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遵化之役三(第1页)
袁崇焕被囚的消息如野火般传遍京师九门。德胜门外,关宁军大营中,周文郁被众将围在中央,人人面色愤慨。
“周将军!督师忠心为国,竟遭如此对待!我等当立即攻城,救出督师!”参将何可纲双目赤红,手按剑柄。
“不可!”周文郁强压心中悲愤,“督师入城前曾有言,命我等不可轻举妄动。若我等攻城,岂不坐实了督师‘谋反’的罪名?”
游击将军曹文诏怒道:“难道就眼睁睁看着督师蒙冤?”
周文郁环视众将,沉声道:“当下之急是击退虏骑。唯有战胜皇太极,才能证明督师清白。”他提高声音,“传令各营,加强戒备,严防虏骑夜袭!”
然而军心己乱。关宁军将士得知主帅被囚,无不愤懑。当夜,便有数十士卒偷偷离营,欲潜回山海关。
皇太极很快得知明军内乱,大喜过望:“天赐良机!明日拂晓,全力攻城!”
次日黎明,后金军发动总攻。失去统一指挥的明军各自为战,德胜门险些被破。幸得孙承宗老将军临危受命,亲自登城督战,才勉强稳住阵脚。
城中,诏狱深处,袁崇焕戴着沉重镣铐,倚墙而坐。窗外喊杀震天,他知道皇太极正在攻城。
“若我在外,必不使虏骑如此猖獗。”他喃喃自语,眼中尽是忧国之色。
狱卒偷偷塞进一张字条:“关宁军弟兄愿拼死救督师出狱。”
袁崇焕阅后,将字条吞入腹中,对狱卒道:“告诉弟兄们,袁某宁死不为叛臣。虏骑未退,当以国事为重!”
狱卒含泪而退。
城头血战持续三日,明军伤亡惨重,但终究守住了京城。皇太极见京师难破,加之天气转寒,粮草不继,终于下令撤兵。
后金军携掠获的十余万百姓、无数财物,缓缓北归。途经遵化时,皇太极特意驻足,望向那座曾经久攻不下的城池。
“袁崇焕若在,我军安能至此?”他叹道,“明帝自毁长城,实乃天助我也!”
后金军撤走后,京师戒严解除。然而朝中奸佞并未放过袁崇焕。温体仁等人大肆罗织罪名,诬其“通敌叛国”。
崇祯帝原本对袁崇焕尚有疑虑,但在奸臣蛊惑和舆论压力下,终于下旨:“袁崇焕凌迟处死,家产抄没,妻孥流放。”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押往西市。沿途百姓受奸人煽动,纷纷投掷污物,咒骂“汉奸”。袁崇焕闭目不语,唯有两行清泪滑过脸颊。
刑场上,他赋诗明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刽子手刀起刀落,一代名将含冤而逝。
消息传到关宁军大营,全军缟素。周文郁率部分将士冒死抢回袁崇焕部分遗骸,秘密安葬在京师郊外。
是夜,遵化城外,一群白衣人悄然祭奠。周文郁洒酒在地,泣不成声:“督师放心,我等必继遗志,死守辽东!”
然而朝廷对关宁军己生猜忌。不久,圣旨到:解散关宁军,官兵分调各处。
周文郁接旨后,长叹一声:“大明自断臂膀,将来谁御东虏?”
部分将士不愿离散,随周文郁退守山海关。何可纲、曹文诏等将则被调往他处。
袁崇焕死后,辽东防务废弛。皇太极趁机扩张势力,招降纳叛,实力大增。
崇祯五年,皇太极再次兴兵,破长城而入,蹂躏京畿。明军无敢战之将,任凭虏骑纵横。
崇祯帝此时才悔之晚矣,暗中命人重修袁崇焕墓,然己无济于事。
十年后,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明王朝终于走向灭亡。
历史记住了袁崇焕的冤屈,也记住了皇太极的预言:“明帝自毁长城,实乃天助我也!”
寒风依旧吹过遵化古城墙,仿佛还在诉说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位忠心报国却含冤而死的将军,以及那支曾经无敌于天下的铁军。
星星之火,终究未能燎原。大明王朝的丧钟,从袁崇焕死的那一天起,就己经敲响了。
而远在辽东的皇太极,己经在筹划着他的宏图大业。大清的旗帜,即将插上北京的城头。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