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 棋子杨鹤(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廷议上剿抚两派的激烈争吵,如同一场喧嚣的闹剧,最终在朱由检强硬的剿抚并用定调下暂告段落。但退朝回到乾清宫的朱由检,心中并无半分轻松。

他知道,那看似折中的方案,在执行层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阻力。陕西的乱局如同一个巨大的脓疮,需要有人去挑破,但派谁去,如何挑,却是一门极其艰难的学问。

兵部尚书王在晋推荐了几名以勇猛著称的将领,内阁则更倾向于派遣一位资历深厚、能够协调各方的文官重臣。名单在朱由检的御案上铺开,他的目光却越过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最终停留在了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上,杨鹤。

杨鹤,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湖广武陵人,年近花甲,资历老道,在清流中素有宽厚长者之名。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正是在崇祯元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负责平定民变。而他采取的策略,正是以招抚为主。

结果呢?朱由检的记忆冰冷地告诉他结果:杨鹤主抚初期,凭借朝廷的赈济银两和赦免政策,确实招降了王二、王嘉胤等部分义军首领,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根本问题未解决,招抚政策执行中又漏洞百出,加之朝廷财力不济,承诺的安置无法兑现,导致己降者复叛,未降者气焰更炽,最终酿成更大规模的叛乱,杨鹤本人也因此被罢官下狱,结局凄惨。

这是一个注定会失败的任命,一个历史的坑。

若按朱由检本心,他恨不得立刻派遣一员如孙传庭、卢象升般的悍将,携雷霆之势,以剿字为唯一方针,将乱局扼杀在萌芽状态。但他不能。孙传庭此时尚在吏部任职,未显军事才能;卢象升更是远在地方,声名不显。更重要的是,朝堂之上主抚派的势力依然强大,若他强行任命一个纯粹的主剿派,必然引来巨大的非议和掣肘,甚至可能让剿匪事宜在朝廷内部就陷入僵局,反而贻误战机。

他需要时间。需要时间让察事厂深入陕西,摸清真实情况,搜集地方官吏不法证据;需要时间让皇庄实验田的番薯见到成效,为日后大规模赈济积累经验和种苗;需要时间整顿内帑,筹措更多的军费;更需要时间,在军队和朝堂中,逐步提拔和培养真正忠于自己、且有能力执行自己意志的干才。

而杨鹤,这个在历史上被证明失败的抚臣,在此时此刻,却成了一枚可以利用的,甚至必须利用的棋子。

这是一步阳谋。朱由检看得清清楚楚。

任命杨鹤,可以最大限度地安抚朝中主抚派的情绪,减少推行剿匪政策的阻力,让那些整天把仁政、民心挂在嘴边的官员暂时闭嘴,至少不会在后方拼命拖后腿。杨鹤的抚,可以为他在陕西的军事部署和内部整顿,争取到宝贵的缓冲时间。

而且,杨鹤此人,性格算不上刚强,甚至有些优柔寡断,易于控制。他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一旦杨鹤招抚失败,乱局扩大,届时朱由检再临阵换将,改抚为剿,朝野上下将无人再敢非议,他就能顺理成章地启用真正的主剿派将领,推行更彻底的军事解决方案。杨鹤的失败,将成为他转换政策、推行己意的最佳铺垫和理由。

想通了这一切,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无奈,有决绝,也有一丝身为棋手落子时的冷酷。他明知杨鹤此行凶多吉少,甚至可能背负骂名,但为了大局,为了争取那扭转乾坤的一线生机,他不得不如此。

“拟旨。”朱由检的声音在空旷的暖阁中响起,平静无波。

“奴婢在。”王承恩躬身应道。

“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鹤,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赐尚方剑,准其便宜行事。”朱由检一字一顿地说道,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

王承恩微微一愣。他跟随皇帝日久,深知皇帝内心是倾向于剿的,为何此时却任命了朝中知名的主抚派杨鹤?但他不敢多问,只是恭敬地记录着。

“再拟一道密旨。”朱由检继续说道,声音压低了几分,“给杨鹤。告诉他,朕知他素主招抚,朕亦愿给陕西百姓一条生路。此去,当以抚为主,剿为辅,分化贼众,赦免胁从,务求稳定地方。然,对于冥顽不化、屡降屡叛之首恶元凶,亦不可姑息,当施以雷霆,以儆效尤!朕予他尚方剑,便是予他临机决断之权,望他善用之,莫负朕望。”

这道密旨,听起来是支持杨鹤的招抚策略,实则暗藏机锋。不可姑息、施以雷霆这些字眼,是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反复埋下伏笔,也给了朱由检事后追究责任的借口。

“另外,”朱由检沉吟片刻,“以兵部名义,行文陕西总兵杜文焕、延绥总兵吴自勉等将领,令其务必整饬兵马,听候杨鹤调遣,加强防务,不得因招抚而松懈武备!若有贻误,严惩不贷!”

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面上全力支持杨鹤招抚,暗地里却叮嘱将领保持军事压力,防止局势因一味招抚而彻底失控。

“还有,让骆养性选派得力人手,随杨鹤入陕。一则护卫,二则……将杨鹤招抚的具体过程、贼众动向、以及地方官府的应对,详细记录,密报于朕。”这最后一步,才是真正的杀招。他要掌握最真实的一手信息,确保杨鹤这枚棋子,始终在他的棋盘之上,在他的掌控之中。

“奴婢……遵旨。”王承恩心中凛然,己然明白了皇帝的深意。这不是信任,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运作。杨鹤,不过是皇帝用来稳住局面、争取时间、并为下一步更激烈举措铺路的过渡人物。

旨意很快发出。当任命抵达杨鹤府上时,这位老臣既感到意外的荣幸,又觉得责任重大,甚至有些志忑不安。他深知陕西局势复杂,招抚之路绝非坦途,但皇帝如此信重,赐予尚方剑,又明确支持他以抚为主的方略,这让他心中燃起了实现政治理想、平息祸乱的希望。他连夜上书,慷慨陈词,表示定当竭尽全力,招抚乱民,安定地方,以报皇恩。

朝堂之上,主抚派官员闻讯欢欣鼓舞,认为皇帝终于采纳了他们的良策,大明仁德必将感化乱民。主剿派则大多沉默,或暗自摇头,觉得皇帝终究还是被那些清流空谈所惑。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眼中这场“仁政”的推行,不过是年轻皇帝在无奈现实下,走出的一步带着血泪和算计的阳谋。

朱由检站在乾清宫的高处,望着杨鹤离京赴任的车马仪仗消失在远方。他的目光深邃而冰冷。

“杨鹤啊杨鹤,但愿你的抚,能多为朕争取到一些时间。你的失败,或许……将成就大明的另一条生路。”他低声自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这盘棋,他必须下下去,哪怕要用一些人的命运和名声作为赌注。为了最终能赢下这盘棋,拯救这个帝国,他不得不如此。杨鹤,是他落下的第一枚重要的,也是注定要被牺牲的棋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