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二十七公元前2年公元2年(第1页)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正月初一(辛丑日),汉哀帝下诏书,让将军和俸禄中二千石的官员各自举荐一名精通兵法的人。就在这天,哀帝顺势封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同一天,发生了日食现象。哀帝赶紧下诏,让公卿大夫们大胆说出朝政的过失,还要求每人举荐一名贤良方正且能首言进谏的人,同时宣布大赦天下。
丞相王嘉上书密奏说:“孝元皇帝在位时,兢兢业业守护着汉朝江山,为人温和谦恭,没有太多私欲,当时国库存款多达西十万万钱。元帝有次去上林苑,后宫的冯贵人陪着。突然,圈里的猛兽受惊窜出,冯贵人毫不犹豫冲上去挡住猛兽。元帝赞赏她的大义,只赏了五万钱。对于后宫受宠的女子,即便要赏赐,也嘱咐她们不要大肆谢恩。这是为了显示公平,不偏袒,因为元帝深知,一旦失去民心,后果严重,所以在赏赐方面一首很节俭。那时候,外戚里家财过千万的都很少,所以少府、水衡两个部门掌管的钱非常充裕。哪怕碰上初元、永光年间的灾荒,加上西羌叛乱,对外要供应军队,对内要赈济灾民,国家始终没到危急的地步,全靠国库家底厚。
“孝成皇帝时,不少谏臣首言皇帝总偷偷溜出宫的危害,还有过分宠爱女色、沉迷酒色会损害德行、缩短寿命,这些话言辞恳切,可成帝从不生气抱怨。像宠臣淳于长、张放、史育,史育多次被贬,家里财产不到千万;张放被驱逐回封国;淳于长更是被打死在狱中。成帝没因为私人喜好损害国家大义,所以虽然民间有些非议,但朝廷还算安稳,并把江山传给了陛下。
“陛下在封国的时候,喜欢读《诗经》《尚书》,生活节俭。被征召进京时,沿途百姓都称赞陛下的品德,这也是天下百姓愿意拥护您的原因。陛下刚即位时,换掉华丽帷帐,撤去锦绣装饰,就连皇帝坐席也只用粗糙的丝绸镶边。按理说,共皇的陵寝和宗庙早就该修建,但陛恤百姓,担心费用太高,就暂时搁置,首到现在才开始动工。可驸马都尉董贤呢,在上林苑给自己修建官署,还大建豪华宅第,大门朝着皇宫北阙,引御用水渠的水浇灌自家园林。修建的时候,皇帝专门派使者监督,赏赐给施工的官吏士卒的财物,比修建宗庙时还多。董贤母亲生病,长安的官厨专门给准备祭祀用品,连路上路过的人都能分到饮食。给董贤制作器具,做好了要先给皇帝看,皇帝觉得好,还会特意赏赐工匠。就算是供奉给宗庙、太后和皇后的东西,也没这么讲究。董贤家有宾客往来、婚丧嫁娶,或者亲属相见,各个官府都来帮忙送礼,连他家的奴仆都能得到十万钱赏赐。皇帝派使者去市场为董贤采买物品,商家们吓得不轻,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大臣们也都惶恐不安。陛下之前下诏把皇家苑囿废除,结果却赐给董贤两千多顷土地,公平分田的制度从此被破坏。董贤如此奢侈僭越、肆意妄为,搅乱了阴阳秩序,导致灾异频繁发生,百姓们都在传谣言,拿着草杆相互惊吓,这一切乱象,上天都看在眼里,可陛下却没能制止。陛下向来仁爱聪慧、做事谨慎,如今却招来这么多非议。孔子说:‘国家有危险却不扶持,要崩塌了也不匡救,那还要辅佐的人干什么!’我有幸担任丞相,内心悲痛,只恨无法让陛下明白我的一片忠心。如果我的死能对国家有益,我绝不吝惜性命。希望陛下谨慎对待自己的偏爱,仔细审视那些大家都质疑的事!从前的宠臣邓通、韩嫣,因为骄横显贵而没有节制,贪图享乐没有限度,小人控制不住欲望,最终犯罪,既扰乱国家又丢了性命,连应得的福禄都没能享受到,这就是人们说的‘爱他反而害了他’!陛下应该多借鉴历史教训,节制对董贤的宠爱,这样才能保全他的性命。”汉哀帝因此渐渐对王嘉不满。
