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蓟州烟尘(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不久,多尔衮率领的中军抵达。听闻蓟州不战而降,他脸上并未露出太多意外之色,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范文程和洪承畴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果然如此”的神情。中原官绅对李自成政权的抵触,以及在大明覆灭后寻找新主子的迫切,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强烈。

多尔衮并未接见那些投降的官员,只是派了一名章京前去接收州印户籍,并再次重申了军纪:大军不入城扰民,但需供应足量粮草。

是夜,蓟州城外,联军大营连绵不绝。

在中军大帐内,多尔衮召集了核心人员,包括刚刚前来汇报的吴三桂。

“蓟州归顺,是个好兆头。”多尔衮开口道,烛光映照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可见范先生、洪先生所料不差,中原人心,并未归附李闯。”

“摄政王英明。”范文程道,“然,蓟州小城,不足为凭。京师重地,情况必然复杂。李自成虽败,但其在京师经营月余,未必没有死党。且京师城墙坚固,若其收拢残兵,负隅顽抗,仍是一块硬骨头。”

洪承畴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舆论。我军以‘复仇’之名入关,天下瞩目。如何进入北京,如何对待大明宗室、官绅,如何安抚百万士民,关乎我大清能否在中原立足。臣建议,抵达京师附近后,可暂缓攻城,先以檄文晓谕,派使者入城招降,若能不成而屈人之兵,则善莫大焉。”

吴三桂在一旁沉默地听着。他知道,关于如何进入北京,如何对待崇祯的后嗣,如何定位他吴三桂和关宁军,这些决策都将首接影响他未来的命运。他忍不住开口道:“摄政王,闯逆逼死先帝,罪大恶极!其盘踞京师,必不得人心。三桂愿为前锋,率先攻城,擒拿闯逆,以慰先帝在天之灵!”他必须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尤其是在争夺北京这个目标上。

多尔衮看了吴三桂一眼,目光深邃,似乎看穿了他急于立功的心思。“平西伯忠勇可嘉。不过,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且看京师动向再说。”他并未明确采纳吴三桂的提议,也没有完全听从洪承畴的建议,保留了最后的决断权。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正白旗的巴牙喇侍卫快步进入,单膝跪地,用满语急促地禀报了一番。

帐内懂满语的人,如多铎、阿济格,脸色都是微微一变。多尔衮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他说什么?”吴三桂忍不住用汉语问道,他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洪承畴低声翻译道:“探马回报,一支约两千人的我军偏师,在蓟州西南三十里处的官道附近,与一股疑似刘宗敏部的溃军遭遇,发生激战。我军……小挫,伤亡百余,被劫走部分辎重。”

“什么?!”多铎猛地站起,怒道,“哪一旗的废物?竟然被流寇残兵击败?!”

那侍卫补充道:“是……是蒙古八旗的一部,他们追击一股溃兵过于深入,遭遇了埋伏……”

“混账!”阿济格也骂道,“坏我大军声威!”

吴三桂心中却是一动。刘宗敏!那个拷打他父亲、夺走陈圆圆的罪魁祸首!他立刻抱拳道:“摄政王!刘宗敏乃闯逆麾下头号悍匪,凶残暴戾,若不速除,必为后患!三桂请令,率本部兵马,即刻前往清剿此獠,以儆效尤,并夺回被劫辎重!”

多尔衮沉吟片刻,看着吴三桂眼中压抑不住的恨意和杀机,缓缓点头:“准。平西伯,你率五千精骑,前往追剿。记住,务必小心,刘宗敏虽败,犹有余勇。”

“嗻!三桂领命!”吴三桂心中涌起一股复仇的火焰,立刻转身出帐点兵。

看着吴三桂离去的背影,多尔衮对多铎和阿济格淡淡道:“也好,让他去碰碰刘宗敏这块硬骨头,试试闯逆残部的成色。你们也做好准备,明日大军照常开拔,首逼京师。”

“嗻!”

蓟州的夜,并不平静。投降的官绅在忐忑中筹备着粮草,八旗大营在计划着下一步的进军,而吴三桂,则带着满腔的私仇与公愤,率领五千关宁铁骑,如同离弦之箭,没入了西南方向的沉沉夜色之中。烟尘再起,这一次,是为了更具体的仇恨,也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权力分配中,争夺更多的话语权。

北京,己经不远了。而通往北京的道路上,除了望风归降的城池,也必然还有不甘失败的抵抗和错综复杂的博弈。洪流漫过蓟州,继续向着帝国的中心,汹涌而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