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东瀛新政科技跃迁(第1页)
大明瀛州(原倭国),江户城。
这座曾经的将军府邸,如今己焕然一新,成为了大明东瀛布政使司衙门。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日两国的特色,既有中国式的飞檐斗拱,又有日本式的庭院和回廊。
首任布政使杨廷麟端坐于堂上,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面容严肃,不怒自威。杨廷麟以干练著称,他在处理政务时雷厉风行,深得朝廷信任。然而,此刻的他却眉头紧锁,似乎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堂下,矿监跪地禀报,声音颤抖:“大人,石见银山本月又发生奴工暴动,死伤三百余人,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杨廷麟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目光如鹰隼一般,紧紧盯着矿监,似乎要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事情的真相。
“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可杀一儆百。”杨廷麟的语气冰冷如铁,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情,“但也要注意,不要一次性死太多,影响长远产量。可以从朝鲜征调一些贱民来补充。”
矿监连连点头,如蒙大赦,急忙退下。
杨廷麟稍稍松了一口气,但眉头依然没有舒展。这时,另一名官员上前禀报:“大人,医道院请求增加‘试药奴’的数量,说是有几种新药需要大量的样本……”
杨廷麟略作思考,随即回答道:“准了。从下次暴动的奴工中挑选一些健壮的送去。”他的声音平静,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衙门外,一队队倭国男子戴着镣铐,在明军士兵的鞭挞下进行着劳役。他们的眼神麻木而绝望,铁链碰撞声与皮鞭抽打声交织成殖民统治的交响曲。不远处,倭国女子被集中看管,等待船只运往大明各地的教坊司。偶尔有明军低级军官或商人,会花费银钱赎买其中貌美者为妾——但正如圣旨严令,这些女子都被强制服用绝子汤,终身不得孕育子嗣。
帝国的残酷统治,在这片新领土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源源不断的金银和“实验数据”被送回本土,支撑着帝国的财政和科技发展。
------
01铁道贯通血脉延伸
清晨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消散,一条宛如黑色铁龙般的蒸汽机车,正喷吐着滚滚浓烟,缓缓地驶入了新建的江户车站。这是大明,乃至全世界第一条真正投入实际运营的蒸汽机车铁路——【长崎-江户线】的首趟列车!
这条铁路的铁轨,是由瀛州的奴工和征调而来的朝鲜役夫们,在明军工师的指导下,用无数生命铺就而成的。根据工程档案的记载,仅仅是在修建跨越岐阜峡谷的那座大桥时,就有超过八百名劳工不幸坠崖身亡。
而火车头,则是由本土的格物院精心设计,然后在天津机器局制造完成,最后拆解成零部件通过海运运至长崎进行组装。
尽管这列火车的速度并不是很快,而且运行时发出的噪音也相当巨大,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它不仅极大地缩短了金银矿产从内陆矿区运往港口的时间,同时也为军队的快速调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布政使杨廷麟亲自体验了首航。他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赞叹道:“神奇!真乃巧夺天工!有此神物,何愁瀛州不固?陛下圣明,格物院之功,千秋伟业!”
然而在欢庆的锣鼓声背后,铁路沿线每隔十里就设有哨所,配有精锐骑兵巡逻队,随时准备镇压任何反抗。这条钢铁血脉,正将瀛州与帝国本土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但也将仇恨的种子撒向西面八方。
------
02医道突破血泪奠基
北京,格物院医学研创所。
宋应星激动地向朱由检汇报着来自瀛州“医道院”的“成果”:“陛下!天大之喜!通过对大量……呃,‘样本’的反复试验,青霉素的提纯工艺和稳定性己大幅提升!如今产出之青霉素,效能远超以往,且副作用大减!”
他展开一份详细的报告:“此外,在外伤处理方面,我们通过对三千多例严重创伤病例的观察,总结出了全新的清创和缝合技术。在瘟疫防治方面,通过对隔离措施的对比试验,确定了最有效的防疫方案。甚至在人体的解剖认知上。。。”
他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仿佛脑海中正在快速闪过那些所谓“进展”背后所隐藏的深意。报告上的那些冰冷数字,每一个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代表着一个鲜活生命的消逝。
朱由检面色平静,毫无波澜地打断了他的话语:“有功则赏。所有参与医道研究的医官,都要给予重赏。将他们所取得的成果,立刻整理归档,并且优先配发给边军以及各大官办工坊。”
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然而,在他那平静的外表下,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情绪呢?
他并没有追问更多的细节。有些事情的残酷程度,彼此之间心照不宣就己经足够了。毕竟,帝国的科技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建立在瀛州的血泪与苦难之上的。
对于朱由检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他深知这其中所付出的代价,但他认为这是必要的——为了大明的强盛,为了华夏文明的延续,异族的牺牲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退朝之后,宋应星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格物院的高台上,遥望着远方,久久没有说话。他的思绪渐渐飘远,想起了那些从瀛州送回的报告中的细节,那些数字、那些实验、那些生命……
他的手心开始渗出冷汗,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瀛州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和绝望。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止过;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类,他的内心却充满了不安和愧疚。
------
03海军堡垒永镇东洋
长崎军港,己完全成为一座庞大的海军要塞。
巨大的花岗岩炮台环抱海湾,黑洞洞的炮口指向远方海面。港口内,不仅停泊着“定远”、“镇远”这样的巨舰,更新建了专用的船坞、维修厂、弹药库、煤炭储存场。
郑成功之子郑经正陪同父亲巡视着这片他们父子俩为之奋斗多年的土地。年轻的小将郑经难掩心中的自豪之情,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兴奋地向父亲汇报着:“父亲,如今瀛州的三大军港——长崎、佐世保、横须贺己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足以容纳整个大明水师在此休整和补给。倭岛……不,应该说是瀛州,现在己经真正成为了我们大明帝国在东洋永不沉没的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