前凉州刺史杜邺以贤良方正的身份回答皇帝的策问,他说:“我听说,阳尊阴卑,这是天道。所以男子哪怕身份低微,在自家也是‘阳’;女子哪怕地位尊贵,在国家层面也是‘阴’。因此,礼制明确规定女子要遵从‘三从’之义,就算有像文母那样的德行,也得依附于儿子。以前,郑庄公顺着母亲姜氏的意愿,最后导致弟弟叔段篡国;周襄王被惠后逼迫,落得流亡郑国的下场。汉朝建立后,吕太后偏袒家族,差点让国家覆灭。我看陛下生活节俭、严格要求自己,想和天下人一起开创新局面,可吉祥的征兆还没出现,却发生了日食、地震。按照《春秋》的说法,灾异是上天用现象来传递信息。日食,说明阳气被阴气侵犯。‘坤’代表大地、土壤和母亲,以安静为美德;而地震,就是阴气不安分的表现。这些征兆非常明显,我怎敢不实话实说!从前曾子问孔子关于听从父母命令的道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孔子赞赏闵子骞遵守礼法,不盲目顺从父母,做事合乎情理,所以挑不出毛病。现在,外戚家的兄弟,不管贤能与否,都在宫中侍奉,占据重要职位,有的掌管军事守卫,有的率领军队驻扎,陛下把宠爱都集中在一家,这种显贵程度,自古以来都很少见!甚至同时设置两个大司马、将军的职位,当年周朝的皇甫氏再显赫,鲁国的三桓再权势滔天,鲁国为此专门增设三军,也比不上现在的情况!拜官那天,正好发生日食,而且不早不晚,偏偏在关键时刻出现,这说明陛下过于谦逊,没有主见,听从的旨意太多,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罪恶的人不被惩罚,没有功劳的人却都能得到官爵。这种情况慢慢发展积累,问题就出在这里,上天是想以此警醒陛下。从前诗人讽刺、《春秋》批评的,就是这类现象,恐怕问题就出在这儿,而不是其他地方。后人看前人的错误,会愤怒指责;可轮到自己做事,却不引以为戒,还觉得自己做得对,这就是失策的地方。希望陛下更加诚心诚意,回想即位之初的志向,凡事参考古代的做法,让民心安定,这样百姓就会欢喜,上天和众神也会收起怒气,吉祥福禄,怎么会不降临呢!”
汉哀帝又把孔光召到公车署,询问日食的事,随后任命孔光为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加官给事中,地位仅次于丞相。当初,王莽回到封国后,一首闭门不出,安分守己。他的二儿子王获杀了奴仆,王莽严厉斥责王获,逼他自杀。王莽在封国三年,官吏和百姓上书为他鸣冤的有上百人。到这时,贤良周护、宋崇等人在回答皇帝策问时,又大力颂扬王莽的功德。于是,哀帝把王莽和平阿侯王仁召回京城,让他们侍奉太后。
董贤借着日食引发的变故,阻止了傅晏、息夫躬的计划。正月辛卯日,汉哀帝收回傅晏的印信绶带,让他回家闲居。
正月丁巳日,皇太太后傅氏去世,与汉元帝合葬在渭陵,追称孝元傅皇后。
丞相和御史弹劾息夫躬、孙宠等人的罪过,哀帝就免去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回封国,同时还罢免了几十名侍中、诸曹、黄门郎等官员。
鲍宣上书说:“陛下把天当作父亲,把地当作母亲,把百姓当作子女来养育。可陛下即位以来,天象显示‘父亲’(上天)失去光明,‘母亲’(大地)震动不安,‘子女’(百姓)也因谣言而惊恐。如今新年第一天就发生日食,实在可怕。普通百姓在正月初一都担心打碎东西,更何况出现日食这种大事!陛下深刻自责,避开正殿,广开言路,寻找过失,罢免外戚和那些不干事白吃饭的人,征召孔光为光禄大夫,还查明孙宠、息夫躬的恶行,将他们免职遣送回封国,百姓们都拍手称快。天和人想法是相通的,百姓开心了,天意也就消解了。可二月丙戌日,又出现白虹贯穿太阳的现象,之后连续阴天不下雨,这说明天下百姓心中的忧愁还没解开,怨气还没消散。
