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言辞犀利(第3页)
没等裕王说完,严嵩似乎不愿在释奠的具体细节上过多纠缠,忽然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根本、也更敏感的方向——变法的领导权问题。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凝重。
“殿下,释奠之议,可容后再细细斟酌。老臣另有一事,关乎变法之根本,不得不奏。
如今新法推行已有时日,然观其架构,多以钦差、协办之名行事,如张居正张大人,虽才干卓著,日夜操劳,然其名分职权,终究未正。
于江南一地尚可勉力支撑,若欲推广至全国,则名不正言不顺,恐难令行禁止,易生掣肘。”
严嵩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提出了他的核心建议。
“故老臣恳请,当此监国新政之初,应即刻厘定变法之常设机构,正名与实!臣建议,可由内阁牵头,选派重臣,分赴各地,独当一面,专责督导变法事宜。
地方一切变法相关事务,皆由该大臣统筹,遇有重大难决之事,则报至内阁,由我等阁臣先行拟议,拿出条陈,再通过朝会或如眼下之召对,报请殿下最终圣裁。
如此,则权责分明,上下通畅,新政方可雷厉风行,遍行天下而无阻。”
此言一出,平台上顿时一片寂静。徐阶、李春芳等人面色微变。严嵩这一招,极其高明且厉害。表面上是为了提高变法效率。
“正名与实”,实则是要将变法的主导权和执行权彻底收归内阁!
一旦各地变法大臣由内阁选派,大事又必须先报内阁拟议,那么严嵩作为首辅,就将成为实际掌控变法进程的最高负责人。
裕王的“圣裁”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内阁提供的方案,张居正等实干之臣的权力将被大大削弱和架空。
裕王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的关窍,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无力感。严嵩的提议冠冕堂皇,难以直接反驳,但其背后扩张权力的意图昭然若揭。
他若接受,则变法大权旁落,自己这个监国很可能被架空。
若拒绝,严嵩完全可以给他扣上一顶“不重国事”、“不信任老臣”的大帽子,极易引发守旧臣僚的附和与攻讦,使他刚刚开始的监国之路平添无数阻力。
他感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严世藩那看似恭敬实则强硬的态度,更是让他感到棘手无比。裕王张了张嘴,却发现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这老辣的政治算计。
权衡再三,裕王只得暂时避开这个尖锐的问题。
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严阁老所奏,事关变法根本架构,需从长计议,慎重考量。今日暂不决断。至于释奠先师之具体仪程,也容孤再细细思量,或需查阅旧例,请教礼部官员。”
他将话题强行扭转。
“当下之急,仍是江南变法事宜。赵贞吉不日即将南下,张雨亦将前往。诸位先生对于江南变法目前之困境,以及后续如何深入推进,可有具体建言?
尤其是如何协调各方,减少阻力,务求实效?”
徐阶面容沉静,但眼神锐利,他再次强调了昨日未被采纳的观点,且更为直接。
“殿下,变法乃陛下钦定、殿下监国首务,关乎国本,非同小可。老臣仍以为,欲使新法畅行无阻,负责变法之大臣,其权责当直接源于殿下,听命于殿下,对殿下负责。
如此,方能令出一门,减少中间环节之掣肘,遇有阻挠,亦可借殿下之威,雷厉风行予以破除。若事事皆需经内阁拟议,层层上报,则难免迁延时机,甚至……为人所制!”
他的话掷地有声,直指核心,即要求赋予像张居正这样的变法派大臣更独立的权力,甚至可能要求给予其直接上达监国的特殊渠道,以此绕过可能由严嵩把持的内阁正常程序。
“徐阁老此言差矣!”
严世藩立刻厉声反驳,他年轻气盛,言辞远比其父锐利。
“内阁乃陛下所设,代天理政,总揽机要,此乃太祖成法,我朝之根本制度!天下政务,凡军国重事,焉有不经内阁而直达天听之理?
徐阁老竟欲架空内阁,使变法之事超脱于朝廷纲纪之外,此议岂非是要破坏我大明朝二百年来之成宪?
莫非是想效仿前朝权奸,蛊惑储君,擅权自专,以致朝纲紊乱,国是动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