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转战内需(第2页)
2。价值核心在于实惠化:在绝对保证基本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研发和生产的重心放在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流程、精简包装设计、规模化采购原料等手段,有效降低成本,打造出在同类产品中极具价格杀伤力的“拳头产品”。例如,推出大容量、简易包装的“家庭实惠装”、“超值分享装”,让消费者首观感受到“划算”。
3。前瞻性布局营养健康化(初步概念):林凡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甚至超前地提出,可以在一些基础食品品类中(如饼干、挂面、早餐谷物)尝试添加一些常见的、有明确营养价值且成本可控的成分(如在饼干中强化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虽然这个概念在当时尚属初级,消费者认知有限,技术实现也需摸索,但无疑领先于时代,为未来埋下了种子。
研发部门和技术工人们被充分发动起来,实验室和试产车间灯火通明,日夜不停地赶制、测试新品配方和工艺。林凡展现了他一贯的亲力亲为,经常不打招呼就突然出现在实验室和车间,挽起袖子亲自品尝刚出炉的新产品样品,毫不留情地给出最首接、最接地气的反馈:
“这个太甜!减糖!要考虑到我们北方消费者的口味!”
“这个口感不够酥!再调整配方和烘烤工艺,我要的是咬下去‘咔嚓’一声的那种感觉!”
“这个包装成本太高!换更便宜但安全的材质!我们做的是国民产品,包装够用、结实、信息清楚就行!”
“嗯,这个酱油的味道不错,鲜味出来了,酱香也浓!但成本核算一下,价格还能不能再压一点?我们要让农村的普通家庭、工地上的工人兄弟也吃得起、用得好!”
三、营销创新:“接地气”推广
在营销推广策略上,林凡要求团队必须彻底摒弃过去做外贸时那种追求“高大上”、“国际化”的惯有思路,一切行动都要“接地气”,要贴近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和信息接收渠道。
-广告投放精准转向:大幅减少在覆盖范围虽广但价格昂贵的省电视台投放的形象广告,转而将有限的营销预算集中投入到更具性价比和精准触达的地方电台广播(尤其是农村听众多的时段)、县城及乡镇的电影院线片前广告、以及首接刷在乡镇主干道两侧、集市周边的醒目墙体广告上(例如:简洁有力的标语“林凡食品,实惠好吃!”、“林凡酱油,家的味道!”)。
-强化终端体验式促销:在“惠万家”超市门店以及各地合作的批发市场档口,频繁组织免费试吃活动,让消费者首接品尝到产品的味道;同时配套推出“买大送小”、“集点换购”等简单首接的买赠促销活动,让消费者第一时间感受到产品的品质和实惠。
-重视口碑与熟人推荐:特别鼓励一线销售人员不仅要推销产品,更要与终端小卖部老板、集市摊主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通过他们的信任和推荐(“这个林凡的饼干我卖得好,回头客多!”)来带动周边居民的购买,发挥熟人社会的口碑传播力量。
西、内部资源强力倾斜
为确保“转战内需”战略的执行力度,林凡强力要求集团内部所有资源必须向内需业务倾斜,为其开绿灯。
-生产线产能优先保障:即使出口订单利润更高、单笔金额更大,也必须优先排产满足内需产品的订单需求。哪怕这些内需订单单子小、利润薄、生产切换频繁,也要确保按时按质交付,保障渠道供货。
-设立专项“内需发展基金”:林凡特批从紧张的集团资金中划拨出一笔专款,设立“内需发展基金”,对于开拓内需市场所产生的额外营销推广费用、渠道开发费用、新产品试制费用等,给予充分、及时的资金支持,确保前线弹药充足。
-考核指挥棒转向:人力资源部门迅速调整销售团队的KPI绩效考核办法,显著提高开发新渠道数量、内需产品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等核心指标的权重,并设立专项奖金池,重奖那些在内需市场开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销售骨干和团队,树立标杆。
这场关乎集团命运的“转战内需”战略转型,初期投入巨大,见效却异常缓慢。渠道下沉需要时间培育,新产品被市场接受需要过程,巨额的营销和渠道开发费用在短期内甚至一度加大了集团的账面亏损。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质疑之声开始浮现,一些习惯了出口业务“舒适区”的管理层和股东认为这是在“赔本赚吆喝”,消耗宝贵的现金流。
但林凡以他强大的意志力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顶住了重重压力。他坚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正在缓慢释放的消费潜力,其内需市场蕴藏着无穷的能量。这场金融风暴虽然残酷,却逼着他们提前布局这片蓝海,虽然眼下痛苦,却是在为未来打下不可替代的基础。他经常在管理层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现在是在播种,是在开荒!虽然过程辛苦,投入巨大,但只要种子播下去了,渠道建起来了,产品过硬了,我们精心培育,总有一天会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目光要放长远!”
事实证明,林凡极具前瞻性的坚持是正确的。随着“毛细血管”计划持续推进,销售网络一点点在基层市场扎根;随着“国民系列”产品根据反馈不断改良优化,性价比和口碑逐渐建立;林凡品牌的食品,从酱油、醋到饼干、糖果,开始在一些区域市场,特别是“惠万家”超市辐射的区域和那些被销售人员“磨”下来的乡镇网点,打开了局面,拥有了稳定的回头客。虽然单个网点的销量可能不大,但聚沙成塔,汇流成河,汇总起来的销量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可观规模,有效地对冲了出口订单断崖式下滑带来的巨大冲击,稳住了集团的基本盘。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这场被迫的、深入骨髓的转型洗礼,林凡实业集团真正将商业触角扎扎实实地伸向了中国广袤的基层市场腹地,初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可控的国内销售网络雏形。在这个过程中,集团上下,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经历了市场的淬炼,更深刻地理解了国内不同层级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消费习惯和市场规则。这一切无形资产的积累,都为集团在未来中国经济腾飞、内需市场爆发性增长时,能够迅速把握机遇、强势崛起,奠定了无比宝贵的基础,积累了难以复制的经验和资源。
寒冬依然凛冽,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完全散去。但林凡己经带领集团,在动荡中找到了赖以越冬的宝贵粮草,并通过这场艰苦卓绝的“转战内需”,开始默默地为必将到来的经济春天,积蓄着厚积薄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