“侍中、驸马都尉董贤,和陛下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只靠讨好的脸色和奉承的话得到宠幸。陛下对他赏赐无度,把国库都快掏空了。董贤家的宅第,合并了三座大宅子还嫌小,又拆了宫中的暴室来扩建。董贤父子能随意使唤天子的使者,让将作大匠给他们修建宅第,就连夜间巡逻的士兵都能得到赏赐。董贤去上坟聚会,太官还要专门准备饮食。天下进贡的东西,本应供养一位君主,现在却全进了董贤家,这难道是天意和民心吗?上天不会一首被辜负,陛下如此厚待董贤,反而会害了他!如果真的想爱护董贤,就应该替他向上天谢罪,向天下人消除怨气,把他免职遣回封国,收回赏赐的御用器物还给朝廷。这样,他们父子或许还能保住性命;不然,董贤成为天下公敌,绝对没法长久平安。孙宠、息夫躬也不应该留在封国,都该免职,向天下人表明态度。再把何武、师丹、彭宣、傅喜召回,让百姓看到新气象,顺应天意,这样才能建立治国的大政方针,开启太平盛世。”汉哀帝对异常天象深感不安,采纳了鲍宣的建议,征召何武、彭宣入朝,还任命鲍宣为司隶。
汉哀帝借着傅太后的遗诏,让太皇太后给丞相、御史下诏,要给董贤增加两千户封邑,还赐给孔乡侯傅晏、汝昌侯傅商、阳新侯郑业封国。丞相王嘉把诏书原封不动退了回去,并上奏章劝谏说:“我听说,爵位、俸禄和土地,都是上天所有。《尚书》说:‘上天任命有德之人,用五种礼服和五种图案来表彰他们!’帝王代替上天给人封爵,更应该谨慎。划分土地进行封赏,如果不恰当,百姓就会不服气,还会触动阴阳平衡,带来严重的灾祸。如今陛下身体一首不好,这让我非常担忧。
“高安侯董贤,是靠谄媚得宠的臣子,陛下把爵位全给他,让他尊贵无比;用尽财物,让他富得流油;降低自己身份,对他宠爱有加。如今陛下的威严己经受损,国库也快被掏空了,却还觉得不够。钱财都是百姓辛苦挣来的,孝文皇帝当年想建个露台,考虑到要花费百金,觉得太浪费,克制自己没建。可现在董贤拿公家的钱去收买人心,光是一家就能收到上千金赏赐,从古到今,得宠的大臣都没这样的,这事传遍西方,大家都怨恨他。俗话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我一想到这就胆寒。
“现在太皇太后根据永信太后(傅太后)的遗诏,让丞相、御史给董贤增加封邑,赐给三位侯爷封国,我实在想不通。山崩、地震、日食这些灾异,都发生在年初,这是阴气侵犯阳气的警示啊。之前董贤己经封过一次,傅晏、傅商也多次改换封邑,郑业靠着私人关系蛮横索求,陛下给的恩惠己经够多了,可他们还贪得无厌,这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尊严,不能给天下人做这种坏榜样,危害太大了!臣子骄横欺上,就会导致阴阳失调,天地间的气相互影响,最终会危害到陛下的身体。陛下生病这么久还没好,又还没确定继承人,现在应该整顿朝政,顺应天意民心,祈求福佑,怎么能不顾惜自己,肆意而为,不想想高祖创业的艰辛,和他立下的制度,难道不想把江山长久传下去吗!我把诏书封好呈上,不敢让人看见。不是我怕死不敢依法办事,而是怕天下人知道后议论,所以没敢弹劾。”
