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北疆暗涌电照风行(第2页)
第一次长距离实地测试被定在格物院与京郊卢沟桥之间,架设了长达十数里的实验线路。测试当天,气氛紧张而激动。宋应星亲自在格物院按下电键,发送了预先约定好的、代表“大明”一词的代码。在卢沟桥终点的接收端,负责监听的官员屏息凝神,当听到电磁铁吸合衔铁发出的“嘀嗒”声,并准确记录下对应的点划符号,翻译出“大明”二字时,整个观测点沸腾了!
消息被飞马送回格物院,当信使高喊“通了!消息瞬息即至!”时,包括牛顿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相互拥抱。这意味着,以往需要快马奔驰大半天的距离,信息传递几乎不需要时间!
这一奇迹般的成果被火速报入宫中。朱由检起初难以置信,立即率领内阁重臣亲临格物院观摩现场演示。当他亲眼看到操作员在房间这头按下电键,几乎同时,房间另一头的接收器便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并在纸带上留下对应的符号,而翻译出的信息准确无误时,这位一向沉稳的皇帝也震惊得从御座上站了起来!
“瞬息万里……瞬息万里!”朱由检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发明的巨大价值——尤其是对于幅员辽阔的帝国治理和遥远的边疆防御!再想到此刻正因信息传递缓慢而争论不休的北疆战事,他瞬间下定了决心。
“此乃国之神器!”朱由检当场颁布口谕:“着即成立‘皇明电报总局’,隶属通政使司,由宋应星兼领总办!拨发内帑银五十万两,工部、户部全力协济,征调天下能工巧匠,不惜一切代价,优先建设北京—山海关—沈阳—吉林乌拉—黑龙江城(瑷珲)的电报干线!朕要在一月之内,听到北京与沈阳通线的消息!三个月内,线路必须通至黑龙江畔!”皇帝的决心如此之大,让所有大臣都感受到了这项新技术的极端重要性。一旦这条信息大动脉贯通,北疆与京师的距离将被无限拉近,帝国的神经反应速度将发生革命性的提升。
玉米入京,嘉禾献瑞
就在北疆战云密布、电报技术取得突破的同时,另一项可能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喜讯,也从遥远的海外传来。由海军战舰“乘风”号专程护送,来自美洲金山城的第一批成熟、的玉米种子和块茎完好的马铃薯,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安全抵达天津港,随后被快马加鞭送入京师。
朱由检对此事极为重视。他深知“民以食为天”,任何能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物,其战略意义不亚于一支强大的军队。他并没有将这些种子简单交给司农寺,而是特意选择在西苑划出一片皇家庄稼试验田,要亲眼看一看这来自新大陆的“嘉禾”是否名副其实。
播种仪式简单而庄严。在司农寺官员和富有经验的老农指导下,玉米种子被播入精心整理的土地,马铃薯块茎也被按要求切块栽种。一同播种的,还有作为对照的本地主要作物粟(小米)和黍(黄米)。朱由检甚至亲自为第一株“御麦”(玉米)和第一块“土芋”(马铃薯)培土。
接下来的几个月,皇帝多次抽空前往试验田查看。司农寺的官员更是日夜精心照料,记录生长数据。玉米植株的长势令人惊讶,其秆粗叶茂,远远超过了旁边的粟和黍。而马铃薯的地上部分虽然不起眼,但据有经验的老农根据秧苗长势判断,地下必然结果累累。
收获的季节终于到来。朱由检率领文武百官,亲临试验田。当金灿灿、颗粒的玉米棒子被掰下,当一锹挖下去,带出成串硕大、滚圆的马铃薯块茎时,现场发出了一片惊叹声。经过称重测算,单位面积的产量,玉米远超粟米,而马铃薯的产量更是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且其耐贫瘠、适应性强(尤其马铃薯可在山地种植)的特性,让司农寺官员欣喜若狂。
朱由检手捧一个巨大的马铃薯,龙颜大悦,当场对众臣宣布:“此乃天降嘉禾,佑我大明!自今日起,赐玉米名为‘御麦’,马铃薯名为‘土芋’!着司农寺立即在北方各省旱地、山区择地广泛试种推广,并速将种植之法颁行天下!此二物若能广布,则我大明百姓,再无饥馑之忧矣!”
这场“嘉禾献瑞”,极大地冲淡了北疆战事带来的紧张气氛。所有有识之士都明白,这两种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其长远意义,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帝国而言,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它预示着未来可能极大地缓解帝国的人口压力,增强社会稳定性,为持续的扩张和建设提供最根本的粮食保障。这无疑是一场不流血的巨大胜利。
星图瞬变,朕握先机
深夜,朱由检的意识再次沉入那幅玄妙的国运星图。此刻的星图,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反映出帝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剧烈变革。
北疆的光域,代表冲突的暗红色涟漪依旧存在,显示着与哥萨克人的摩擦仍在继续。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明军控制的核心区域(如黑龙江城)光芒稳定,岳武穆调动的兵力光点正在有序地向边境集结,呈现出一种积极防御、蓄势待发的态势,而非慌乱或单纯的被动挨打。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那条代表着“有线电报”的、纤细却无比明亮、锐利的光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北京这个光域最亮的中心点,顽强地向东北方向延伸!它穿过山海关,掠过沈阳,坚定地指向遥远的黑龙江。这条光丝所过之处,以往那些因距离而产生的信息滞涩和光芒模糊区域,正在被迅速“点亮”和“澄清”。这意味着,大明对辽阔北疆的感知能力和控制力,正在发生质的飞跃!信息传递的时间差,这个以往困扰历代中原王朝的最大难题,正在被科技的力量迅速抹平。
与此同时,美洲方向,“金山城”的光点,因为“御麦”和“土芋”的成功引种并送回本土,而散发出一种代表深厚潜力和生命力的、柔和的绿色光晕,这绿光甚至开始微微向大明本土光域弥漫,象征着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增益。欧洲的博弈光斑依旧复杂,但大明手中,无疑又多了一张至关重要的王牌——信息速度的优势。
“信息,即是权力,即是先机。”朱由检心中明澈如镜。有了电报网络,他就能几乎实时地了解万里之外北疆的战局细节,岳武穆的每一步行动也都将在他的清晰掌控和指挥之下。俄罗斯哥萨克人所依赖的地理遥远和情报不对称优势,正在迅速消失。这场冲突的性质,己然改变。
他的决策己然清晰。他召来了兵部尚书和商鞅,下达了最终的战略指令:
“北疆之事,朕意己决。授武穆公全权,以‘稳固防御、高效反击’为要旨。依托黑龙江沿线堡垒群,利用电报传递之利,精确调动兵力,对越境之敌,务求歼于国门之外。可组织精干小股部队,依仗火力与情报优势,对敌后方进行短促突击,焚其粮秣,扰其据点,但暂不进行大规模越境远征。朕要的,不是占领西伯利亚的荒原,而是要打断罗刹东进的爪子,让他知痛而退!同时,将‘御麦’、‘土芋’之种植,作为巩固北疆屯垦之要务,令戍卒边民,粮草丰足!”
帝国的力量,正从依赖肌肉和骨骼(军队与资源)的硬实力,向同时拥有敏锐神经网络(信息与通讯)的现代化综合国力演变。朱由检站在星图中央,仿佛能感受到那根即将连接北京与黑龙江的电报线,正将帝国的意志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准度,传递到疆域的最远端。这场由英国煽动的边疆危机,或许将成为大明展示其全新战争模式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