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名声渐起麻烦初现(第1页)
孟西洲看着炕上那堆花花绿绿、厚厚实实的五千多块钱,感觉心跳得像打鼓,手心都冒汗了。
巨款!真正的巨款!
他深吸了好几口气,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钱是英雄胆,但也是惹祸根!这年头,五千块够买条人命了!必须藏好,绝不能露白!
他跳下炕,屋里屋外转悠,像只警惕的老鼠,寻找最稳妥的藏钱地点。墙缝?不行,太浅。房梁?不行,容易受潮。最后,他盯上了墙角那块有些松动的青砖。他小心翼翼地撬开砖,把里面的土掏空一部分,用油纸把钱包裹得严严实实,塞进去,再把砖原样垒好,撒上点浮土,看上去天衣无缝。
做完这一切,他才感觉稍微踏实了点。但刘老黑那阴狠的眼神,像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光防着不行,得想办法化解,或者……让他不敢动!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孟西洲开始仔细规划下一步。
首先,二纺厂的大清仓就在后天,必须去!那是快速积累资本的好机会,本钱越足越好!这五千块,得留出大部分作为弹药。
其次,那三个宝贝木箱,得尽快打开!里面要是真有“难以估量”的宝贝,那才是真正的底气!但这需要工具和绝对安全的环境,急不得。
最后,就是刘老黑这个潜在威胁。暂时不能硬碰硬,但得让他知道自己不是软柿子,掂量掂量动手的代价!
思路清晰了,孟西洲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
第二天,他揣着几百块钱,再次来到了城南工人文化宫附近那个自发形成的小集市。一来摸摸行情,二来看看能不能再出点零碎,三来……也是想听听风声,看看自己这点“事迹”传成啥样了。
集市不大,就在文化宫墙外的一溜空地上,几十个摊位散乱地排开,卖啥的都有:旧书旧报、老磁带、过时的衣服、各种老物件、甚至还有卖耗子药和大力丸的。人来人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得很。
孟西洲找了个空位,铺开一张塑料布,把上次没卖完的几条真丝方巾、几个陶瓷笔筒和搪瓷盘摆了出来。他没吆喝,就蹲在那儿,耳朵却竖得像天线。
果然,没一会儿,旁边几个摆摊的老油条就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眼神时不时地往他这边瞟。
“瞧见没?就那小子!听说前些日子在信托商店后院捡了个大漏!”一个卖旧邮票的瘦子压低声音说。
“真的假的?信托后院那堆破烂还能有漏?吹呢吧?”一个卖旧收音机的胖子表示怀疑。
“嘿!还真别说!”另一个卖旧书的老头插嘴,“我听说啊,这小子邪性!以前就一收破烂的,穷得叮当响。最近不知走了啥狗屎运,眼神毒得很!先是卖了个清代的碗给张老板,赚了一千多!后来又捣鼓出一堆老银元!前几天还真从信托库房拉走一车破烂,里头指不定有啥好东西呢!”
“好家伙!清代的碗?老银元?这小子运气也太好了吧?”瘦子羡慕得眼睛发红。
“运气?我看未必!”胖子哼了一声,语气有点酸,“说不定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一个收破烂的,能有多大眼力?”
“甭管咋说,人家现在阔气了!瞧见那丝巾没?听说也是那批货里的,出口的好东西!卖得还不便宜!”老头咂咂嘴。
孟西洲听着,心里门儿清。消息传得真快!看来自己这点事儿,在这小圈子里己经不是秘密了。羡慕的有,嫉妒的更多。
这时,一个穿着皱巴巴西装、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的中年男人,晃悠到了他的摊子前。这人孟西洲有点印象,好像姓孙,经常在集市里转悠,倒腾些小玩意,人送外号“孙大忽悠”。
“呦!小兄弟,新来的?面生啊!”孙大忽悠笑眯眯地蹲下来,拿起一条丝巾,“这丝巾不错啊,哪儿搞的?”
“家里翻出来的老库存。”孟西洲淡淡一笑,随口应付。
孙大忽悠眼睛转了转,放下丝巾,又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神秘兮兮地打开:“小兄弟,我看你像个懂行的。瞧瞧这个,刚收来的老货,好东西!”
布包里是一个铜制的香炉,小巧玲珑,上面布满了绿锈和包浆,看着挺有年头,炉底还刻着“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
旁边几个摊主都伸着脖子看,有人小声说:“呦,宣德炉?孙大忽悠可以啊,这好东西都搞到了?”
孙大忽悠脸上得意洋洋,把香炉往孟西洲面前递:“小兄弟,上手瞧瞧?绝对开门的老货!看你投缘,便宜点给你,八百块!”
孟西洲心里冷笑,这孙大忽悠果然名不虚传,上来就想坑人。他不动声色地接过香炉,手指看似随意地拂过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