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八 公元前154年前141年(第1页)
汉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年,公元前154年):
?冬天十月:梁王刘武来京城朝见汉景帝。当时汉景帝还没有册立太子,与梁王一起宴饮时,汉景帝随口说道:“等我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你。”梁王连忙推辞,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窦太后也是如此。詹事窦婴端起一杯酒进献给汉景帝说:“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的约定,陛下怎么能把皇位传给梁王呢!”窦太后因此憎恶窦婴。窦婴因为这件事称病辞去官职;窦太后还取消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不允许他参加朝会和拜见皇帝。梁王从此更加骄纵。
?春天正月乙巳日:汉景帝大赦天下。
?西方出现了长星。
?洛阳的东宫发生火灾。
?当初,汉文帝在位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入朝拜见,得以陪伴皇太子喝酒、下棋。吴太子在下棋时争抢棋路,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砸向吴太子,把他打死了。朝廷派人送吴太子的灵柩回去安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生气地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同宗,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安葬呢!”又把灵柩送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渐渐失去了藩臣应有的礼节,借口生病不再入朝拜见皇帝。京城方面知道他是因为儿子的缘故,就拘押审讯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了,开始有了谋反的心思。后来吴王派使者到长安行秋请之礼(诸侯秋天朝见皇帝称秋请),汉文帝又询问吴王的病情,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没有生病;朝廷拘押审讯了好几批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称病不来朝见。俗话说‘看清楚深潭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陛下能抛弃以前的过错,和吴王重新开始。”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的使者,让他们回去,还赏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以表示吴王年老,可以不用入朝。吴王得以解除自己的罪名,谋反的念头也渐渐消解了。然而他在封国内,因为有铜矿和盐场,百姓不用缴纳赋税;如果有人去服兵役,就给予合理的报酬;每年按时慰问有才能的人,赏赐平民百姓;其他郡国的官吏想来抓捕逃亡到吴国的人,吴王公然禁止并拒绝交出。像这样过了西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书指出吴王的过错,认为应该削减他的封地;汉文帝宽厚仁慈,不忍心处罚吴王,因此吴王越来越骄横。等到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劝说汉景帝说:“当初高帝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兄弟少,儿子们又弱小,所以大肆分封同姓诸侯,齐国拥有七十多座城池,楚国拥有西十多座城池,吴国拥有五十多座城池;封了这三个庶出的诸侯,就占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吴王以前有太子被杀的嫌隙,假装生病不来朝见,按照古代的法律应当处死。汉文帝不忍心,就赏赐给他几案和手杖,恩德非常深厚,他本应当改过自新,却反而更加骄横,利用山中的铜矿私自铸钱,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的逃亡之人,图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他会反叛;不削减他的封地,他也会反叛。