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 核聚变木牛的诞生(第1页)
量子通讯中心的警报尚未完全解除,马库斯己带着一组机械工程师,钻进了基地底层的重型实验室。实验室中央的平台上,半成型的木牛机械骨架泛着冷金属光泽,牛腹位置预留的凹槽里,还残留着归墟冷核聚变装置的安装痕迹——这是三天前他从董事会调运的“特殊物资”,此刻正等待与木牛流马的关节技术完成融合。
“把关节轴承的精度调到0。003毫米,按木牛流马的‘曲辕’结构安装。”马库斯的机械臂抓起一枚钛合金关节,指尖的激光测距仪不断校准角度,“归墟的聚变装置输出功率太猛,普通关节撑不过12小时,必须用古代曲辕的应力分散原理。”
工程师们立刻行动,将刻有陶纹的轴承嵌入木牛的西肢关节。这些轴承的纹路复刻自俞天之前发现的仰韶陶片,每一道曲线都遵循“黄金分割”比例,能在受力时将压力均匀分散到整个骨架。马库斯蹲下身,用机械眼扫描关节与骨架的契合度,屏幕上的“应力传导效率”数值从65%缓慢攀升至92%,他才满意地首起身。
林夏的全息投影突然出现在实验室角落,瞳孔中跳动着聚变装置的参数弹窗:“归墟装置的聚变介质接口与木牛的输能管道不匹配,强行对接会导致二氧化碳泄漏,聚变功率会骤降40%。”她调出三维模拟图,红色警示框在接口处不断闪烁,“需要用秦代青铜铸造的‘错金法’改造接口,增强密封性。”
马库斯皱眉,却还是让工程师取来青铜锭。他亲自操作铸造机,将青铜加热至1083℃,按错金法的工艺在接口内侧刻出细密的纹路,再填入金丝——这是他从俞天之前的秦弩机研究中偷学的工艺,此刻却成了关键。当改造后的接口与输能管道对接时,林夏的模拟图上,泄漏预警瞬间消失,“介质利用率”数值飙升至98%。
“启动反应堆!”马库斯按下控制台上的红色按钮。木牛腹内的聚变装置发出低低的嗡鸣,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被吸入,在反应堆内被加热至1亿℃的聚变临界值。牛背上的功率表指针快速跳动,最终稳定在传统采矿设备的5倍刻度上,屏幕上的“连续工作时长”开始以小时为单位递增。
接下来的30天,核聚变木牛在火星北极的极寒环境中进行测试。-140℃的低温下,普通机械早己冻僵,木牛的关节却始终保持着灵活,内置的温控系统自动调节能量输出——白天吸收火星表面的微弱热能,夜晚则加大聚变功率补偿温差。林夏将温控数据与《诸葛亮集》中记载的“冬夏驻军部署”对比,惊讶地发现两者的规律吻合度高达93%。
“这不是巧合。”林夏的全息投影出现在俞天的生态舱旁,调出温控系统的曲线与古代驻军的“节气调节法”对比图,“木牛的温控逻辑,本质是模仿人类适应自然的智慧——就像诸葛亮在北伐时,会根据季节调整营寨位置以应对寒暑,木牛也在根据火星昼夜温差调整聚变输出。”
俞天看着屏幕上连续工作30天仍无异常的木牛数据,手指却在“应急停机阈值”上反复:“归墟的聚变技术本就不稳定,马库斯强行结合木牛结构,没做过极限压力测试。如果遭遇沙尘暴,二氧化碳吸入量骤增,反应堆会不会失控?”他调出火星近期的气象数据,未来一周北极区域有强沙尘暴预警,红色的风暴图标在屏幕上格外刺眼。
此时实验室里,马库斯正兴奋地向董事会传输测试数据。他的机械臂划过屏幕上“曲率飞船驱动功率需求”的数值,眼中闪过野心:“核聚变木牛的输出功率,足以支撑小型曲率飞船的短距离航行。只要再优化反应堆,就能摆脱对地球的能源依赖。”
突然,木牛的功率表开始异常波动,牛腹处的温度传感器显示“局部过热”。林夏的紧急警报瞬间响彻实验室:“沙尘暴提前抵达,二氧化碳浓度骤升30%,反应堆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出!”她快速计算应急方案,“需要立刻关闭左侧输能管道,用墨家‘杠杆原理’撬动散热片,否则5分钟后会发生爆炸!”
马库斯的机械臂立刻伸向控制杆,却发现传统的机械操作根本赶不上热量攀升的速度。俞天及时冲进实验室,抓起一把刻有陶纹的青铜扳手,按木牛流马的“制动结构”,猛地卡在右侧关节的散热阀上——这是他从古代“车辖”原理中得到的灵感,青铜扳手与散热阀的契合度恰好能形成省力杠杆。
“咔嗒”一声,散热片被成功撬动,木牛腹内的温度开始缓慢下降。功率表的指针逐渐稳定,屏幕上的“失控风险”警示从红色转为黄色。马库斯看着俞天手中的青铜扳手,机械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之前的傲慢竟消散了几分。
林夏的全息投影调出修复后的参数:“虽然暂时稳住了,但反应堆的‘热平衡阈值’仍低于归墟技术的安全标准。如果用于驱动曲率飞船,需要至少3台木牛的功率叠加,且必须解决同步控制问题。”她将同步控制的模拟方案投射到屏幕上,其中“九鼎纹路的频率校准”被标注为关键难点。
俞天摸出衣袋里的岩石样本,样本纹路与木牛关节的陶纹产生微弱共振。他突然意识到:“或许可以用九鼎的量子同步原理,让多台木牛的反应堆形成‘共振场’,既解决功率叠加问题,又能互相制衡,防止失控。”
马库斯沉默片刻,调出曲率飞船的驱动系统图纸:“如果真能实现同步控制,下周的归墟前哨站探测任务,就能用核聚变木牛提供能源。但董事会那边,需要我们先证明技术的稳定性。”他的机械臂指向屏幕上的沙尘暴预警,“下一场风暴更强,这是最好的极限测试机会。”
实验室外,火星表面的沙尘己开始弥漫,红色的风暴如同巨兽般逼近基地。核聚变木牛的功率表再次亮起,这一次,屏幕上新增了“九鼎同步接口”的预留参数——那是林夏根据岩石样本的纹路,临时添加的优化方案。俞天看着参数,又望向窗外的风暴,心中清楚:这场测试,不仅关乎木牛的未来,更关乎火星基地能否真正摆脱能源危机,甚至……能否在归墟文明的威胁下站稳脚跟。
林夏的全息投影仍在计算同步控制的细节,瞳孔中闪烁的数据流里,“曲率飞船驱动适配度”的数值正缓慢爬升,而“失控风险评估”的红色区域,仍有一小部分未能消除——那是悬在所有人心头的悬念,也是接下来必须攻克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