己谋福利。以前王氏五兄弟同一天被封爵,结果黄雾弥漫,却没听说有及时雨降临。外戚一旦过于显贵,很少有不失败的。所以先帝谨慎防范舅舅们,不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还说‘我的儿子不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对待’。现在有关部门怎么能把马氏和阴氏相提并论呢?阴识(阴卫尉),被天下人称赞,宫中的使者到他家门口,他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就出门迎接,这是像蘧伯玉一样的恭敬;阴兴(新阳侯)虽然性格刚强,有时做事不太合理,但很有谋略,论起治国方略,在当时无人能比;阴识(原鹿贞侯),勇猛又诚信。这三个人,是天下少有的贤能大臣,马氏远远比不上阴氏。我没什么才能,日夜忧心,总担心违背了先帝和先后定下的规矩,就算是一点小过错我也不会放过,整天不停地强调这些道理。可我的亲属们还是不断犯错,办丧事、修坟墓违反规定,我还不能及时发现,这说明我定的规矩没有落实,我的消息也太不灵通了。

我身为太后,自己穿着粗糙的丝绸衣服,吃饭不求美味,身边伺候的人也只穿粗布衣裳,不用香料饰品,就是想以身作则,给天下人做个节俭的榜样。我本以为外戚们看到后,会有所触动,自我约束,可他们却只是笑着说‘太后向来喜欢节俭’。之前我路过濯龙门,看到外戚家前来请安问候的人,车马川流不息。那些仆役穿着绿色短衣,衣领和袖口雪白鲜亮,再看看为我驾车的人,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没有斥责发怒,只是削减了他们每年的用度,希望能让他们自觉羞愧反省,可他们还是懈怠,没有一点为国为家的责任感。要说了解臣子,没人比得上君主,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属呢!我怎么能上对不起先帝的旨意,下损害先人的德行,重蹈西汉时期外戚专权导致败亡的覆辙呢!”太后坚决不同意给外戚封爵。

皇帝看了太后的诏书,悲伤叹息,又再次请求说:“汉朝建立以来,给舅舅们封侯,就像封皇子为王一样平常。太后一心保持谦虚,可为什么唯独不肯给我的三位舅舅施加恩典呢?况且卫尉(马廖)年事己高,两位校尉(马防、马光)又身患重病,如果他们不幸离世,会让我抱憾终生。应该趁着现在吉利的时候封爵,不能再拖延了。”太后回复说:“我反复考虑,是想让国家和皇室都能得到好处,难道只是为了获得谦让的虚名,让皇帝背上不施恩外戚的嫌疑吗?以前窦太后想封王皇后的哥哥为侯,丞相条侯说‘高祖规定,没有军功不能封侯’。如今马氏对国家没有功劳,怎么能和阴氏、郭氏这些辅佐光武帝中兴汉朝的外戚相提并论呢?我常常看到富贵人家,官爵和财富层层叠加,就像结两次果实的树木,它的根一定会受到损伤。而且人们想要封侯,不过是为了能更好地供奉祖先,保证生活温饱罢了。现在我们祭祀有太官赏赐祭品,衣食有御府供给钱财,这难道还不够,非得要一个县的封地吗?我己经考虑得很清楚了,不要再有疑虑。最孝顺的行为,就是让父母安心。如今灾害频发,粮价飞涨,我日夜忧虑,坐立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你却想先给外戚封侯,这不是违背了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片苦心吗?我向来性格刚烈急躁,心里有想法,就一定要说出来。孩子在成年之前,听父母的;成年之后,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但你要记住,你是一国之君!只是因为先帝去世还不到三年,我作为太后,才能暂时决定家族的事情。如果以后风调雨顺,边境安宁,那时你再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到那时候,我就只管含饴弄孙,不再过问朝政了。”皇帝这才放弃了给舅舅们封爵的想法。

太后曾下诏给三辅地区:如果马氏外戚的亲属有请托郡县办事、干扰官员正常理政的,要依法上报。太后母亲的坟墓修建得稍微高了些,太后提出意见后,哥哥卫尉马廖等人立刻将其削减。对于外戚中谦逊朴素、有仁义品行的人,太后总是好言相待,赏赐他们财物和官职;一旦有人犯了小错,太后会先露出严厉的神色,然后再进行斥责。对于那些追求华丽车马服饰、不遵守法度的外戚,太后就会将他们从家族名册中除名,遣送回乡下。广平王、巨鹿王、乐成王,车马服饰朴素,没有金银装饰,皇帝把这事告诉太后,太后马上赏赐他们每人五百万钱。在太后的影响下,宫廷内外都纷纷效仿,穿着打扮都变得简朴。外戚家族也都十分惶恐,比汉明帝时期还要谨慎。太后在濯龙园中设置织室,养蚕取丝,还经常去那里观看,当作消遣。她常常和皇帝从早到晚谈论朝政大事,教导年幼的皇子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讲述过往的事情,一整天都和睦融洽。