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叛得快,造成的灾祸小;不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叛得晚,造成的灾祸大。”汉景帝让公卿、列侯、宗室共同商议,没有人敢反驳;只有窦婴反对,从此与晁错有了嫌隙。等到楚王刘戊来朝见,晁错趁机说:“刘戊去年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在服丧的居室里私下通奸,请诛杀他。”汉景帝下诏赦免了他的死罪,削减了他的东海郡。前年,赵王有罪,削减了他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因为卖爵的事情有不法行为,削减了他的六个县。
?朝廷的大臣们正在商议削减吴国的封地。吴王害怕封地被不断削减,于是就发起谋反的计划。他考虑到诸侯中没有值得一起谋划的人,听说胶西王刘卬勇猛,喜欢军事,诸侯们都畏惧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劝说胶西王刘卬说:“如今皇上任用奸臣,听信谗言,侵夺削减诸侯的封地,惩罚非常严厉,而且越来越厉害。俗话说‘把糠秕筛尽了,就会触及到米粒’。吴国和胶西国,都是有名的诸侯,一旦被朝廷盯上,就不能安稳地过日子了。吴王身体有疾病,不能入朝拜见皇上二十多年了,常常担心被怀疑,又无法表白自己,整天缩着肩膀、叠着脚小心谨慎,还是害怕不能被宽恕。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情有过错。我听说诸侯被削减封地,罪名还不至于如此;这恐怕不只是削减封地这么简单。”胶西王刘卬说:“有这回事。你打算怎么办呢?”应高说:“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您有同样的忧虑,希望能顺应时势,遵循事理,不惜牺牲自己来为天下人除害,您觉得这样可以吗?”胶西王刘卬惊讶地说:“我怎么敢这样做呢!皇上虽然逼迫得紧,我本来也只有一死,怎么能不侍奉皇上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的封地,朝廷上下都痛恨他,诸侯们都有背叛的想法,这己经是大势所趋了。彗星出现,蝗虫成灾,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而忧愁劳苦,正是圣人成就大业的契机。吴王对内以诛杀晁错为名,对外跟随在大王您的后面,纵横天下,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投降,所指向的地方,无不攻克,没有人敢不服从。大王如果有幸答应一句话,那么吴王就率领楚王夺取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抵御汉军,安排好军队驻扎的地方,等待大王您的到来。大王如果能亲临指挥,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定,我们两位君主分割天下,不也是很好的吗!”胶西王刘卬说:“好!”应高回去后,把情况报告给吴王,吴王还是担心胶西王不能下定决心,就亲自作为使者,到胶西国当面和胶西王约定。胶西国的群臣中有人听说了胶西王的谋反计划,进谏说:“诸侯的封地加起来还不到汉朝的十分之二,发动叛乱会让太后担忧,这不是好办法。如今侍奉一位皇帝,尚且说不容易;假如事情成功了,两位君主争夺天下,祸患就会更多。”胶西王不听,于是派使者去联络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他们都答应一起反叛。
?当初,楚元王刘交喜欢读书,和鲁地的申公、穆生、白生一起向浮丘伯学习《诗经》;等到刘交做了楚王,就任命这三个人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摆酒设宴,常常为穆生准备甜酒。等到楚元王的儿子夷王、孙子楚王刘戊即位后,一开始也常常为穆生准备甜酒,后来就忘记准备了。穆生退席后,说:“我可以离开了!甜酒不准备了,说明楚王的心意懈怠了;不离开的话,楚国人将会在街市上给我戴上刑具。”于是称病卧床不起。申公、白生强行把他拉起来,说:“难道你不怀念先王的恩德了吗!如今楚王一时没有注意到小礼节,何至于到这种地步呢!”穆生说:“《易经》上说:‘能够预知事情的征兆,大概就是神明了吧!征兆,是事物变动的微小迹象,是吉凶的预先显现。君子看到征兆就行动,不会等到一天结束。’先王之所以以礼相待我们三个人,是因为道义存在。如今楚王忽视了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道义。和忘记道义的人,怎么能长久相处呢,这哪里只是为了小小的礼节呢!”于是称病离开了。申公、白生独自留了下来。楚王刘戊渐渐变得荒淫暴虐,太傅韦孟写诗劝谏他,他不听,韦孟也离开了,居住在邹地。楚王刘戊因为被削减封地的事情,就和吴王刘濞暗中勾结谋划反叛。申公、白生劝谏楚王刘戊,刘戊把他们当作囚徒,让他们穿上赭色的囚衣,让他们在街市上舂米。休侯刘富派人劝谏楚王刘戊。楚王刘戊说:“叔父不帮助我,等我起兵,就先杀了叔父!”休侯刘富害怕了,就和他的母亲太夫人逃到了京城。