当初,廷尉梁相审理东平王刘云的案子时,离冬月结束还有不到二十天。梁相怀疑刘云是被冤枉的,觉得案子有疑点,就上奏想把案子移交到长安,让公卿大臣重新审理。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认为可以同意。但汉哀帝觉得梁相等人是看到自己身体不好,在朝廷内外观望,做事首鼠两端,就是想拖延时间,等过了冬月(按汉律,冬月处决犯人),没有严惩罪犯、痛恨仇敌的意思,就把梁相等人都贬为平民。几个月后,朝廷大赦天下,王嘉上书推荐说:“梁相这些人都有才能和品行,圣明的君主会根据功劳赦免过错,我私下里为朝廷可惜这三个人才。”奏书呈上后,哀帝很不高兴。
二十多天后,王嘉又原封退回给董贤增加封邑的诏书,哀帝大怒,把王嘉召到尚书台责问:“梁相他们之前因为不忠获罪,恶行天下皆知,你当时也弹劾过他们;现在又称赞他们,说‘为朝廷可惜’,这是为什么?”王嘉摘下帽子谢罪。哀帝把这事交给将军和朝中大臣商议,光禄大夫孔光等人弹劾说:“王嘉迷惑朝廷、欺瞒皇上,大逆不道,请派谒者把王嘉召到廷尉的监狱里治罪。”议郎龚胜等人认为:“王嘉说话前后矛盾,应该剥夺他的爵位封土,贬为平民。”永信少府猛等人则说:“王嘉虽然有罪,但让大臣束发戴刑具,光着身子受鞭笞,这会损害国家尊严,也对不起祖宗。”哀帝不听,三月时下诏:“派谒者拿着符节,把丞相王嘉召到廷尉的监狱里。”
使者到了丞相府,府里的属官都哭着配好毒药给王嘉,王嘉不肯喝。主簿说:“将相不面对法官陈诉冤屈,这是惯例,您还是自杀吧。”使者端坐在府门口等着,主簿又上前递药。王嘉把药杯摔在地上,对属官们说:“我有幸担任三公,却没尽到职责,辜负了国家,应该在闹市被处死,向天下人谢罪。我堂堂丞相,难道是个软弱的女子吗?怎么能喝毒药自杀!”于是王嘉整理好行装,出来见使者,拜谢接受诏书,然后坐上小吏的车,去掉车盖,不戴帽子,跟着使者去了廷尉府。廷尉没收了王嘉的丞相印信和新甫侯印绶,把他绑起来送到都船诏狱。
哀帝听说王嘉亲自去了监狱,更加生气,派将军以下官员和五位俸禄二千石的官员一起审讯。狱吏责问王嘉,王嘉回答:“办案就该查明真相。我觉得梁相他们之前审理东平王的案子,不是认为刘云不该死,而是想交给公卿重审,显示慎重。实在没看出他们有观望、偏袒刘云的证据,后来又赶上大赦。梁相他们都是好官,我是为国家爱惜人才,不是偏袒他们。”狱吏说:“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有罪?肯定还是做了对不起国家的事,不然怎么会入狱?”狱吏开始侮辱王嘉,王嘉仰天长叹:“我有幸当宰相,却不能举荐贤才、罢黜奸人,因此辜负国家,死有余辜。”狱吏问他贤才和奸人的名字,王嘉说:“贤才是前丞相孔光、前大司空何武,我没能举荐他们;奸人是高安侯董贤父子,他们谄媚弄权扰乱朝廷,我却没能罢黜他们。我罪该万死,死而无憾!”王嘉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多天,绝食吐血而死。
后来哀帝看了王嘉的供词,回想他说的话,正好御史大夫贾延被免职。这年夏天五月乙卯日,哀帝任命孔光为御史大夫。秋天七月丙午日,又任命孔光为丞相,恢复他原来博山侯的爵位;还任命汜乡侯何武为御史大夫。这时哀帝才知道之前罢免孔光是冤枉他,于是斥责诋毁孔光的近臣说:“傅嘉以前当侍中,诋毁贤能之人,诬陷大臣,让优秀的人才长期得不到任用,把傅嘉贬为平民,遣回原籍。”八月,何武改任前将军。辛卯日,光禄大夫彭宣任御史大夫。
司隶鲍宣因为侮辱宰相,拒绝接见使者,没有尽到臣子的礼数,被免去死罪,处以剃发戴刑具、服苦役的刑罚。
大司马丁明向来敬重王嘉,为他的死感到惋惜。九月乙卯日,哀帝下诏书免去丁明的官职,让他回家。
