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蔡琰蔡文姬(第1页)
荆州,襄阳。
州牧刘表得知消息后,则是忧心忡忡。
一方面,同为汉室宗亲,皇帝如此强势,让他感到一丝虚妄的欣慰;
另一方面,一个如此锐意进取的皇帝就在北方,对他这个割据一方、暮气沉沉的州牧来说,绝非好事。
刘表召来心腹,叹道:“多事之秋啊……传令下去,各关卡严加盘查,荆州,更要稳字当头。”
刘表的态度,愈发保守,只想守成一方。
……
江东,吴郡。
年轻的孙策正在校场演练枪法,听闻消息,收枪而立,嗤笑道:
“小皇帝运气不错!捡了个大便宜!不过,这天下,终究要靠手中刀枪说话!待我彻底平定江东六郡,练就水师雄兵,再与他北望中原,论一论谁是英雄!”
豪气干云,仿佛天下尽在掌握。
其弟孙权则站在一旁,目光深沉,默默地将“刘协”这个名字的重要性,在心里又提升了数个等级。
他低声道:“大哥,此人能屈能伸,善借势,更敢动手,非寻常之辈,不可小觑。”
最尴尬的当属暂居新野的刘备。
他刚刚在汝南惨败于曹仁,兵马折损大半,狼狈南逃,仰仗同宗之名寄居刘表麾下,看人眼色度日。
听闻刘协竟一举拿下偌大并州,心情极为复杂。
既为汉室曙光再现感到由衷高兴,又为自己半生颠沛流离、功业未建而倍感失落。
庭院中,刘备对着关羽、张飞,举杯邀月,却难以下咽,最终长叹一声:“陛下非常人也,隐忍果决,我不及也。我等……还需努力啊!”
语气中充满了不甘与落寞。
关羽丹凤眼微眯,默然不语,张飞则嘟囔道:“大哥何必长他人志气,早晚俺们也打下一片基业!”
就在天下目光聚焦于并州之时,晋阳临时行宫内的刘协,正面临千头万绪的政务扑面而来。
整顿防务、安排官吏、清算逆产、安抚流民、恢复生产……刘协几乎忙得脚不沾地,每日睡眠不足两个时辰。
全靠着他超越时代的管理思维,将事务分门别类,以及麾下文官团主要是荀攸、陈宫等人,贾诩则负责查漏补缺的高效运转,才勉强稳住局面,让并州这台庞大的机器开始向着有利的方向缓缓转动。
这日,刘协正在听取荀攸关于屯田制在太原郡具体推广情况的汇报,窗外己是夕阳西下。
“……如此,首批军屯己垦荒地三千亩,流民安置约八百户,秋后若能丰收,军粮可暂缓忧虑……”荀攸一丝不苟地汇报着。
忽然,一名小黄门悄步进来,趋至刘协身边,低语了几句。
刘协闻言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
他抬手止住了荀攸的汇报:“公达,此事甚好,具体细则明日再议。朕……有些私事要处理。”
荀攸何等聪慧,立刻恭敬告退。
殿内只剩下刘协和贾诩。
刘协揉了揉因缺乏睡眠而胀痛的眉心,语气有些飘忽:“文和,可知方才所报何事?”
贾诩缓缓抬起头,轻声道:“陛下神情慨然,所料不差的话,可是关于己故蔡中郎之女,蔡琰蔡文姬之事?”
刘协叹了口气:“是啊。探马来报,去卑为表‘诚意’,不仅送来了承诺的钱马,还将一批深陷匈奴的汉人送了回来,其中……就有蔡邕之女。
她此刻,就在殿外候着。”
刘协暗自嘀咕:“蔡文姬……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也是苦命人。这辈子居然让我碰上了?还是被匈奴当‘礼物’送回来的?这去卑,倒是会揣摩心思……或者说,他觉得一个文人之后,对皇帝能有特殊吸引力?”
贾诩缓缓道:“蔡中郎乃海内大儒,名望极高,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其女虽陷于胡虏多年,然才学之名广为人知。
陛下若此时能施以援手,妥善安置,于收拢天下士人之心,大有裨益。此乃仁德之举。”
刘协点点头,他明白贾诩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归宿问题,更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关乎他如何对待士林,如何塑造自己“仁德英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