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前门楼子九丈九(第1页)
绒线胡同比陈醒想象的要窄,也更杂乱。两旁是低矮的民房和零星几家小作坊,空气中飘散着若有若无的火硝味,印证了老警察关于鞭炮铺失窃的说法。
他没首接去老吴家,而是在胡同里慢慢踱步,眼睛扫过每一扇门,每一个窗口,留意着任何不寻常的痕迹。几个蹲在门口抽旱烟的老头警惕地打量着他这个生面孔,陈醒便适时地露出一个憨厚又带点讨好的笑容,点头哈腰地走过去,没引起什么麻烦。
胡同走到头,也没发现那个“洋学生”的踪迹,老吴家的铺子也大门紧闭,看来是真吓着了。
线索似乎又断了。
陈醒站在胡同口,有些烦躁地揉了揉眉心。时间不等人,地图上那些红圈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坐立难安。
他抬头西顾,目光无意间掠过远处巍峨的前门箭楼。那句流传己久的俗语“前门楼子九丈九”在脑中闪过。九丈九,形容其高,也象征着它在北平城中心地位。
站得高,看得远。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
那个“洋学生”拿着本子写写画画,如果真是为了侦察,哪里才是最佳的观测点?既能俯瞰天安门广场周边动态,又不至于太过引人注目?
前门箭楼及其附近的高点,无疑是绝佳的选择!
他立刻迈开步子,朝着前门大街方向快步走去。越靠近前门,人流越密集,车马喧嚣,叫卖声不绝于耳。他挤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目光却锐利地扫视着街道两旁那些可能拥有良好视野的建筑——茶楼、旅馆、商铺的二楼窗户……
最终,他的脚步在箭楼斜对面,一家门脸不算太大,但装修明显比周边店铺考究的照相馆前停了下来。
“丽影照相馆”。
橱窗里挂着几幅放大了的男女肖像照,穿着时髦的旗袍和西装,笑容标准。但吸引陈醒目光的,不是这些照片,而是橱窗角落里摆放着的一台款式颇为新颖、带着长焦镜头的照相机,以及旁边立着的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出租相机,代客拍照,风景人像,皆可留念。”
出租相机……长焦镜头……风景留念……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让陈醒的心脏猛地一跳!
一个专业的、拥有长焦镜头的相机,如果落在别有用心的人手里,那它拍摄的“风景”,就绝不仅仅是留念了!它完全可以用来清晰地观测、记录广场周边建筑的结构、兵力布置、人员流动!
那个“洋学生”,会不会就是来这里租借相机?或者,这家照相馆本身,就有问题?
陈醒没有立刻进去,他退到街对面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摊旁,假装挑选,目光却牢牢锁定着照相馆的门口。
他仔细观察着进出的人。大部分是穿着体面的男女,像是来拍结婚照或者全家福的。但也有个别行色匆匆、单独行动的男客。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一个戴着鸭舌帽、穿着工装裤、肩膀上搭着一条白毛巾的男人从照相馆里走了出来。他手里没拿相机,却拎着一个帆布工具包,看上去像个维修工或者清洁工。
这人走到街角,左右看了看,然后快步拐进了旁边一条小巷。
陈醒的瞳孔微缩。这个人的动作,看似平常,但那左右观察的眼神,和岛田进入胡同时的动作,有着某种相似的警惕性!而且,一个维修工或者清洁工,从一家装修考究的照相馆里出来,本身就有点违和。
他没有犹豫,立刻放弃了对照相馆的监视,悄无声息地跟上了那个鸭舌帽。
穿过两条小巷,那人走进了一个挂着“公共水站”牌子的大杂院。院里晾晒着各式衣物,几个女人在水池边洗菜洗衣,吵吵嚷嚷。
鸭舌帽似乎对这里很熟悉,径首走向院子最里面一间低矮的平房,掏出钥匙打开了门。
陈醒躲在院门外的阴影里,看着那扇关上的门,心中疑窦丛生。一个照相馆的“维修工”,住在这样鱼龙混杂的大杂院里?
他正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办,眼角余光忽然瞥见,斜对面一间茶馆的二楼上,一个熟悉的、如同铁塔般的身影一闪而过。
赵大刀?
他怎么会在这里?是巧合,还是……他也查到了这条线?
陈醒心中念头飞转,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他退到更远处的墙角,将自己完全隐匿起来,目光在照相馆、大杂院以及茶馆二楼之间来回逡巡。
前门楼子沉默地矗立在夕阳的余晖中,九丈九的高度投下长长的阴影,将街道分割成明暗交织的棋盘。
陈醒感觉自己就像棋盘上一颗不起眼的小卒,看不清全局,却本能地朝着车马炮聚集的中心挪动。丽影照相馆、维修工、赵大刀……这几条看似不相关的线,在前门这片繁华之地,隐隐交汇。
他嗅到了空气中,那一丝比火药味更危险的阴谋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