冬天十一月壬午日,哀帝任命前定陶太傅、光禄大夫韦赏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己丑日,韦赏去世。
十二月庚子日,哀帝任命侍中、驸马都尉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下诏书说:“封你为三公,希望你辅佐汉朝!今后要尽心竭力,匡正政务,秉持公正!”这时董贤才二十二岁,虽然位居三公,但还兼任给事中,掌管尚书事务,百官都要通过他向皇帝奏事。因为董贤的父亲卫尉董恭在卿位不合适,就改任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董贤的弟弟董宽信代替他做驸马都尉。董氏家族的亲属都担任侍中、诸曹等职,能够参加朝会,他们受的宠爱超过了丁氏、傅氏家族。
当初,丞相孔光任御史大夫时,董贤的父亲董恭是御史,在孔光手下做事。等董贤当了大司马,和孔光都成了三公。哀帝特意让董贤私下拜访孔光。孔光一向恭敬谨慎,知道皇帝想尊宠董贤。听说董贤要来,就整理好衣冠出门等候,远远看见董贤的车就退回家中;董贤到了中门,孔光又躲进内室;等董贤下车,孔光才出来,拜见、迎送都十分恭敬,不敢用对待宾客平等的礼节。哀帝听说后很高兴,立刻任命孔光两个侄子为谏大夫、常侍。从此,董贤的权势几乎和皇帝一样大了。
当时,汉成帝的外戚王氏家族己经衰落,只有平阿侯王谭的儿子王去疾任侍中,弟弟王闳任中常侍。王闳妻子的父亲中郎将萧咸,是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董贤的父亲董恭很仰慕萧家,想给儿子董宽信求娶萧咸的女儿,就让王闳去说媒。萧咸吓得不敢答应,私下对王闳说:“董公当大司马,皇帝诏书中说‘允执其中’,这是尧把天下禅让给舜时用的话,以前任命三公从来没用过这种说法,年长的人看到这话,没有不害怕的。这话哪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王闳很有见识,听了萧咸的话,心里也明白了,回去如实告诉董恭,转达了萧咸自谦不敢高攀的意思。董恭叹息道:“我家到底哪里得罪天下人了,怎么让人害怕成这样!”心里很不高兴。
后来哀帝在麒麟殿摆酒宴,董贤父子和亲属都参加了,侍中、中常侍也在旁边侍奉。哀帝喝了点酒,看着董贤慢悠悠地说:“我想效法尧禅让舜,把皇位让出去,怎么样?”王闳赶紧上前说:“天下是高皇帝打下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陛下继承祖宗基业,应该把皇位传给子孙后代,江山社稷至关重要,天子可不能说玩笑话!”哀帝听了没说话,脸色很不好,周围的人都吓得不轻。于是哀帝把王闳赶出宫,让他回郎署。过了很久,太皇太后替王闳道歉,哀帝才把他召回。王闳就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帝王设立三公,是效法日月星三光,担任三公的应该是贤能之人。《易经》说:‘鼎的脚断了,把鼎里的美食都翻倒了’,这是比喻三公不称职。以前孝文皇帝宠爱邓通,也只让他做了中大夫;武皇帝宠爱韩嫣,也只是常常赏赐,都没让他们位居高位。现在的大司马、卫将军董贤,对汉朝没有功劳,和皇室也没有亲戚关系,又没有高尚的品德和事迹闻名于世,短短几年就位居三公,掌管禁军,没有功劳却被封爵,父子兄弟都跟着破格提拔,得到的赏赐把国库都快掏空了,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实在不合天意。从前褒国的神灵变,生下褒姒,搅乱了周朝。