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跨洲同伴至与麦收前夜暖(第1页)
第二十八章跨洲同伴至与麦收前夜暖
营地的晨光刚漫过麦垄,老农夫就领着人在空地搭临时帐篷——帆布是从旧飞船上拆的,印着淡淡的地脉符号,杆子上缠着麦穗绳,小诺和念念在帐篷角挂了串麦秆风铃,风一吹,“叮铃”声混着麦香飘得很远。“雪叔他们中午就到,”老农夫擦了擦汗,“帐篷得搭得稳些,冰原过来的人怕热,还得留着通风口。”
林野刚检查完晒谷架,通讯器就响了——是渔姐的巡逻舰发来的定位:“还有半小时到!我们带了刚捕的鲜鱼,用冰藏着,晚上做麦收鱼宴!”紧接着,峡谷的阿岩也发了消息,附了张照片:他和队员扛着捆沙棘枝,枝上挂着的沙棘果,“给大家带的‘沙漠甜果’,熬麦粥最解腻!”
苏芮和阿伯在实验室整理“守护纪念册”——里面贴着各据点的照片:北极的极光与麦苗、东部的海面与巡逻舰、峡谷的工事与沙棘苗、南极的保温棚与嫩叶,还有每次战斗后大家的笑脸。“等会儿给每个人发一本,”阿伯摸着纪念册封面,上面贴了片压干的麦叶,“让大家记住这一路的守护,也记住我们是一家人。”
上午十一点,远处传来飞船引擎声——雪叔的冰原小队先到了,队员们穿着轻便的防寒服,手里提着保温箱,雪叔走在最前面,怀里抱着盆嫩绿的麦苗:“这是冰原种的‘暖麦苗’,带过来给大家看看,等明年,咱们就能在冰原种大片麦子了!”小诺立刻跑过去,给雪叔挂了个麦穗挂饰,挂饰上的地脉感应珠泛着淡绿光:“雪叔,这个能帮你挡热,在营地不中暑!”
没过多久,渔姐的巡逻舰也停在了海边,队员们抬着冰桶往营地走,桶里的鲜鱼还在蹦跳,渔姐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海带:“煮麦粥的时候放一点,比干贝还鲜!”阿岩的峡谷小队则扛着沙棘枝,身后跟着两个捧着彩色石子的队员:“带了些‘镇风石’,等会儿帮着在麦垄边摆个守护阵,保佑明天收麦顺顺利利!”
最后到的是南极队员,他们裹着薄外套,手里捧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冰原雪水浸泡的麦种:“这是‘雪水麦种’,明年种在营地,能长得比今年还壮!”队员们还带了张大大的画布,上面画着各据点的风景,边缘写满了所有人的名字——是他们在保温棚里连夜画的“地球守护图”。
中午的午饭格外热闹,大家围坐在麦田旁的长桌旁,老农夫煮了大锅麦仁粥,加了渔姐带的海带和阿岩的沙棘果,雪叔的队员打开保温箱,拿出冰原特有的“冻浆果”,拌在粥里,酸甜解腻。小诺和念念忙着给每个人分麦种饼干,饼干上压着不同的地脉符号,“雪叔的是‘冰原符号’,渔姐的是‘海面符号’,阿岩的是‘沙漠符号’!”
下午,大家一起帮着做麦收准备:雪叔的队员力气大,帮着抬麦筐;渔姐的队员手巧,给镰刀系新的麦穗绳;阿岩的队员熟悉工具,帮着磨刀刃;南极队员则跟着老农夫学辨麦熟度,指尖捏着麦穗,轻轻搓出麦粒,放在嘴里尝:“比南极的麦苗甜多了!”
阿伯坐在麦垄边,给孩子们讲老队长的故事——当年老队长在峡谷守工事时,也曾和同伴约定“等打赢了,一起收麦子”,可惜没能等到。“现在你们来了,”阿伯摸了摸身边的声纹记录仪,“老队长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雪叔递过来一杯姜茶:“以后每年收麦,我们都来,把老队长的约定一首守下去。”
傍晚,大家一起在帐篷前煮麦饼胚——老农夫揉面,渔姐加鲜鱼碎,阿岩撒沙棘粉,雪叔的队员烧火,南极队员则在饼上压麦穗印。小诺和念念拿着小刷子,给每个饼胚刷上一层蜂蜜:“这样烤出来更甜!”麦饼的香气飘满营地,连远处的离子炮旁,都能闻到淡淡的甜香。
夜色渐深,麦垄旁点起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唱歌——唱老队长的《农事谣》,唱自己编的《守护歌》,歌声里混着麦秆风铃的“叮铃”声,还有远处海浪的轻响。林野看着身边的同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意,手里握着麦穗挂饰,纪念册放在腿边,心里满是踏实。
老农夫举起刚烤好的麦饼:“明天就开镰收麦!咱们一起割、一起晒、一起吃庆功宴,让地球知道,它的守护者不仅能打仗,还能种出最好的麦子!”所有人都举起麦饼,碰在一起,麦香在夜色里散开,像给营地盖了层温暖的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