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36章 殖民欧罗巴的计划(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些年罗马对于马岛的建设是很用心的,国家财政的13都投入到北马岛了。罗马是抱着吞并马岛的目的来建设马岛的。马岛面积巨大,估算有60万平方千米。马达加斯加岛的形状呈狭长形,南北很窄,中间较宽,北部多良港。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东罗马主要是占据了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就留给三个大明王爷了,因为实在太大了,治理建设北半岛都是很大的投入了。

岛屿中部为中央高原,马鲁穆库特鲁山为全岛最高点。岛内河流纵横,适合水利设施的建设。中部高原上丘陵,火山,盆地错综分布。岛屿东坡陡峻,降雨量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沿海平原狭窄。岛屿西部坡度较缓沿海平原宽阔,降水较少,有干湿两季。岛上有面积广大的草原,适合发展畜牧业,所以罗马把前期迁移来的汉人,契丹人,一部分鞑靼人都计划迁移到马岛。预计等到1416年,就会有20万罗马人迁移来。

目前罗马移民数量,超过了10万。加上大明的移民一共有14万人。马达加斯加岛屿的居民主要是南岛人和黑人融合,大致分为18个部族组成,其中伊麦利那部,贝希米扎拉卡部,贝希略部,希米赫特部,萨卡拉瓦部,安坦德罗部,安泰萨部人口较多超过1万,其他部族人口较少。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就只己有一个名字了“罗马人”。

马岛的自然资源丰富。石墨储量占非洲首位,还有云母,铀,铅,宝石,石英,金,银,铜,镍,铝矾土,铬,煤等。河流湍急,水力潜力很大。森林面积超过2470万公顷。在罗马和大明开发新大陆后,马岛的粮食作物有占城稻,木薯,玉米,土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丁香,剑麻,甘蔗,花生,大豆,棉花等。其中,“瓶状树”,在马达加斯加岛广泛分布,树干首径可达11米,成为了马岛的代表。

“既然三位藩王殿下来了,那么马岛的主权问题就可以划分了”。马岛开发司主管耶律洪广向安德鲁和三位王子说道。“毕竟这个土地问题关乎的是两个国家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于是在大明测绘人员和东罗马测绘人员共同测绘的地域图上以南极高18度为国界,南极高18度以北为东罗马,南极高18度以南为大明疆域。朱元璋看了地图后,有点气愤,小子,你们东罗马太不地道了。北方多良港,好处都给你国占据了。王凡在笑着说道。国家利益面前,还是要自私一点,但是马岛是我们先发现的。要是你让你家老西给三位王爷多发点人,你看西方还有一大块土地都给你。不过你们放心,罗马北方的那些个岛屿我不是那么自私的人,大明罗马一家一个。以后慢慢分。

你们这样分不公平,大明那个畜生可不会给允熥他们那么多资源,罗马一年的移民数量就可以超过大明人口了,以后大明就成了罗马的菜了。所以我们开始就修订的边界。高皇帝,这一点,你叫是没有用的。真正让你子孙万世不衰的不是罗马的移民,是你子孙的能力。而且罗马的资源有限,迁移20万人之后,就不会再迁移了。因为土地的经营是个缓慢的过程。我的意思你是明白的。朱允熥他们没有种过地,虽然在凤阳吃了些一些苦,但是比起百姓还是很轻松的。所以未来如何发展其实就是你子孙自己面对的。你照顾这么久,不是也照顾出来一个朱老西吗?也许罗马过些年就给你好大儿占据了,马岛都给了吴王也说不定。你说是也不是。只要吴王好好发展,我们可以一起去大明搬人口呀,哈哈哈。王凡和朱元璋笑着说道。

之后的王凡和朱允熥,耶律洪广等仔细规划了全岛之后,开始协助朱允熥等藩王治理封地。朱元璋也把自己的心得都让安德鲁写下来。成了世界上最权威的一本《皇明祖训》,里面第一句写“感谢东罗马帝国的亲王安德罗尼科斯的帮助,使得大明朱标一脉分封到马岛,后世子孙不可忘记再造之恩”。第二句写“国家强弱要靠自己不靠祖先”。第三句“和罗马要世代和平,不做忘恩负义之事。”于是王凡也在罗马修建了,罗马大明友谊之碑,在南极高18度的分界线修建了一个友谊宫殿。立下毒誓,万事多商议,世代永和平。处理了朱元璋最在乎的子孙安全问题后,朱元璋表示自己这就去地府了。王凡表示,你可以让阎王老爷给你加孙子加点阳寿。朱元璋不解,王凡说道,我听两位无常老爷说过,吴王的寿好像就在1417年。现在这不都1417年夏了。是吧。

于是朱元璋立即和三个后辈告别后就下去了。不久范爷对王凡说,“阎王给允熥加了1纪的阳寿。但是因为是王凡你泄露的,所以阎王不欠你人情了”。我则有点生气的说,“我不说,万一朱允熥突然死了,朱元璋不下去,怎么办。我不是用计策让他下去的呀”。“好吧好吧。我会和阎王说的。你呀,下次嘴巴紧一点。”王凡突然又问了范爷一句,“如果,大明决定殖民欧罗巴,不算我改变历史吧。我可不知道朱棣的想法,也没有人说,只能有鸦片战争,不可以有瓷器战争呀。”

“理论上是可以的。只要你不首接和朱棣说,就不算你乱改历史。”范爷说道。“以大明的实力,确实可以征服英格兰地区。但是意义呢,大明控制满剌加一年的税收就是10倍的英格兰收入。我不觉得,朱棣会这么做。”

“嗯,好的,我试试”,王凡说完,突然笑了起来。“哈哈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