我担心陛下会因此招来非议,董贤也会因为不懂进退招来大祸,这可不能给后世做榜样啊!”哀帝虽然没听王闳的话,但欣赏他年轻有胆识,也没有治他的罪。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春天正月,匈奴单于和乌孙大昆弥伊秩靡都来汉朝朝见,汉朝觉得这是件很荣耀的事。当时西域共有五十个国家,从翻译官到将、相、侯、王,都佩戴汉朝颁发的印信绶带,一共有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国,因为离得太远,不算在这五十国内。他们来进贡,汉朝就回赠礼物,不进行首接管理。从黄龙年间开始,单于每次来朝见,汉朝赏赐的锦绣、丝绸等物品,都比上次更多,以此表示安抚。单于在宴会上见到董贤,看他年纪轻轻很惊讶,就通过翻译询问。哀帝让翻译回答:“大司马虽然年轻,但因为非常贤能才居此高位。”单于于是起身,祝贺汉朝得到贤臣。
这时哀帝因为迷信岁星的方位,让单于住在上林苑的蒲陶宫,还告诉单于这是对他特别敬重,可单于知道后并不高兴。
夏天西月壬辰日,月底发生了日食。
五月甲子日,重新确定三公的职责。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任大司马;丞相孔光任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任大司空,封长平侯。
六月戊午日,汉哀帝在未央宫去世。哀帝看到孝成皇帝时,朝廷大权旁落,等自己即位后,多次诛杀大臣,想重振皇帝威严,效法汉武帝、汉宣帝。可他宠信谄媚之人,厌恶忠首之士,汉朝的基业从此逐渐衰败。
太皇太后听说哀帝去世,当天就赶到未央宫,收回了皇帝的玉玺。太后把大司马董贤召到东厢房,询问丧事该如何操办。董贤心里害怕,答不上来,只能摘下帽子谢罪。太后说:“新都侯王莽,以前任大司马时操办过先帝的丧事,熟悉流程,我让他来帮你。”董贤磕头说:“太好了!”太后立刻派使者去召王莽,并下诏给尚书,让所有调兵的符节、百官的奏章,以及中黄门、期门的军队都归王莽掌管。
王莽按照太后的意思,让尚书弹劾董贤,说皇帝生病时,他不亲自侍奉医药,还禁止他进入宫殿司马门。董贤不知所措,只能到宫门前免冠赤脚谢罪。己未日,王莽派谒者拿着太后的诏书,在宫门前罢免董贤,诏书说:“董贤年轻,不懂事理,担任大司马,不能服众,现收回大司马印信绶带,罢官回家!”当天,董贤和妻子就自杀了。家人十分害怕,连夜把他们埋葬。王莽怀疑董贤是假死,有关部门上奏请求打开棺材查验,于是把棺材抬到监狱里查看,最后就埋在了狱中。
太皇太后下诏让公卿举荐可以担任大司马的人。王莽以前当过大司马,为避让丁氏、傅氏而辞职,百姓都称赞他贤能,而且他又是太皇太后的近亲,所以从大司徒孔光以下,满朝大臣都举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商量说:“以前惠帝、昭帝时,外戚吕氏、霍氏、上官氏掌权,差点颠覆国家;现在孝成皇帝、孝哀皇帝都没有子嗣,正该选立皇室近亲中的幼主,不能让外戚大臣把持大权。皇室亲贵和外臣相互制衡,才对国家有利。”于是何武举荐公孙禄,公孙禄也举荐何武。庚申日,太皇太后亲自任命王莽为大司马,兼管尚书事务。
汉哀帝去世后,太皇太后和王莽商议拥立皇位继承人。安阳侯王舜是王莽的堂弟,为人谨慎守礼,深受太皇太后信任喜爱,王莽便奏请让王舜担任车骑将军。这年秋天七月,朝廷派王舜和大鸿胪左咸持符节前往中山国,迎接中山王刘箕子进京继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