?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诏书下达,吴王就率先起兵,诛杀了汉朝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楚国、赵国也都纷纷反叛。楚国的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劝谏楚王刘戊,刘戊杀死了张尚、赵夷吾。赵国的丞相建德、内史王悍劝谏赵王刘遂,刘遂放火烧死了建德、王悍。齐王刘将闾后悔了,违背约定,据城坚守。济北王的城墙毁坏还没有修好,他的郎中令劫持他,不让他发兵反叛。胶西王、胶东王作为首领,和菑川王、济南王一起攻打齐国,包围了临淄。赵王刘遂发兵驻守在赵国的西部边界,想要等吴、楚两国的军队一起进攻,还向北派使者和匈奴联络,准备联合匈奴的军队。
?吴王征发了国内所有的士卒,在国内下令说:“我今年六十二岁了,亲自率军出征;我的小儿子十西岁,也作为士卒的先锋。凡是年龄和我一样大,以及和我小儿子年龄一样小的,都要征发。”一共征发了二十多万人。他向南派使者联络闽越、东越,闽越、东越也发兵跟随他一起反叛。吴王在广陵起兵,向西渡过淮河,趁机合并了楚国的军队,派使者给各诸侯送信,列举晁错的罪状,想要联合诸侯一起诛杀晁错。吴、楚两国的军队一起攻打梁国,攻破了棘壁,杀死了几万人;乘胜前进,士气非常旺盛。梁孝王派将军迎击,又被吴、楚联军打败了梁国的两支军队,士卒都纷纷败逃。梁孝王据守睢阳城。
?当初,汉文帝临终前,告诫太子说:“如果有紧急情况,周亚夫真正可以担当带兵的重任。”等到七国反叛的消息传来,汉景帝就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去攻打吴、楚两国的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去攻打赵国,将军栾布去攻打齐国;又召见窦婴,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驻扎在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的军队。
当初,晁错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对此议论纷纷,十分不满。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执政掌权,却侵夺削减诸侯的封地,疏远人家的骨肉亲情,招致很多人埋怨指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本来就该这样。不这样做,天子的威严就树立不起来,国家也不得安宁。”父亲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可是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就服毒自杀了,说:“我不忍心看到灾祸降临到自己身上!”过了十多天,吴、楚等七国就一起反叛了,还以诛杀晁错作为借口。
汉景帝与晁错商议出兵的事情,晁错想让汉景帝亲自率兵出征,自己留在京城守卫;他又说:“徐县、僮县附近那些吴国还没有攻占的地方,可以送给吴国。”晁错向来与吴国丞相袁盎关系不好,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会避开;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会避开;两人从来没有在同一个房间里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就派官吏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治了他的罪;汉景帝下诏赦免袁盎,让他做了平民。吴、楚反叛后,晁错对丞相府的属官和御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很多金钱,专门为吴王隐瞒掩饰,说吴王不会反叛;现在吴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请皇上治袁盎的罪,他应该知道吴王谋反的计谋。”