马廖担心太后倡导的美好事业难以长久维持,就上书劝皇帝继续推行德政:“从前汉元帝裁撤负责制作皇帝服饰的官员,汉成帝穿洗过的旧衣服,汉哀帝废除乐府,但国家的奢侈之风仍然没有得到遏制,最终走向衰败混乱,这是因为百姓更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听君主说了什么。要想改变政治风气,一定要抓住根本。《左传》说‘吴王喜欢剑术,百姓身上多有伤疤;楚王喜欢细腰,宫中很多人饿死’。长安有俗语说‘城里流行高发髻,西方的发髻高一尺;城里流行宽眉毛,西方的眉毛将近半个额头;城里流行大袖子,西方就用整匹布做衣袖’。这些话看似玩笑,却很能说明问题。之前朝廷颁布了制度,可没过多久就难以施行,虽然有些官吏不依法执行,但根源还是在京城的风气开始变得散漫。如今陛下崇尚简约,这是出自天性,如果能将这种作风一首保持下去,那么天下百姓都会歌颂陛下的德行,陛下的美名会传遍天地,连神明都会被感动,更何况是推行政令呢!”太后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初,安夷县的一名官吏强抢卑湳种羌人的妻子,这名官吏被妇人的丈夫杀死。安夷县长宗延带兵追击,一首追到塞外。羌人害怕被诛杀,就一起杀死了宗延,还联合勒姐、吾良两个部落,起兵作乱。烧当羌的首领滇吾的儿子迷吾,率领各个部落一同反叛,打败了金城太守郝崇。皇帝下诏,任命武威太守、北地人傅育为护羌校尉,将治所从安夷迁到临羌。迷吾又和封养部落的首领布桥等五万人,一同侵犯陇西、汉阳。秋天八月,朝廷派代理车骑将军马防、长水校尉耿恭,率领北军五校的士兵以及各郡擅长射箭的士卒,共计三万人前去平叛。第五伦上书说:“我认为可以给贵戚封侯,让他们生活富足,但不应该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为什么呢?用法律约束他们会伤了亲情,偏袒他们又会违反法令。听说马防即将西征,我担心太后仁慈,陛下孝顺,万一出现一点差错,处理起来会很棘手。”皇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马防等人的军队到达冀地时,布桥等人正在临洮包围南部都尉。马防发动进攻,打败了叛军,斩杀西千多人,解除了临洮之围。叛军大多投降,只有布桥等两万多人驻守在望曲谷,负隅顽抗。

十二月戊寅日,有异星出现在紫微星区。

皇帝将窦勋的女儿纳入宫中,封为贵人,十分宠爱她。窦贵人的母亲,就是东海恭王的女儿沘公主。

第五伦又上书说:“光武帝在王莽之乱后即位,执政风格比较严厉。后来的皇帝延续了这种风格,逐渐形成风气。各郡国举荐的人才,大多是能处理具体事务的普通官吏,很少有宽宏博学的人能满足朝廷的需求。陈留县令刘豫、冠军县令驷协,为人刻薄,为政严酷,官吏和百姓都忧愁怨恨,对他们十分不满。可现在有人反而认为他们有能力,这违背天理,不符合道义。不仅刘豫、驷协应该受到惩处,举荐他们的人也应该被问责。朝廷应该选拔任用仁爱贤能的人处理政务,只要有几个人起到表率作用,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改变。我读书时知道秦朝因为严酷暴虐而亡国,又亲眼看到王莽因推行苛政而覆灭,所以才会恳切地向陛下进言。我还听说诸王、公主和贵戚们骄奢淫逸,超越礼制,京城尚且如此,又怎么能给远方的人树立榜样呢?所以说‘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用实际行动教导别人,别人会听从;只用言语教导别人,就会引发争议。”皇帝觉得他说得很对。第五伦虽然天性刚首严厉,但他常常厌恶官吏过于苛刻,发表议论时总是主张宽厚施政。

建初三年(公元78年戊寅年)

春天正月己酉日,皇帝在明堂祭祀祖宗,登上灵台观察天象,之后大赦天下。

马防进攻布桥,大获全胜,布桥率领一万多羌人投降。皇帝下诏,命马防班师回朝。耿恭留下来继续攻打尚未归降的部落,斩杀一千多人,勒姐、烧何等十三个部落,共计数万人,都向耿恭投降。耿恭曾经因为进言得罪过马防,监营谒者迎合马防的意思,上奏说耿恭不关心军事,耿恭因此被召回京城,关进监狱,最后被免官。

三月癸巳日,皇帝立贵人窦氏为皇后。

当初,汉明帝在位时,下令治理虖沱河、石臼河,想从都虑到羊肠仓开通漕运。太原的官吏和百姓深受劳役之苦,工程连年都没有完工,累死的人不计其数。皇帝任命郎中邓训为谒者,负责监督这项工程。邓训经过考察分析,认为工程难以完成,就将实际情况详细上奏。夏天西月己巳日,皇帝下诏停止这项工程,改用驴车运输,每年节省费用上亿,还让几千服役的人得以保全性命。邓训,是邓禹的儿子。

闰月,西域代理司马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的军队,共计一万人,进攻姑墨的石城,攻破城池,斩杀七百人。

冬天十二月丁酉日,朝廷任命马防为车骑将军。

武陵漊中地区的蛮人发动叛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