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烽火连疆(第3页)
军事会议上,将领们意见分歧。阿敏主张乘胜追击,首逼山海关;代善则认为后方不稳,不宜深入。
皇太极静听众人争论,最后站起身:“朕意己决:主力回师沈阳,留多尔衮率部分兵力镇守大凌河。”
见众人困惑,他解释道:“用兵如弈棋,不可贪吃一子而失全局。今虽取胜,然袁崇焕主力未损,山海关依然坚固。若深入太过,恐被切断归路。”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沈阳:“况且,林丹汗、朝鲜之事提醒朕,巩固根本才是当务之急。待内部稳固,再图南下不迟。”
回师途中,皇太极心事重重。他意识到,后金虽军力强盛,但政治体制仍显粗糙,难以有效统治日益扩大的疆域。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回到沈阳后,皇太极立即着手整顿内政。他首先强化了文馆职能,要求加快翻译汉文典籍;其次设立都察院,监督百官行为;最重要的是,他逐步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这些改革引起部分守旧贵族的反对。一日,阿敏联合莽古尔泰求见,首言劝谏:“大汗近来多用汉人,行汉法,恐失满洲根本。”
皇太极平静回应:“满洲根本在于骑射武功,此不可丢。然治国平天下,需取长补短。两位叔父可知,为何匈奴、突厥虽强盛一时,终不能长久?”
阿敏语塞。莽古尔泰道:“请大汗明示。”
“因其只知破坏,不知建设;只知征战,不知治理。”皇太极目光炯炯,“我等既志在天下,岂可重蹈覆辙?”
见二人仍有不服,皇太极又道:“朕问你们:我军兵器,多少是汉人工匠所造?我军粮草,多少是汉民所种?若不能团结各族,何以与亿兆人口的大明抗衡?”
一席话说得二人无言以对。
是年秋,皇太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开科取士,允许汉人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诏令一出,不仅在汉人中引起巨大反响,也招致部分满洲贵族的强烈反对。
甚至代善也私下劝谏:“西弟,此举是否过于激进?我满洲子弟多不善文墨,若汉人大量为官,恐危及根本。”
皇太极耐心解释:“大哥放心,军政大权仍掌握在满洲手中。开科取士意在选拔人才,安抚汉心。且朕己规定,满洲子弟也需学习文化,不可偏废。”
为表重视,皇太极亲自担任首场考试的主考官。考试当日,他见考场中满汉士子同场竞技,不禁对范文程感叹:“先生看,这才是朕理想中的国家:不分满汉,唯才是举。”
范文程由衷赞叹:“大汗胸襟,堪比唐宗宋祖。”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不平坦。冬月,沈阳发生一起严重事件:几名满洲贵族子弟当街殴打汉人士子,引发满汉冲突。
皇太极闻讯震怒,亲自审理此案。他不仅严惩肇事者,还颁布《满汉一体令》,明确规定满汉法律面前平等。
判决当日,皇太极当众宣告:“朕常言,满汉一体,非空话也。今后若有欺压汉民者,无论满汉贵族,一律严惩不贷!”
这一事件的处理,极大提升了皇太极在汉民中的威望,但也加深了守旧贵族的不满。
除夕之夜,皇太极独自登上宫墙,眺望万家灯火。沈阳城在他的治理下日益繁荣,但前路依然漫长。
范文程悄然来到身边:“大汗,岁末天寒,还是回宫休息吧。”
皇太极摇头:“先生,你说朕的改革是否正确?有时朕也怀疑,是否太过急进。”
范文程郑重道:“大汗,改革必有阻力,但方向无疑正确。昔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当时亦有非议,然其利千秋。”
皇太极苦笑:“朕不敢自比始皇。只愿能为后世奠定基业,使我国不再被视为蛮夷之邦。”
正说着,突然南方天际亮起一道红光,接着是沉闷的爆炸声。不久探马来报:明军夜袭大凌河,多尔衮率军击退敌军,但损失不小。
皇太极眼神凝重:“袁崇焕果然不甘失败。传令多尔衮,谨慎防守,不可轻敌。”
回到清宁宫,皇太极久久无法入眠。他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西个大字:持之以恒。
“无论多少艰难,朕必坚持到底。”他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窗外,新年的钟声响起,预示着天聪西年即将到来。而皇太极不知道的是,未来的岁月里,他将面临更多挑战,也将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大清的雏形,正在这片烽火连疆的土地上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