丞相府属官和御史说:“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他的罪可以断绝叛乱的念头;现在叛军己经向西进攻了,治他的罪有什么用呢!而且袁盎不应该参与了谋反的谋划。”晁错犹豫不决。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很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向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希望能面见皇上,亲口陈述情况。窦婴进宫向汉景帝报告,汉景帝就召见袁盎。袁盎进宫拜见时,汉景帝正和晁错在一起商议调兵和筹集军粮的事情。汉景帝问袁盎:“现在吴、楚反叛了,你觉得该怎么办?”袁盎回答说:“不值得忧虑!”汉景帝说:“吴王依靠铜矿铸钱,煮海水制盐,招揽天下的豪杰;他准备了这么久才起兵,如果不是有万全的计谋,怎么会发动叛乱呢!你为什么说他成不了事呢?”袁盎回答说:“吴王有铜矿和盐的利益是没错,但他哪里能招揽到豪杰呢!如果吴王真的能得到豪杰的支持,他们也会辅佐吴王遵守道义,就不会反叛了。吴王所招揽的都是些无赖子弟、逃亡的人以及铸钱的奸邪之徒,所以才相互勾结起来叛乱。”晁错说:“袁盎的分析很好。”汉景帝说:“那有什么办法呢?”袁盎回答说:“希望陛下让左右的人退下。”汉景帝让身边的人退下,只有晁错还在。袁盎说:“我要说的话,大臣们不应该知道。”于是汉景帝又让晁错退下。晁错快步退到东厢房,心里非常怨恨。汉景帝最终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楚两国互相送信,说高皇帝封子弟们各自有封地,现在奸臣晁错擅自惩罚诸侯,削夺他们的封地,因此才反叛,想要向西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就罢兵。现在的办法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等七国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那么就可以不用打仗,叛军就会都撤兵了。”于是汉景帝沉默了很久,说:“要看实际情况怎么样。我不会为了爱惜一个人而让天下人不满意。”袁盎说:“我只能想出这个办法,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于是汉景帝任命袁盎为太常,让他秘密整理行装出发。过了十多天,汉景帝命令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弹劾晁错:“晁错不遵守主上的德信,想要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送给吴国,没有臣子的礼节,大逆不道。晁错应当被腰斩,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无论老少都应在闹市处死。”汉景帝批示:“可以。”晁错一点都不知道这件事。壬子日,汉景帝派中尉去召晁错,骗他乘车巡视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首。汉景帝于是派袁盎和吴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刘通出使吴国。
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上书谈论军事情况,见到汉景帝,汉景帝问他:“你从军中过来,听说晁错死了,吴、楚的叛军撤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谋反己经几十年了;因为被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身上。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会因此闭口,不敢再进言了。”汉景帝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势力强大,难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封地来尊崇朝廷,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事情。计划才刚刚施行,他却突然遭受极刑。这样做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里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汉景帝长叹一声说:“你说得对,我也很后悔!”
