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简单的寒暄后,胡组长提出要先看看农场的整体环境,特别是“同志们学习和交流思想的地方”。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开始了。工作组这朵乌云,己经笼罩在农场上空,一场风雨,似乎在所难免。

第八十二章:审查与较量

第一节:巡视的“艺术”

工作组在农场的第一天,以全面巡视开始。胡组长走在最前面,步履稳健,脸上始终挂着那抹令人捉摸不定的笑容。林卫东和陈曦陪同在侧,负责讲解。

巡视路线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们没有先去营房或仓库,而是首奔那片郁郁葱葱的试验田和巍然屹立的防浪堤。

“胡组长,您看,这就是我们采用‘台田-深沟’法改良的盐碱地。”林卫东指着那片长势喜人的作物,语气带着自豪,“之前这里可是寸草不生,现在,不仅蔬菜能自给,还能部分上交。”

胡组长弯腰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点点头:“嗯,不错,土质看起来是松软了不少。”他目光转向陈曦,“陈曦同志是吧?听说这个法子是你提出来的?年轻人,很有想法嘛。”

陈曦谦逊地回答:“是大家一起摸索,排长大力支持的结果。主要是利用了水盐运动规律,不算什么创新。”

“哦?水盐运动规律?”胡组长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句,没有深究,转而看向防浪堤,“这堤坝,建得也很扎实,听说上次小风浪,纹丝不动?”

一行人走上堤坝。胡组长仔细查看了堤坝的结构,甚至用脚蹬了蹬砌垒的石块。“用料实在,做工也细致。”他评价道,随即话锋一转,像是随口问道:“搞这些建设,光靠蛮力可不行,需要不少技术吧?同志们平时是怎么学习提高的?”

林卫东立刻接话,语气自然:“主要是实践出真知,边干边学。遇到难题,就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有时候也请有经验的老农和技术骨干给大家讲讲,比如这堤坝怎么砌更牢靠,田里的虫子怎么防治更有效。”

他巧妙地将“夜校”的概念淡化,融入到了日常的生产学习和经验交流中。

第二节:谈话间的机锋

巡视结束后,真正的考验开始了。工作组分别找不同的人进行个别谈话。对象包括林卫东、陈曦、赵劲松、苏晓蔓、王海生,以及几名普通知青和老农。

谈话室里,气氛微妙。胡组长主要负责提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负责记录。

问林卫东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场的生产管理、思想动态,以及如何看待业余时间的学习活动。林卫东的回答滴水不漏,始终围绕“抓生产、促团结、学本领”的核心,将夜校描述为服务于生产的、自发的技术交流平台。

问陈曦时,问题则更具针对性。

“陈曦同志,听说你懂得很多,不仅会种地,还会修堤,甚至懂医术?”胡组长翻看着不知从何处得来的零星信息。

“胡组长过奖了,”陈曦平静应对,“只是以前兴趣广泛,杂书看得多一些。来到农场后,发现书本上的东西和实际结合才能有用,所以更注重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

“你都看了些什么杂书?还能记得吗?”胡组长追问,目光锐利。

“多是些《农政全书》节选、《天工开物》插图本一类,还有一些家传的偏方笔记,不成系统。”陈曦早己准备好说辞,将知识来源推给模糊的“古籍”和“家传”,这是这个时代相对安全的托词。

最让人意外的是赵劲松。当被问及对夜校的看法时,这个曾经最激进的青年,此刻却异常沉稳。

“夜校很好,”他声音清晰,“它教会我们如何更科学地种田,更安全地干活。陈曦同志讲的东西,都在为生产服务。我认为,这符合‘抓革命,促生产’的精神。”他甚至主动举例,“比如之前搜救渔民,就是利用了洋流知识,救了五条人命。这难道不是活学活用,服务于人民吗?”

他的转变和有力的证词,显然让胡组长有些意外。

苏晓蔓和王海生等人,也各自从自身角度,阐述了夜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无论是医术提升还是劳动效率提高。他们的证言朴实而具体,充满了说服力。

第三节:纸面上的交锋

下午,工作组提出要查看夜校的相关“资料”。林卫东早有准备,将整理好的“生产技术交流记录本”和蘇晓蔓提供的“急救卫生培训手册”呈了上去。

胡组长仔细翻阅着。记录本上,工整地记录着每次“交流”的主题、时间、主讲人以及讨论的生产难题和解决方案。内容完全围绕农时、堤坝、工具展开,没有任何逾越之处。手册更是规范严谨,全是救死扶伤的实用技巧。

“这些都是你们夜校……哦,生产技术交流会的内容?”胡组长指着记录本问。

“是的,”林卫东点头,“同志们白天劳动,晚上抽空总结交流一下,效果很好。”

胡组长不置可否,继续翻阅。忽然,他的手指在记录本某一页停顿了一下,那里夹着一页陈曦之前手绘的风力提水车草图,线条流畅,结构清晰。

“这是谁画的?”他问。

“我画的,”陈曦承认,“当时为了给大家讲清楚原理,随手画的示意图。”

胡组长盯着那图纸,看了半晌,才缓缓道:“画得很专业嘛,不像随手画的。”这话像是随口一说,又像是意有所指。

第西节:暂告段落与新的悬念

第一天的审查,在一种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的气氛中结束了。工作组没有明确表态,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晚饭后,胡组长对林卫东说:“林排长,农场的工作很有成效,同志们的精神面貌也不错。尤其是试验田和防浪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