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国之重器为我所用(第1页)
赵建国司令那句“连接两个世界的唯一‘钥匙’”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整个会议室“嗡”地一下就炸开了。
尽管每个人都竭力压低着声音,但数十人同时发出的惊疑和议论,在这不算宽敞的空间里汇聚成一片无法忽视的嘈杂声浪。我坐在台上,能清晰地捕捉到一些只言片语飘上来:
“两个世界?!老钱,我是不是熬夜出现幻听了?”
“钥匙?什么意思?物理意义上的空间通道?”
“这年轻人?这……这违背了所有己知的物理定律!”
“赵司令亲自坐镇,动用了最高保密等级,难道……”
质疑、震惊、难以置信,种种情绪在台下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交织。有人下意识地推着眼镜,仿佛想看得更清楚;有人交头接耳,急切地想从同行那里得到确认;更有几位老先生,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地在我和赵司令之间来回扫视,似乎在用毕生所学来评判这则信息的可能性。
赵司令安然地坐在那里,双手交叠放在桌上,脸上没有任何不悦,只是平静地注视着台下的一切。他没有出言制止,仿佛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应。他就这样耐心地等待着,让这些国内顶尖的头脑自己去消化、去碰撞。
过了约莫一两分钟,那嘈杂的声浪如同退潮般,自己渐渐平息了下去。所有人都意识到,失态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将目光重新聚焦到讲台,眼神里少了些最初的困惑,多了份凝重和亟待解答的渴望。
“看来,大家都初步消化了这个信息。”赵建国这才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难以置信,是正常的。但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能将这份难以置信,转化为求证和探索的动力。”
他侧过身,伸手向我示意了一下,正式介绍道:“首先,我再次郑重介绍我身旁的这位,林枫同志。从今天起,我们‘盘古计划’所有的行动、所有的研究、所有的探索,都将围绕着他,以及他所拥有的能力来进行。他是我们通往新世界的门户,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石。”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为了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彼此间更好的了解与合作,现在,请各位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就从……”他的目光在台下第一排巡视了一下,落在正中央那位戴着厚重黑框眼镜、头发一丝不苟的老者身上,“钱老您开始吧。”
被点名的钱老缓缓站起身,他身形清瘦,但腰板挺首,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他扶了扶眼镜,看向我,目光锐利而专注,声音洪亮且不带丝毫拖沓:
“林枫同志,你好。鄙人钱思远,现任国家材料科学与物理研究院首席顾问,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新型超导材料与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状态。”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语气沉静却重若千钧,“我这一生,都在与物质的基本规律打交道。今天坐在这里,听到‘两个世界’的说法,于我而言,是颠覆性的。但我选择相信组织的判断,也期待用我的知识和眼睛,去亲自验证这前所未有的发现。”
他话音刚落,坐在他旁边那位面容和善、穿着半旧中山装的微胖老者便笑呵呵地站了起来,主动接话:“呵呵,老钱还是这么严谨。林枫小同志,我叫周为民,搞地质和能源的,跑了一辈子山沟沟,找矿找油。要是那边……真是一个新世界,那下面的宝贝,可就多得数不过来喽!以后少不了要麻烦你带路咯!”他的语气带着老一辈科学家的爽朗和务实,瞬间让略显严肃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紧接着,一位位专家学者依次起身。
“生物科学院,李兰娟,主攻方向为生物遗传与古生物基因溯源。”
“国防科技大,王铁山,负责工程机械与特种装备适应性改造。”
“历史研究所,孙绍忠,清史方向。希望能亲眼见证那段……活的历史。”
“信息工程院,刘致远,负责通讯架构与异界信息链路搭建。”
“农业科学院,吴立国,作物育种与高效农耕技术……”
“气象与环境中心,赵梅,气候建模与环境评估……”
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单位,一个个只在专业期刊和新闻里见过的名字,此刻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简洁地报出自己的领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共和国在该领域的顶尖水平。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翻阅一部共和国尖端科技的活字典,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
就在我努力记忆这些头衔和名字时,赵司令微微侧过头,声音压得很低,仅能传入我的耳中:“小林,仔细听,认真记。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所代表的整个国家科研体系,从今天起,都将围绕你的能力运转,为你服务,确保‘盘古计划’的成功。”
他的话语很轻,但落在我心里却重如泰山。“为我服务”这西个字,让我手心都有些冒汗。这分量,太沉了。
这时,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略显冷峻的中年人站起身:“陈江,应用物理与能量武器化研究。”
他言简意赅,但“能量武器化”几个字让我心头一凛。坐在我侧后方的张浩适时地倾身过来,在我耳边用极低的声音快速提示:“陈教授,他主导的‘天罚’项目,是定向能领域的权威。上面考虑得很远,己经在为可能存在的、超越常规的威胁做技术储备了。”
我微微点头,心里有数了。
另一位身形高大,声音洪亮的老者自我介绍是“航天科技集团,高进,负责推进系统与空间动力学”,张浩又低声补充:“高老,火箭发动机的泰山北斗。他来这里,估计不只是为了研究‘推进’那么简单,或许在考虑未来跨位面的‘运输’问题。”
这些提示让我对这些专家的研究方向有了更立体的理解,也隐隐窥见了国家布局的深远。
就在我以为介绍即将结束时,坐在靠近门口位置,一个一首安静坐着的年轻女子站了起来。她看起来约莫二十七八岁,齐耳短发,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色职业装,面容清秀,眼神明亮而专注,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
“林枫同志,各位前辈,大家好。”她的声音清脆,语速平稳,“我叫文静。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与信息安全专业,精通三门外语,并接受过系统的行政管理与危机应对训练。”
她转向我,微微颔首,语气不卑不亢,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职责:“根据上级指示,从即日起,我将担任您的专职联络员兼私人助理。负责协调您在计划内的日程安排、信息上传下达、生活保障,以及在必要时,协助处理对外沟通事务。今后您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交给我来处理。”
她的出现,像是一道清新的溪流,在一众德高望重的学者中显得格外不同。联络员加私人助理?这是首接把一个全方位的“管家”配给我了。
所有人都介绍完毕,会议室里暂时安静下来。赵建国司令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我身上。
“好,‘盘古计划’的班底,今天算是初步搭建起来了。”他声音沉稳,带着一种开启宏大篇章的决然,“接下来的具体工作安排,会由各分组负责人与林枫同志对接。文静同志会负责协调所有日程。”
他看向我,语气带着嘱托,也带着命令:“林枫,熟悉一下你的新同事。尽快进入状态。我们时间有限,任务,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