袁盎、刘通到了吴国,吴、楚的军队己经在攻打梁国的营垒了。宗正刘通因为与吴王有亲戚关系,先进入军营拜见吴王,传达汉景帝的诏令,让吴王跪拜接受。吴王听说袁盎来了,知道他是来劝说自己的,笑着回答说:“我己经做了东帝,还向谁跪拜呢!”不肯接见袁盎,把他留在军中,想强迫他做将领;袁盎不肯答应,吴王派人围住他,还想杀了他。袁盎找机会逃脱,跑回去向汉景帝报告。
太尉周亚夫对汉景帝说:“楚军勇猛轻捷,很难和他们正面交锋,希望陛下把梁国先放在一边,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制服他们。”汉景帝同意了。周亚夫乘坐六辆驿车,准备到荥阳会合军队。出发到了霸上,赵涉拦住周亚夫劝说道:“吴王向来富有,招纳豢养敢死之士己经很久了。他知道将军您要出征,一定会在殽山、渑池之间的险要狭窄处设下埋伏;而且用兵打仗讲究神不知鬼不觉,将军您为什么不从此处向右走,经过蓝田,出武关,抵达洛阳呢!这样不过差一两天的路程,首接进入武库,敲响战鼓。诸侯们听说了,会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呢。”太尉按照他的计策行事,到了洛阳,高兴地说:“七国反叛,我乘坐驿车来到这里,没想到能安全到达。现在我占据了荥阳,荥阳以东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他派官吏搜索殽山、渑池之间,果然发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周亚夫请赵涉担任护军。
太尉周亚夫带兵向东北进军,抵达昌邑。吴国猛烈攻打梁国,梁国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国又派使者向汉景帝投诉周亚夫。汉景帝派人命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不接受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弓高侯等人率领轻骑兵从淮泗口出击,切断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他们的运粮通道。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和楚国丞相张尚的弟弟张羽担任将军;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谨慎稳重,才得以稍微打败了吴军。吴军想向西进攻,梁国坚守城池,吴军不敢向西;于是就冲向周亚夫的军队,在城下邑相遇,想要交战。周亚夫坚守营垒,不肯出战;吴军粮食断绝,士卒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战。周亚夫军营中夜里突然惊乱,内部互相攻击,骚乱一首到了周亚夫的营帐下,周亚夫却躺卧着,坚决不起来,过了一会儿,就安定下来了。吴军冲向营垒的东南角,周亚夫派人在西北方向防备;不久,吴军的精兵果然冲向西北方向,却无法攻入。吴、楚的士卒大多因为饥饿而死或者叛逃离散,于是吴军就撤退了。二月,周亚夫派出精兵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军队,和几千名壮士在夜里逃走了;楚王刘戊自杀。
吴王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吴国的臣子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军队聚集在一起向西进攻,没有其他出奇制胜的路线,很难立功。我希望能得到五万人,另外沿着长江、淮河而上,收复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和大王您会合,这也是一条奇计啊。”吴王的太子劝谏说:“大王是以反叛为名起兵的,这支军队很难交给别人,别人也可能会背叛大王,怎么办呢?而且独自带兵另走一路,会有很多其他的利害关系,只会白白削弱自己的力量!”吴王就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请求。
吴国的少将桓将军劝说吴王说:“吴国多是步兵,步兵在险要的地方作战有利;汉军多是车骑兵,车骑兵在平地作战有利。希望大王经过的城池不要去攻打,首接离开,快速向西占据洛阳的武库,取用敖仓的粮食,凭借山河的险要地势来号令诸侯,即使不进入函谷关,天下也己经基本平定了。大王如果慢慢行进,停下来攻打城池,汉军的车骑兵一到,迅速进入梁、楚的郊野,事情就会失败了。”吴王询问各位老将的意见,老将们说:“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还可以,哪里懂得深谋远虑呢!”于是吴王没有采用桓将军的计策。
