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章 西南砥定四海初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曾经,这个商业巨头在东方的海洋上称霸一时,它的旗帜飘扬在无数的港口和岛屿上,它的财富堆积如山,它的势力无人能敌。然而,如今面对大明帝国的强大威压,它却不得不屈服,签下这份屈辱的条约。

条约的条款完全是按照朱由检提出的条件拟定的,每一条都像一把利刃,首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心脏。放弃东方所有据点与土地声称,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一切权益;承认大明对南洋及贸易航道之主权,更是让他们在这片海域的霸权地位荡然无存;以现存船只货物抵偿战争赔款,这无疑是对他们财富的一次重创;而未来贸易限于广州、泉州,严守大明律法,则彻底限制了他们的商业活动范围,使他们在大明帝国的贸易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签约仪式结束后,主持仪式的两广总督面无表情地看着荷兰使者,冷冷地说道:“贵使当知,此乃天朝陛下浩荡皇恩,予你等一线生机。若再有不轨,王师战舰必临欧陆,玉石俱焚!”他的话语如同一道惊雷,在荷兰使者的耳边炸响,让他们不寒而栗。

范德伯格躬身低头,再无半分昔日海上马车夫的骄傲。巴达维亚的烈焰和“定远号”的恐怖己彻底摧毁了他们的斗志。

消息传回北京,朱由检于朝会上谕示:“海疆之患暂平,然非一劳永逸。着郑成功统筹南洋水师,以‘定远’、‘镇海’等舰为核心,组建远洋舰队,巡弋南洋,宣扬国威,护佑商旅。另命工部、格物院,全力仿制、改进蒸汽铁舰,朕要大明海军,永执西海牛耳!”

这一日,朝会之上,一项由朱由检授意、内阁反复商议的新政——《科举革新诏》,引发了激烈辩论。诏令的核心内容是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改革,在保留传统的经义策论的基础上,增设了“格物科”和“算学科”。这两个科目将与文科并行,中试者同样会被授予进士出身,并可以入朝为官,进入工部、兵部、钦天监、格物院等衙署任职。

然而,这一改革举措却遭到了一位年老翰林学士的强烈反对。他情绪激动地出列说道:“陛下啊!科举取士乃是国家的重要典章制度,自古以来都是以圣贤经义、治国策论为根本啊!如今增设格物、算学这些科目,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这会让匠作之术登上大雅之堂,恐怕会让天下的士子们感到心寒啊!”

这位年老翰林学士的话音刚落,不少传统文臣也纷纷附和,表示赞同他的观点。他们认为,科举取士应该以经义策论为主,而不是让格物、算学这些实用技能与文科平起平坐。

就在这时,只见宋应星挺身而出,他步伐稳健,身姿挺拔,站在众人面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目光如炬,声音洪亮,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啊!微臣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所谓经世致用,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没有那些技艺高超的工匠们去改进农具,那么天下的百姓又怎么能够顺利地耕种土地呢?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去铸造精钢,那么我们的军队又如何能够英勇地战斗呢?如果没有那些精通算学的学者们去测量规划,那么水利工程、桥梁建筑以及城市防御等又怎么能够顺利地建设呢?格物算学,实际上是强国富民的根本所在啊!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那些经义文章!”

宋应星的这番话,如同一股清流,在朝堂之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表示赞同,有的则持怀疑态度。然而,朱由检却静静地坐在龙椅上,他的表情严肃而认真,似乎在思考着宋应星的话语。

过了一会儿,朱由检终于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整个朝堂都能听到他的话语:“宋卿所言甚是。”这句话犹如定海神针一般,让原本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了下来。朱由检接着说道:“朕所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真正安邦定国、富民强兵的实干之才,而不是那些只会空谈、不切实际的迂腐书生。时代己经不同了,大明若想要真正实现中兴,超越汉唐盛世,就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纳各种人才,博采众长!这件事情,朕己经下定决心,无需再做过多的讨论!传朕旨意,着礼部立刻将此决定颁布天下,告知各省的学子们,让他们做好准备,参加明年的恩科考试!”

皇帝态度坚决,革新之势不可阻挡。朝堂之上,新风渐起。

夜深人静,朱由检再次尝试感应体内系统。那巨大的金色轮盘依旧笼罩在薄雾中,处于静默恢复期,但其散发出的微光,似乎比前几日稍稍明亮了一丝。

“国运稳步提升,能量正在缓慢恢复……”朱由检心中明悟。系统的暂时沉睡,反而让他更专注于运用现实的智慧和力量去治理国家。

他轻轻地着那温润的传国玉玺,感受着它所蕴含的历史沉淀和无上权力。玉玺的表面光滑如丝,仿佛在诉说着历代帝王的荣耀与沧桑。他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奔腾着飞向遥远的未来。

在内政方面,他深知新政的推行至关重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将土地清丈到底,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彻底打击那些豪强势力,保护百姓的利益,让帝国的根基坚如磐石。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而在对外事务上,北方的匈奴余孽己被霍去病横扫殆尽,但南方的海上贸易却仍有待开拓。他要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穿越茫茫大海,开辟新的贸易航线,将华夏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科技的发展也是他关注的重点。蒸汽机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无限的可能,他决心在这个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工匠和学者投身于科技创新,研发出更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技艺。

他提起笔,饱蘸浓墨,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郑重地写下了西个字:“格物”、“开海”。这西个字,不仅代表了他对未来的期望,更是大明帝国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柱。

透过窗棂,他凝视着那繁星点点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掌控这个庞大帝国的决心。他仿佛看到了帝国的巨舰正驶过最惊涛骇浪的险滩,向着那片前所未见的广阔海洋,扬起风帆,破浪前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