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东征的号角(第1页)
三千铁骑踏过秋日的草原,马蹄掀起枯黄的草屑,如一群迁徙的野兽般向东疾驰。阿台大汗一马当先,褪色的蓝色战袍在风中猎猎作响。巴特尔紧随其后,苍老但锐利的眼睛不断扫视着西周的地平线。
“前方三十里就是斡难河了。”巴特尔策马与阿台并行,“过了河就是鞑靼部活动的区域。”
阿台点点头,年轻的脸庞被风沙打磨得更加坚毅。离开哈拉和林己经五天,这五天里他几乎没怎么合眼,白天行军,晚上与巴特尔研究地图和战术。他感觉自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老将军传授的每一滴经验。
“斥候回来了。”巴特尔指着前方几个疾驰而来的黑点。
片刻后,三名斥候骑兵来到面前,为首的百夫长勒马行礼:“大汗,老将军,鞑靼部的主力就在斡难河东岸的巴尔斯平原扎营。大约有五千人,大多是骑兵。”
“他们的戒备如何?”阿台问道,声音中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很松懈。”斥候脸上带着不屑,“他们庆祝胜利己经三天了,晚上营地灯火通明,喝酒唱歌。哨兵也漫不经心。”
巴特尔眯起眼睛:“这可能是陷阱。鞑靼人虽然野蛮,但不蠢。”
阿台思考片刻,问道:“地形如何?”
“巴尔斯平原地势开阔,但南边有一片丘陵,可以隐蔽接近。”斥候回答。
阿台转向巴特尔:“老将军,你认为该怎么办?”
巴特尔抚摸着花白的胡须:“我们先在斡难河西岸扎营,派更多斥候侦察。如果确实是陷阱,总会露出破绽。如果不是。。。”他眼中闪过一道寒光,“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部队在日落前抵达斡难河西岸,在一片杨树林中建立营地。士兵们熟练地搭起帐篷,安置马匹,点燃篝火。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味和马匹的汗味,这是蒙古军队熟悉的气息。
阿台巡视完营地,来到河岸边。斡难河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对岸的草原一望无际。这里曾是成吉思汗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如今却成了蒙古与叛军对峙的前线。
“想什么呢?”巴特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阿台没有回头,轻声道:“想成吉思汗。他当年统一蒙古各部时,是否也曾站在这里,思考如何打败敌人。”
巴特尔走到他身边,望着流淌的河水:“成吉思汗的伟大不在于他从未失败,而在于他每次失败后都能重新站起来。现在的蒙古就像当年的他,遭受挫折,但未必没有复兴的机会。”
远处传来马蹄声,又一队斥候回来了。他们带回了令人意外的消息:鞑靼部确实在庆祝,而且他们的首领秃蔑儿正在准备一场盛大的狩猎活动,似乎完全没想到蒙古军队会这么快赶来。
“这不合理。”巴特尔在军事会议上摇头,“秃蔑儿不是傻子,他应该知道我们不会坐视不管。”
几位将领围坐在营帐中的地图前,油灯的光线在他们脸上跳动。
“也许他以为哈拉和林内斗不断,来不及反应。”一个年轻将领说。
“或者他太高估自己了。”另一个接口道。
阿台静静听着,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不管什么原因,这对我们是个机会。如果鞑靼人真的松懈,我们可以趁夜突袭。”
巴特尔皱眉:“夜袭风险很大。我们的士兵不熟悉这里的地形,黑暗中容易混乱。”
“但也是出其不意的最佳方式。”阿台坚持道,“老将军,你教过我,战争就是权衡风险与收益。现在风险虽大,但收益更高。”
帐内陷入沉默。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战的重要性——不仅是收复失地,更是新大汗树立威信的关键一战。
最终巴特尔叹了口气:“好吧。但我们得做足准备。我建议派一支小部队绕到南边丘陵,主力从正面进攻,形成夹击之势。”
计划确定后,营地立刻忙碌起来。士兵们检查武器,给马蹄包上软布以减少声响,将领们向部下详细交代任务。阿台亲自巡视每一个帐篷,与士兵交谈,鼓舞士气。
“大汗,这个给你。”临出发前,巴特尔递给阿台一件轻便的锁子甲,“穿上它,安全更重要。”
阿台接过锁子甲,感激地点点头。他知道这不仅是关心,更是一种认可。
午夜时分,部队悄悄渡过斡难河。月光被云层遮挡,只有零星几颗星星提供微弱的光亮。这正是突袭的理想天气——足够黑暗隐蔽行踪,又不至于完全看不见路。
阿台率领两千主力首扑鞑靼大营,巴特尔则带着一千人绕道南边丘陵。约定以火箭为号,同时发起攻击。
行军途中,阿台感到自己的心跳如战鼓般擂动。这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奇异的兴奋。他想起祖父额勒伯克汗的话:“真正的领袖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战火中锻造的。”
接近鞑靼营地时,眼前的景象证实了斥候的报告——营地灯火通明,喧闹声远远传来,显然庆祝活动还在继续。哨塔上有守卫,但他们都面向营地内部,似乎更关心错过狂欢而非外敌来袭。
阿台做了个手势,部队悄无声息地展开战斗队形。弓箭手在前,骑兵在后,每个人都屏息等待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