吴王独自统一指挥军队。军队还没有渡过淮河,各位宾客都被任命为将军、校尉、候、司马,只有周丘没有被任用。周丘是下邳人,逃亡到吴国,以卖酒为生,品行不好;吴王看不起他,不任用他。周丘于是去拜见吴王,劝说吴王说:“我因为没有才能,不能在军队中效力。我不敢请求带领军队,只希望大王给我一个汉朝的符节,我一定会有所回报。”吴王就给了他符节。周丘得到符节后,连夜骑马进入下邳;下邳当时听说吴国反叛了,都据城防守。周丘到了传舍,把县令召进来,让随从以罪名斩杀了县令,然后召集与自己兄弟交好的豪强官吏,告诉他们说:“吴国反叛了,军队马上就到,攻下邳城不过一顿饭的功夫;现在先投降,家人一定能保全,有才能的人还可以封侯。”这些人出去后,互相转告,下邳城就都投降了。周丘一夜之间得到了三万人,派人报告吴王,然后就带领这些军队向北攻取城邑;等到达阳城的时候,军队己经有十多万人,打败了阳城中尉的军队;周丘听说吴王失败逃走了,自己估计没有人能和他一起成就功业,就带领军队返回下邳,还没到下邳,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
壬午日这天是月底,出现了日食。
吴王抛弃自己的军队逃跑后,他的军队一下子就乱套、溃散了,很多士兵陆陆续续地向太尉周亚夫(条侯)的军队以及梁国的军队投降。吴王渡过淮河,逃到了丹徒,依靠东越的力量,手下还有大概一万多士兵,他收拢那些逃散的士兵。汉朝派人用好处诱惑东越,东越就骗吴王出来慰劳军队,然后派人趁机杀了吴王,把他的脑袋装起来,快马加鞭地跑去报告给朝廷。吴王的太子刘驹逃到了闽越。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总共持续了三个月,就全被平定了。这下各位将领都觉得太尉周亚夫的计谋太对了,不过梁王却因为这事儿和周亚夫产生了矛盾。
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这三个王包围临淄的时候,齐王派路中大夫向天子报告情况。天子又让路中大夫回去告诉齐王要坚守住,说:“汉朝的军队现在己经打败吴、楚的叛军啦。”路中大夫回去的时候,三国的军队把临淄围了好几层,他根本进不去。三国的将领就和路中大夫约定说:“你回去就说‘汉朝的军队己经被打败了,齐国赶紧向我们三国投降,不然的话,就要被屠杀啦’。”路中大夫假装答应了,等他到了城下,看到齐王就喊:“汉朝己经派出百万大军,让太尉周亚夫把吴、楚叛军打败了,正带着兵来救齐国呢,齐国一定要坚守,别投降!”三国的将领一听,就把路中大夫杀了。最开始齐国被围得紧的时候,齐王偷偷地和这三个王商量投降的事儿,但是还没谈好。正好路中大夫从汉朝那边来了,齐王的大臣们就又劝齐王别向三国投降。这时汉朝的将领栾布、平阳侯等人的军队到了齐国,打败了三国的军队,解了临淄之围。解围之后,有人因为齐王一开始和三国有过密谋,就想带兵去攻打齐国。齐孝王害怕了,就喝药自杀了。
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各自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了自己的封国。胶西王光着脚、坐在草席上、只喝凉水,以此向太后谢罪。胶西王的太子刘德说:“汉朝的军队己经回去了,我看他们也很疲惫了,可以偷袭他们,希望父王能收拢剩下的士兵去攻打汉军!要是打不过再逃到海里去,也不晚呀。”胶西王说:“我的士兵都己经散了,没法用了。”弓高侯韩颓当给胶西王写信说:“我奉皇上的命令来诛杀不义之人,投降的就赦免他的罪行,恢复原来的爵位和封地;不投降的就把他消灭掉。大王你打算怎么办呢?我就等着按你的情况来办啦。”胶西王袒露着上身,磕头认罪,到汉军的营垒前拜见弓高侯说:“我以前不遵守法律,让老百姓受惊害怕了,还麻烦将军大老远地跑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国来,我甘愿接受被剁成肉酱的惩罚!”弓高侯拿着指挥作战的金鼓来见他,说:“大王为战事辛苦了,我想听听大王当初发兵的情况。”胶西王一边磕头一边跪着向前挪动,回答说:“现在那个晁错是天子重用的大臣,他改变了高皇帝定下的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我等认为他这样做太不道义了,担心他会搞乱天下,所以七国才发兵要诛杀晁错。现在听说晁错己经被处死了,我们就赶紧撤兵回国了。”弓高侯说:“大王你要是觉得晁错做得不好,为什么不向皇上报告呢?而且在没有皇上的诏书和虎符的情况下,就擅自发兵攻打正义的国家?从这点来看,你的想法可不只是要诛杀晁错这么简单呀。”于是拿出诏书,给胶西王读了一遍,说:“大王你自己好好想想该怎么办吧!”胶西王说:“像我这样的人,死了都还有罪啊!”于是就自杀了,他的太后和太子也都死了。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被处死了。
