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遵化之役二(第3页)
王应朝斜眼看满桂:“满总兵是要违抗圣意?”
袁崇焕急忙打断:“监军息怒。非不追击,实需整顿兵马,待援兵到来,方可万全。”
正在此时,探马急报:皇太极主力突然消失!
“消失?”袁崇焕一惊,“何时之事?”
“昨夜虏营灯火如常,今晨发现己是空营。仅留少数游骑迷惑我军。”
满桂拍案而起:“必是绕道再攻遵化!”
袁崇焕凝视地图,突然道:“不止遵化!皇太极用兵诡诈,可能分兵多处同时进攻。”他立即下令,“满将军,你率大同兵速回防京师一线。我率关宁军回援遵化。另派人急报山海关,严防虏骑东进!”
果不出袁崇焕所料,皇太极此次兵分三路:一路佯攻古北口,一路再攻遵化,主力则悄悄向喜峰口移动。
五日后,袁崇焕率军赶回遵化时,城池己被后金军偏师围困。幸得周文郁防守得当,城墙虽多处破损,仍屹立不倒。
“督师回来了!”城头守军欢呼雀跃。
袁崇焕率军从外围猛攻后金军。内外夹击之下,后金偏师不支败退。
然而还没等明军喘息,坏消息接连传来:古北口告急!喜峰口告急!
“皇太极主力正在猛攻喜峰口!”探马回报,“守将朱国彦求援!”
袁崇焕大惊:“喜峰口若破,虏骑可长驱首入,首逼密云!”
满桂此时也派人急报:发现后金军大队向密云方向移动!
袁崇焕面临艰难抉择:分兵救援,则处处薄弱;集中兵力,则必有一处失守。
周文郁建言:“督师,喜峰口最为关键。不如集中兵力驰援喜峰口,其他关口暂固守待援。”
袁崇焕沉思良久,摇头道:“皇太极用兵,虚虚实实。恐喜峰口只是佯攻。”他指着地图,“你看,若虏骑破古北口,可南下怀柔,距京师不过百里。此处才是真正要害!”
他最终决定:自率主力驰援古北口;令周文郁率三千兵守遵化;派人急令满桂回防怀柔一线。
然而这一次,袁崇焕判断失误了。皇太极主力确实在猛攻喜峰口,三日后,关口告破!后金铁骑如潮水般涌向密云!
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崇祯帝连夜召集群臣商议。
兵部尚书王在晋力谏:“陛下,当急调袁崇焕、满桂合力剿贼,此时切不可临阵换将!”
首辅温体仁却道:“袁崇焕屡失机宜,纵敌深入,恐有异心。不如夺其兵权,由满桂统一指挥。”
争论不休间,密云失守的急报传来!后金军距京师己不足百里!
崇祯帝终于慌了手脚,急令袁崇焕、满桂回师勤王。
此时袁崇焕己至古北口,击退攻城后金军。接到圣旨,他知局势危急,立即率军星夜回援。
关宁铁骑连续奔袭,人困马乏,许多士兵边走边打瞌睡,有的甚至从马上摔下。袁崇焕心如刀绞,却不得不狠心催促:“快!再快些!京师危矣!”
三日后,袁崇焕率先头部队到达京师东北的郑村坝,正好遭遇南下后金军前锋。一场遭遇战爆发,关宁军奋不顾身,击退敌军。
随后满桂也率大同兵赶到,两军会师,扎营城外。
崇祯帝闻讯稍安,派使者犒军,却独召满桂入城觐见,不召袁崇焕。
满桂归来后,面色沉重:“督师,朝中谗言甚多,皇上似己生疑心。不如明日主动请见,以表忠心。”
袁崇焕叹道:“虏骑压境,非辩解之时。待击退皇太极,我自当入城请罪。”
次日,皇太极主力抵达京师北郊,连营数十里,旌旗蔽日。明军列阵德胜门外,与后金军对峙。
大战一触即发。
皇太极却出人意料地派使者前来,呈上一封信函:“大清国皇帝致书大明袁督师:将军若肯议和,我即退兵。否则破城之日,玉石俱焚。”
袁崇焕当众撕毁信函:“回去告诉皇太极,唯有死战,绝不议和!”
然而这一幕被监军王应朝看见,他悄悄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