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春麦抽穗时与旧坐标浮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章春麦抽穗时与旧坐标浮现

春分刚过,营地的麦田彻底褪去冬装——去年冬护的雪水麦种己抽起青嫩的麦秆,穗尖刚露淡绿,风一吹,麦浪晃出细碎的涟漪,像给土地铺了层软绿的绒毯。老农夫蹲在田垄边,指尖拂过麦秆,能摸到里面鼓鼓的穗苞:“再过一个月就能扬花,比往年早了五天,雪水麦种果然壮实。”

小诺和念念提着竹篮,在麦垄间捡刚冒芽的野菜——荠菜、苦苣,绿油油地混在麦秆旁。“中午做麦仁野菜粥!”小诺举着一把荠菜,篮子里还躺着个半透明的地脉感应珠,是之前挂在麦秆上的,春天回暖后珠子泛着更亮的绿光,“感应珠说今天地脉很稳,适合给麦苗浇水!”念念则蹲在旁边,用小石子在麦垄边拼“扬花符”,石子摆成麦穗的形状:“老农夫说,画个符,麦苗扬花时就不会遇着寒流。”

实验室里,苏芮盯着感应网屏幕,眉头却轻轻皱着——北极雪叔那边的地脉信号有点异常,不是危险波动,而是带着种“规律的震颤”,像有人在远处按特定频率敲击地脉接口。“雪叔说冰原深处有片旧观测站遗址,”苏芮调出卫星地图,指着冰原边缘的一个模糊标记,“震颤好像是从遗址方向传来的,之前没在意,最近越来越明显。”

阿伯这时抱着老队长的旧日记走进来,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牛皮纸,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坐标:“刚翻到这页,老队长三十年前去过冰原旧观测站,说里面有‘地脉共鸣器’,能稳定大范围的地脉能量,但后来因为冰崩,遗址被埋了。”他指着坐标上的一个红点,“你看,这红点和雪叔说的震颤源,几乎重合!”

林野立刻接通跨洲通讯,雪叔的脸很快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冰原的晨光:“我们昨天派小队靠近遗址,冰面下能听到‘嗡嗡’声,像地脉在说话!就是冰太厚,挖不动,得等你们带专业设备来。”渔姐的通讯紧跟着切入,她正站在巡逻舰甲板上,手里拿着份海洋探测报告:“我们在东部海底也发现个旧地脉接口,信号和冰原遗址的震颤频率有点像,说不定是连通的!”

小诺和念念凑到屏幕前,举着刚编的麦秆小旗:“雪叔!我们也要去!我给遗址画了小太阳,挂在设备上,冰就会化得快!”念念还掏出个地脉感应珠:“把这个带去,能帮着找共鸣器,它对老物件特别灵!”

老农夫这时走进实验室,手里拿着袋新磨的麦粉:“给你们装了‘能量麦饼’,加了沙棘粉和地脉泉水,吃了有力气挖冰。”他还往包里塞了把干麦穗,“老队长日记里说,旧观测站的人喜欢用麦穗当标记,带点去,说不定能认出老物件。”

下午,营地开始准备探索物资:赵柯检修破冰钻机,苏芮调试地脉信号分析仪,阿伯把老队长的坐标抄在防水布上,小诺和念念则给每个设备系上麦秆挂饰,挂饰上拴着地脉感应珠。林野看着忙碌的众人,又看了看窗外的麦田——麦秆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像在为他们送行。

通讯器突然响了,是南极队员发来的视频:保温棚里的麦苗己经抽穗,队员们举着张画,上面是冰原遗址和海底接口连在一起的图案,旁边写着“我们看好你们!”。峡谷的阿岩也发了消息,说要派队员带着沙棘木铲支援,“沙棘木硬,挖冰比铁铲还好用,还能防地脉寒气!”

傍晚,大家围坐在麦田旁的篝火旁,煮着小诺采的野菜麦仁粥,粥香混着春天的青草气。阿伯翻开老队长的日记,给大家念里面的话:“地脉不是冰冷的能量,是地球的呼吸,旧观测站的共鸣器,是帮地球好好呼吸的哨子。”小诺托着下巴问:“找到共鸣器,是不是所有据点的地脉都能更稳?麦苗就能长得更好?”阿伯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不仅是麦苗,以后就算有新的探测器来,地脉能量稳了,我们的防御也会更强。”

林野掏出卫星地图,在冰原遗址和海底接口之间画了条线:“明天我们分两队,一队去冰原挖遗址,一队去海底查接口,随时保持通讯,说不定能发现更多旧地脉遗迹。”苏芮补充道:“感应网会全程监测,各据点要是发现异常,立刻通知我们。”

夜色渐深,营地的灯光亮了起来,麦田里的地脉感应珠泛着淡绿的光,像撒在绿毯上的星星。老农夫熄了灶火,把剩下的麦饼装袋,准备明天让队员带上;小诺和念念把画好的小太阳贴纸贴在钻机上;实验室里的设备还在充电,屏幕上的坐标红点,在夜色里格外清晰。

没有人知道旧观测站里藏着多少秘密,也不知道海底接口会带来什么线索,但所有人都清楚,这次探索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为了让地脉更稳,让麦苗长得更好,让跨洲的同伴能在更安全的家园里,继续守护彼此,守护这片慢慢复苏的土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