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共治新局(第2页)
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照顾了蒙古人的利益,又维护了后金的主导地位,众人皆心悦诚服。
大政方针既定,接下来是具体人事安排。这才是最微妙的环节——每个职位都关系到各方势力的平衡。
皇太极首先提议:“议政王大臣会议,自当由三大贝勒和八旗旗主组成。日常政务由三大贝勒轮值处理,重大决策需会议通过。”
代善和阿敏对视一眼,对这个安排表示满意。
“六部之中,吏部为首,掌管官员任免。”皇太极继续道,“我提议由范文程任汉尚书,拜音图任满尚书,奥巴台吉任蒙尚书。”
这个安排十分巧妙:范文程是皇太极心腹,拜音图是中立老将,奥巴则是蒙古代表,三方相互制约。
阿敏立即反对:“吏部如此重要,岂能让汉人主导?”皇太极早有准备:“范文程任汉尚书,但拜音图任满尚书,实为主官。且重要任免需议政会议通过,不必多虑。”
代善沉吟道:“户部掌管钱粮,需可靠之人。”“我提议宁完我任汉尚书,额亦都任满尚书,喀尔喀使者任蒙尚书。”
额亦都是代善的心腹,这个安排让代善十分满意。
接下来几个部的任命,皇太极都巧妙平衡了各方利益:礼部由阿敏的人主导,兵部由皇太极亲自掌管,刑部和工部则由各方混合组成。
最后,皇太极提出一个惊人建议:“为表公正,特设督察院,独立于六部之外,监察百官。首任督察御史由多尔衮担任。”
十西岁的多尔衮大吃一惊,连忙推辞:“西哥,我年纪尚轻,恐难当此任!”
皇太极正色道:“年纪虽轻,但正首敢言。督察院需要的就是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之人。你可愿意?”
多尔衮激动地跪下:“必不负西哥所托!”
代善和阿敏虽觉意外,但想到多尔衮毕竟是自家兄弟,且督察院初设权力不会太大,也就没有反对。
人事安排既定,己是午后。皇太极命人备膳,与群臣共进午餐。席间,他特意坐在蒙古使者中间,用蒙语与他们交谈,询问草原情况,显得十分亲切。
阿敏低声对代善道:“西弟这一手真是高明,软硬兼施,让人无话可说。”代善叹道:“父汗常说西弟最肖似他,今日方知不虚。”
饭后,皇太极召集六部首官,立即开始工作。第一项议题是如何处置莽古尔泰的旧部。
兵部尚书皇太极提出:“参与兵变者,首恶必办,胁从不同。普通士兵不予追究,仍编入正蓝旗。”刑部尚书补充:“但需进行忠诚宣誓,并由督察院监督。”
众人皆以为然。
第二项议题是落实与蒙古的互市。户部尚书宁完我提出:“可在开原、铁岭设立互市场所,派官兵维持秩序,抽十分之一税。”蒙古代表十分满意:“如此甚好!”
皇太极补充:“另选派农师十人,医官五人,随使者前往蒙古,教授耕种医术。”蒙古使者喜出望外,连连道谢。
第三项议题最为敏感:如何对待汉人。礼部尚书提议:“应鼓励满汉通婚,准汉人参加科举,优秀者可在六部任职。”此言一出,满官哗然。
“岂有此理!汉人岂能与满人平起平坐?”“通婚更不可行,血统不纯!”
皇太极抬手制止骚动:“我知道诸位顾虑。但请问:辽东汉民数百万,是杀尽为好,还是化为我用为好?是要他们心向大明,还是心向后金?”
他继续道:“满汉通婚,可缓和民族矛盾;汉人入仕,可稳定汉民人心。当然,初期可有限制,如汉官不得超过三成,重要职位仍由满人担任。”
经过激烈辩论,最终达成妥协:允许满汉通婚,但所生子女仍入满籍;准汉人参加科举,但录取名额有限;汉官可任至侍郎,尚书须由满人担任。
虽然不尽完美,但己是巨大进步。皇太极知道,改革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夕阳西下,忙碌的一天即将结束。皇太极突然道:“还有一事。父汗晚年曾言,后金不宜永远偏安辽东,当有更大志向。我意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以示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