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24 小时的根系奇迹(第1页)
培育舱的警报声在凌晨三点终于歇止,留下显示屏幽蓝的光映着俞天布满红血丝的眼睛。他左目的机械义眼还保持着微距模式,镜片上沾着营养液的雾珠,将土豆苗根尖的影像拉得模糊——但那抹扎眼的白色,却比任何数据都更清晰地烙印在视网膜上。
“12小时17分。”林夏的全息投影突然在操作台上方亮起,数据流组成的白大褂下摆轻轻扫过培育舱外壳,“乳酸菌浓度突破3。5×10?CFUml,蓝藻稳定在5。8×10?CFUml。”她的瞳孔里跳动着实时计算的绿色公式,“3:5的比例,与陶片第三圈螺旋的波峰数量完全吻合。”
俞天抬手抹了把脸,指腹蹭过右手小臂的疤痕——那是父母遗留的仰韶陶片碎片划伤的旧伤,此刻竟随着培育舱的嗡鸣微微发烫。他凑近观察窗,机械义眼瞬间校准焦距,将根尖的细节放大到极致:白色新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顶破褐色的旧根鞘,每根绒毛都在营养液中划出细微的涡流,轨迹与他贴身收藏的陶片纹路重合度不断攀升,己经突破了92%。
“沃克教授,您看这里。”俞天的声音带着难掩的沙哑,他调出根系生长的时间轴,红线在13:8光照周期启动后陡然上扬,“前7天日均生长0。7cm,现在每小时就能延伸0。2cm。”
刚换班过来的沃克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滚圆。这位头发花白的生物学家颤抖着调出历史数据,当看到新根绒毛的摆动频率与陶纹螺旋周期形成的正弦曲线时,突然按住了俞天的肩膀:“这不可能……植物的向性运动不可能被史前图案操控。”
“不是操控,是共鸣。”俞天抬手按在培育舱的观察窗上,掌心与陶片形状的旧伤恰好贴合舱壁,“仰韶人在陶器上记录的不是艺术,是生态系统的最优解。”他左目的机械义眼突然投射出陶片的三维模型,螺旋纹路与培育舱内的营养液对流轨迹重叠,“他们早就发现,3:5的菌群比例能让根系吸收效率最大化。”
林夏的全息投影突然闪烁了一下,数据流组成的手指指向氧气监测仪:“浓度18。3%,较基准线回升0。3%。”她的语调里第一次出现程序之外的波动,“CO?吸收率从17%跃升至41%,光合菌群的活性峰值与光照周期的波谷完全对应。”
操作台旁的咖啡机突然自动启动,喷出的蒸汽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这是基地生态崩溃以来,第一台非必要设备恢复供电——培育舱的能量循环系统竟开始反向输出冗余电力。俞天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想起父母临终前的全息留言:“陶纹里藏着让种子在任何星球发芽的密码。”
凌晨西点十七分,培育舱的循环泵发出轻微的嗡鸣。俞天的机械义眼捕捉到惊人的一幕:新根绒毛在营养液中划动的轨迹,正沿着陶纹螺旋的切线方向生长,每根绒毛的摆动频率都精确对应着13:8的光照周期。当第一缕模拟阳光透过舱顶的棱镜时,所有新根突然同时向光源方向倾斜,仿佛在朝拜初生的太阳。
“能量流动模型生成完毕。”林夏的投影将三维图谱展开在半空中,金色的能量流从菌群节点涌向根系,再通过茎叶输送到模拟大气中,形成完美的闭环,“按当前速率,48小时后氧气浓度将达到18。7%,正好满足块茎形成的阈值条件。”
沃克突然转身冲出实验室,片刻后抱着一箱休眠的蔬菜种子回来。他颤抖着将番茄种子撒进备用培育舱,眼神里混杂着怀疑与孤注一掷的决绝:“把陶纹参数同步过来,我要再试一次。”
俞天的机械义眼自动扫描种子的基因序列,与陶片纹路进行比对。当屏幕上弹出91%的匹配度时,他忽然注意到右手旧伤的疤痕边缘,正泛起与陶纹相同的淡金色微光。培育舱内,土豆苗的新根己经突破5cm大关,白色的根系在透明营养液中交织成网,像极了仰韶陶器内壁那些孕育生命的纹路。
林夏的投影突然定格,数据流组成的瞳孔转向实验室入口:“沃克的权限申请被驳回了。”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马库斯在主系统里设置了生态实验的最高权限锁。”
俞天抬头看向培育舱顶端的监控探头,镜头正缓缓转向他们的方向。他伸手按住还在微微发烫的陶片,左目的机械义眼突然捕捉到监控画面边缘一闪而过的红色代码——那是父母生前设置的紧急加密信号,意为“他们在害怕”。
培育舱的氧气浓度显示屏在清晨六点跳至18。4%,伴随着轻微的“咔嗒”声,舱壁的保温层自动开启了第三层。通风管道的金属震颤突然变得密集,机械义眼的声波分析模块显示,那是马库斯的机械靴踏在走廊的频率,正朝着实验室步步逼近。而观察窗里,新展开的土豆叶片上,竟浮现出与“火”字陶片完全一致的淡金色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