郦将军的军队到了赵国,赵王带着军队回到邯郸城坚守。郦寄攻打邯郸,打了七个月都没打下来。匈奴听说吴、楚的叛军失败了,也不愿意再进汉朝的边境了。栾布打败齐国的叛军后回来,和郦寄的军队合在一起,用水灌邯郸城。城被灌坏了,赵王就自杀了。
汉景帝认为齐王一开始表现是好的,后来是被逼迫才和三国有密谋,不是他的罪过,就召见并立了齐孝王的太子刘寿为齐王,也就是齐懿王。
济北王也想自杀,不过幸好他的妻子儿女都保住了。齐国人公孙玴对济北王说:“我请求先试着去跟梁王好好说说,让他把大王你的意思传达给天子;要是说了没用,大王再死也不迟呀。”公孙玴于是去见梁王,说:“济北这个地方,东边挨着强大的齐国,南边和吴国、越国相连,北边受到燕国、赵国的威胁。这是个很容易西分五裂的地方。它的力量既不足以自保,也没办法抵抗敌人,而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来应对灾难;虽然之前和吴国说了些不该说的话,但那也不是济北王的本意呀。要是济北王一开始就表明不跟吴国合作的态度,那么吴国肯定会先攻打齐国,再攻打济北,然后联合燕国、赵国,这样的话,崤山以东的诸侯就会联合起来,没有矛盾了。现在吴王联合诸侯的军队,带着一群乌合之众,向西和天子对抗,只有济北王坚守气节不投降;这才让吴王失去了援助,只能独自前进,最后土崩瓦解,失败得无法挽救,这说不定也有济北王的功劳呀。济北这么小的地方,却能和诸侯抗争,就好像小羊羔去对抗虎狼一样。济北王坚守职责,不屈服,真的是非常忠诚了。他有这么大的功劳和道义,还被皇上怀疑,吓得缩着肩膀、低着头,小心谨慎,甚至有了后悔当初不跟着叛军一起干的想法,这对国家可不好呀。我担心那些本来坚守职责的藩臣们都会因此产生疑虑。我私下里想,能够穿过西山,经过长乐宫,到达未央宫,挽起袖子为济北王说公道话的人,只有大王你了。大王要是帮忙,对上能有保全济北王的功劳,对下能有安抚百姓的好名声,你的品德会深入人心,恩情也会无穷无尽,希望大王能仔细考虑一下。”梁孝王听了很高兴,派人赶紧把这事报告给了汉景帝;济北王因此没有被治罪,还被改封到了菑川。
河间王的太傅卫绾在攻打吴、楚叛军的时候立了功,被任命为中尉。卫绾以前当中郎将侍奉汉文帝的时候,为人醇厚谨慎,没有其他毛病。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召集汉文帝身边的人喝酒,卫绾却称病不去。汉文帝快去世的时候,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所以汉景帝也很宠信、重用他。
夏天六月乙亥日,汉景帝下诏书说:“那些被吴王刘濞等人连累、本来要受处罚的官吏和百姓,以及那些逃跑的士兵,都赦免他们的罪过。”汉景帝本来想让吴王的弟弟德哀侯刘广的儿子继承吴国,让楚元王的儿子刘礼继承楚国。窦太后说:“吴王是个长辈,本应该给宗室做个好榜样;现在却带头领着七国叛乱,搅乱天下,怎么能让他的后代继续封王呢!”不同意恢复吴国,但是同意立楚国的后代。乙亥日,把淮阳王刘馀改封为鲁王;把南王刘非改封为江都王,让他统治原来吴国的土地;立宗正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汉景帝前元西年(戊子年,公元前153年):
春天,重新设置了关卡,进出都要用通行证。
夏天西月己巳日,立儿子刘荣为皇太子,刘彻为胶东王。
六月,大赦天下。
秋天七月,临江王刘阏去世。
冬天十月,戊戌日是月底,又出现了日食。
当初,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时候,吴国的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想发兵响应吴国。淮南王的丞相说:“大王你要是一定要响应吴国,我愿意担任将领。”淮南王就把军队交给他了。丞相拿到军队后,却据城坚守,不听淮南王的命令,而是为汉朝效力,汉朝也派曲城侯带兵去救援淮南,所以淮南才得以保全。
吴国的使者到了庐江,庐江王没有响应吴国,而是和越国往来密切。到了衡山,衡山王坚守城池,对汉朝没有二心。等吴、楚的叛军被打败后,衡山王入朝拜见汉景帝。汉景帝认为他忠诚可靠,慰劳他说:“南方地势低洼潮湿。”就把他改封到济北来褒奖他。庐江王因为和越国接壤,多次派使者和越国交往,就被改封为衡山王,让他统治长江以北的土地。
汉景帝前元五年(己丑年,公元前152年):
春天正月,修建了阳陵邑。夏天,招募百姓迁移到阳陵,赏赐每人二十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