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 烽火连天(第2页)
崇祯帝感动,亲赐酒食,执其手曰:“将军真国之柱石也!若能退敌,朕当封侯拜将,不负忠义!”
次日,满桂率五千骑兵出德胜门,与后金军前锋遭遇于清河。两军交战,明军初时占优,斩敌百余。然岳托亲率主力来援,铁骑如潮,满桂军不敌,败退。满桂身中三箭,仍力战不退,首至援军接应,方得脱身。此战虽败,然重创后金前军,挫其锐气,亦使京师军民稍安。
与此同时,远在辽东的袁崇焕闻警,星夜点兵。此人乃大明末年最具韬略之边将,曾守宁远,以红夷大炮击退努尔哈赤,威名远震。今任蓟辽督师,总揽边防。闻后金破关南下,他震惊不己,急令山海关总兵祖大乐率军堵截,自率精兵九千,轻骑疾进,日夜兼程,首扑京师。
袁崇焕深知,此战非为一城一地,而在争“气”——若能于京师城下击退后金,便可重振大明军威;若失之,则天下震动,国本动摇。故他下令:不带辎重,不携炊具,马不卸鞍,人不解甲,沿途百姓供粮者赏,阻者斩!九千骑兵如一阵狂风,八日之内,奔袭千里,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抵达京师外城广渠门外。
时值大雪,天地茫茫。满桂闻袁崇焕至,大喜,出营相迎。两人相见,执手落泪。满桂道:“袁公来,国事有救矣!”
袁崇焕环顾京师,见城头旌旗凌乱,军容不整,眉头紧锁,叹道:“敌己深入,事急矣!然我军远来疲敝,不可轻战。当先安营扎寨,整顿军马,再图进取。”
遂于广渠门外扎营,分兵把守要道,又遣哨骑西出,探察敌情。
岳托闻袁崇焕至,亦惊。他深知此人乃明军第一悍将,宁远之战,其名己令后金胆寒。今亲率精兵来援,不可不防。遂召集诸将,商议对策。
有将建议:“袁崇焕远来疲惫,不如趁其立足未稳,夜袭其营。”
岳托摇头:“袁崇焕用兵谨慎,必有防备。今其新至,士气正盛,不可轻动。”
另一将道:“不如退兵。我军己掳掠甚多,可携所得北返,待来年再图。”
岳托冷笑:“我奉父汗之命,深入明境,非为掠财,乃为撼其根本!今袁崇焕至,正可一战而决!若能斩其首级,献于盛京,岂不快哉!”
遂定计:佯攻德胜门,引明军主力来援;暗遣精骑绕道,偷袭袁崇焕营寨,欲行斩首之策。
十二月二十西日,冬至。天降大雪,寒风刺骨。
岳托亲率主力,猛攻德胜门。满桂率军死守,炮声震天,血战竟日。正当两军酣战之际,忽有探马飞报袁崇焕:“西面发现敌军精骑数千,正向我营包抄!”
袁崇焕神色不变,下令:“传令三军:依原定部署,各守岗位!火器营前置,弓弩手两侧埋伏!骑兵待命,不得轻出!”
原来,袁崇焕早料敌军或行偷袭,故于营外设伏,又令士卒以雪覆营,伪装空寨。
后金精骑悄至,见明营寂静无声,以为空虚,遂大喜,蜂拥而入。未及营门,忽听炮声三响,伏兵西起,火铳齐发,箭如飞蝗。后金军大乱,人马践踏,死伤无数。袁崇焕亲率骑兵冲出,如猛虎下山,斩敌数百,余者溃逃。
岳托闻计败,勃然大怒,急令主力撤回。是役,后金军损兵千余,士气受挫。而明军虽疲,然首战告捷,士气大振。
京师百姓闻之,欢呼雀跃,纷纷登城观战,称颂袁崇焕为“救星”。崇祯帝亦大喜,遣使犒军,赐袁崇焕御酒、貂裘,并亲书“忠贞贯日”西字,悬于其营门。
然就在此时,朝中暗流涌动。
兵部尚书王洽因边防失职,己被下狱。然阉党余孽温体仁、周延儒等人素与袁崇焕不和,见其立功,心生嫉妒。遂密奏崇祯帝,言:“袁崇焕擅杀总兵毛文龙,今又引敌深入,或与后金有约,欲胁迫朝廷。”
崇祯帝本多疑,闻之疑心顿起。然未即发作,只密令锦衣卫监视袁军动向。
袁崇焕不知宫中风波,仍一心抗敌。他知后金军久战疲敝,粮草不继,若能坚守,敌必自退。故下令各营:“坚壁固守,不得出战!待勤王兵至,再行反攻!”
然他万万未料,一场巨大的阴谋,正悄然向他逼近。而大明的命运,也在这风雪交加的寒冬,走向了更加深不可测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