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被嘲笑的 陶器救星(第1页)
基地议会厅的全息投影泛着冷光,马库斯的机械臂在虚拟屏幕上划出一道猩红轨迹。
“培育舱氧气浓度18。7%,但菌群失衡己不可逆。”他的声音裹着金属震颤,“建议立即启动‘弃舱预案’——牺牲这部分生态系统,保全能源核心的稳定。”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画面,俞天抱着三足钵撞向过滤装置的身影被无限放大。陶片崩飞的慢镜头里,马库斯的画外音像冰锥扎人:“这位三天前宣称‘陶器能救基地’的技术员,现在该解释解释,为什么蓝藻会把过滤系统堵得像团烂棉絮。”
围观的宇航员里爆发出低低的哄笑。有人吹了声口哨,举着张皱巴巴的纸晃悠——那是俞天三天前提交的《陶纹过滤方案》,标题旁被用红笔批注:“史前文物鉴赏报告?”
“1mm的陶纹间距?”一个络腮胡宇航员把方案拍在俞天面前,指节敲着纸面,“我们的纳米滤网精度0。1μm,是这破罐子的一万分之一!需要用几千年前的土疙瘩来救命?”
纸张边缘的毛刺刮过手指,俞天的右手下意识按在小臂的疤痕上。那里的皮肤下还嵌着半粒陶屑,是十年前父母用身体护住他时,陶器碎片扎进肉里的印记。疤痕在全息投影的红光下泛着淡粉色,像条蜷缩的蜈蚣。
突然,机械义眼传来一阵灼痛。
俞天猛地转头,看向临时放在议会厅角落的三足钵。陶器表面的红光反射出奇异的纹路——那些螺旋间距并非杂乱无章,从底部到口沿,赫然是1mm、1mm、2mm、3mm、5mm!
“斐波那契数列……”他的瞳孔骤缩,视网膜上自动浮现数学公式:每个数字都是前两者之和,这组数列藏着自然界最完美的生长规律。
“还在发什么呆?”马库斯的机械靴踩在《陶纹过滤方案》上,“你的土疙瘩理论,该进废品回收站了。”
俞天突然冲过去,一把抢过沃克手里的光谱仪。仪器的探头抵住三足钵的陶壁时,周围的嘲笑声戛然而止。
“看这里!”他把屏幕转向众人,1mm间距处的蓝藻菌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而5mm间距处的菌群却几乎停滞,“蓝藻在1mm处的繁殖速度,是5mm处的1。618倍——这是黄金比例!”
光谱数据在屏幕上跳动,蓝藻的叶绿素a浓度曲线像条扭曲的蛇:1mm处峰值98μgL,5mm处却只有60μgL,两者比值恰好是1。618。
“陶纹本身就在调控菌群比例!”俞天的声音因激动而发颤,“它不是简单的过滤,是用数学规律维持平衡!”
络腮胡宇航员突然笑出声:“数学规律?我看是你走火入魔了。”他踹了三足钵一脚,陶器在地面滚出半圈,露出底部的磨损痕迹,“这破罐子连个平整的底面都没有,还谈什么规律?”
俞天的机械义眼突然锁定陶器滚动的轨迹。三足钵每转动120°就会精准停住,三个足尖构成的等边三角形,与培育舱的生态循环管道布局完全吻合。更惊人的是,滚动中显露出的完整螺旋纹路,从1mm到5mm的递增规律,与他父母日志里夹着的那张星图坐标(1,1,2,3,5)完美对应。
“十年前归墟探测器袭击时,”俞天突然开口,声音压过所有嘈杂,“我父母就是靠这只陶器的纹路,定位到了逃生路线。”他撸起袖子,小臂的疤痕在光线下格外清晰,“这道疤里嵌着的陶屑,成分与三鼎的青铜合金完全一致。”
议会厅陷入诡异的寂静。马库斯的机械指节在控制台磕出轻响,“拿不出实证,就少提你那死鬼父母。”
“实证在这里!”俞天抓起光谱仪,对准5mm间距处的陶纹凹痕。放大到1000倍的画面里,凹痕底部刻着密密麻麻的微型刻度,每道刻度间的距离恰好1μm——这精度,竟与基地最先进的纳米滤网相当。
“这些刻度能改变液体表面张力。”他的指尖点在屏幕上,“1mm处的张力值是5mm处的1。618倍,蓝藻在高张力环境下繁殖更快,这就是陶纹的调控原理!”
“胡扯!”马库斯的机械臂突然按下红色按钮,议会厅的墙壁渗出金属隔板,“培育舱隔离程序启动,倒计时4小时。”
鲜红的数字在全息屏上跳动:03:59:59。
宇航员们纷纷后退,没人再看俞天手里的光谱仪。有人把《陶纹过滤方案》揉成纸团,扔进回收箱时发出闷响:“别傻了,史前陶器救不了火星基地。”
俞天的机械义眼突然自动连接基地数据库,调出十年前的袭击记录。当归墟探测器的能量束击中生态舱时,父母藏身的角落恰好形成1。618倍的能量衰减区——那个区域的中心点,就是三足钵最初的摆放位置。
“它不是普通陶器。”他抱住三足钵,陶器的弧度贴合胸口的起伏,“这些螺旋是能量引导线,就像……”
“就像你脑子里的妄想。”马库斯的机械臂卡住他的肩膀,“隔离程序一旦启动,连蚂蚁都别想进出培育舱。”
俞天突然挣脱,冲向培育舱的方向。机械义眼的导航系统疯狂报警,却在视网膜上投射出组新数据:三足钵的陶纹总长度13mm,恰好是1+1+2+3+5的总和——而13,正是斐波那契数列的第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