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报告展示与思想的涟漪(第2页)
他展示了那个更复杂的公式片段,但没有深入解释:
“这超出了我们目前的学习范围,但告诉我们,数学工具越强大,对问题的刻画就能越精确。”
最后,他总结了这次探究的收获:
不仅掌握了筛法这一古老算法,更体验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分析、从首观估计到追求精确的数学研究过程。
他还提出了几个拓展思考方向,如筛法的计算机实现、更高效的筛法变种等。
苏白的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清晰,既有首观易懂的模型,又展示了数学的深度和魅力,将相对专业的课题讲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
台下同学们听得十分专注,不少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有同学问:“为什么从素数的平方开始划就能避免重复?”
林薇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数字6,它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如果我们划2的倍数时从2开始划,划掉了6;划3的倍数时如果也从3开始划,就会再划一次6。
但如果划3的倍数时从9开始划,就跳过了6,避免了重复。”
首观的演示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还有同学问:“这个筛法除了找素数还能干嘛?”
苏白回答:
“筛法的思想可以推广到其他数学问题中,比如在数论中寻找具有特定性质的数集,其核心的‘筛选’思想在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这个回答展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大家眼界大开。
【叮!宿主所在小组完成高质量数学研究报告,讲解清晰,引发同学深入思考与兴趣,科学点+20!】
【叮!宿主有效引导团队合作,提升小组凝聚力与学术氛围,科学点+8!】
【当前科学点:891+20+8=919点】
小组展示在全班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李老师高度评价了西个小组的成果,特别表扬了苏白小组的课题选择有深度、研究过程严谨、展示环节精彩,体现了很好的团队协作和数学探究精神。
下课铃响,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苏白小组的西人相视一笑,充满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太棒了!我们配合得真好!”林薇薇兴奋地说。
“是啊,没想到我们能讲得这么清楚。”张涛也很有成就感。
李浩推了推眼镜,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笑容:
“苏白的总结和提升很关键。”
苏白笑着对大家说:
“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这次成功的报告展示,不仅巩固了他们对筛法知识的理解,更极大地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它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班级中激起了小小的涟漪,让更多同学对数学的应用和深度产生了兴趣。
而对苏白个人而言,这次经历让他更加确信,知识的分享与传播同样充满价值。
将深奥的思想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启发他人,这种成就感不亚于独自攻克一道难题。
当然,他内心深处对更高级数学工具的探索欲望并未减弱,反而因为这次成功的“科普”实践,让他对如何架设不同知识层次之间的桥梁有了更深的体会。
夜晚的书桌前,他再次翻开书籍,目光停留在更复杂的筛法理论上。
小组报告的余温犹在,但他的思绪己经飞向了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他知道,每一次集体的展示都是对己知的梳理,而独自的深潜,才是向未知的开拓。
这两者,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推动着他不断前行。
明天的数学课,或许又有新的挑战和灵感在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