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声名鹊起(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钱先生留下的那份沉重如炸弹般的文件袋,在擎天投资内部引发了一场无声的地震。经过吴伟团队连夜紧急而谨慎的初步鉴定,其结果令人心惊肉跳——尽管其中部分资料的来源合法性存疑,但其披露的宏远实业内部财务的混乱程度、土地交易中的猫腻以及高得吓人的隐形负债,大概率并非空穴来风。徐明辉光鲜外表下的庞大身躯,内部可能早己被蛀空,摇摇欲坠。

这个发现,瞬间改变了林凡与徐明辉博弈的心理态势。对手不再是无懈可击的巨鳄,而是一条可能急于寻找替罪羊和救命资金的困兽。然而,林凡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优势”冲昏头脑。他深知,困兽犹斗,其反扑往往更加疯狂和不择手段。首接公开这些材料,固然可能重创甚至扳倒徐明辉,但自己也极易被拖入法律泥潭(如何解释材料来源?),并彻底激化矛盾,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在与吴伟、孙怡、刘建军进行紧急闭门磋商后,林凡制定了一个“外松内紧、软硬兼施”的策略:

1。严守秘密,加固防线:严格控制文件内容的知悉范围,原件由吴伟秘密保管,仅限核心几人掌握概要。孙怡进一步加强资金管控和物理安防,预防狗急跳墙。

2。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暂时不主动接触徐明辉,而是严密监控其动向,等待他下一步的动作。林凡判断,徐明辉资金链紧张,必定比他们更着急。

3。借势造势,转移焦点:巧妙地利用认购证获利这笔“光明正大”的巨额财富和公司正式成立的契机,主动塑造并放大“擎天投资”和林凡本人的正面公众形象。将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林凡“股神”的商业传奇和实业抱负上,从而冲淡可能与徐明辉产生的关联猜测,为自己披上一层“舆论护甲”。

策略既定,执行迅速展开。

首先引爆舆论的,是那笔巨额认购证收益带来的传奇色彩。尽管林凡严令保密具体数字,但“擎天投资总经理林凡凭借认购证豪赚数百万”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江城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人均月收入不过百元的年代,“数百万”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头晕目眩、浮想联翩的天文数字。林凡的名字,几乎一夜之间,与“股神”、“点石成金”、“商业奇才”等称号画上了等号。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谈论这个横空出世的年轻人,猜测他成功的秘诀,传颂着各种添油加醋的版本。

这股风潮很快引起了本地媒体的强烈兴趣。《江城晚报》那位曾采访过林凡的记者再次找上门,希望做一个深度追踪报道。这一次,林凡没有再低调处理。在吴伟的公关策划下,他欣然接受了采访,但巧妙地引导了话题方向。

采访在擎天投资崭新的会议室进行。林凡穿着得体,态度谦和,言语间却充满了自信与远见。他没有过多渲染认购证操作的惊险与收益(尽管这是读者最想听的),而是将话题重点放在了三个方面:

1。强调时代机遇:反复将成功归功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南巡讲话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姿态摆得很正。

2。凸显实业情怀:大谈特谈“擎天投资”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以金融之力,反哺实业”,重点介绍了对“林凡食品”的投资与扩建计划,描绘了创造就业、打造品牌、服务消费者的美好蓝图。

3。塑造稳健形象:刻意淡化投机色彩,强调风险控制和理性投资的重要性,暗示认购证获利只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机遇,并非公司主业。

最终见报的专访文章,标题被吴伟巧妙引导为:《从“股神”到实业家:青年林凡的资本赋能梦》。文章既满足了读者对财富传奇的好奇心,又成功地将林凡塑造成为一个有眼光、有魄力、更有社会责任感和实业情怀的新一代企业家形象。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精心策划的舆论炸弹,产生了巨大的正面效应。林凡和擎天投资的知名度瞬间突破商圈,辐射到整个社会层面。赞誉之声鹊起,甚至引来了一些政府相关部门赞许的目光。

紧接着,林凡趁热打铁,以擎天投资的名义,高调宣布向江城大学捐赠设立“优秀贫困生奖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同时,林凡食品也宣布扩招生产线工人,优先录用下岗职工家庭子女。

这一系列组合拳下来,“青年企业家”、“投资能手”、“实业报国”、“热心公益”……一个个光鲜的标签被牢牢贴在了林凡身上。他的公众形象被成功塑造起来,熠熠生辉。

声名的极速提升,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之前一些对擎天投资持观望态度的本地银行,态度明显热情起来,主动接触提供更优惠的金融服务方案。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在办理林凡食品扩产手续时,效率显著提高。

再次,许多原本难以接触到的本地商界名流和资深企业家,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林凡发出交流邀请。甚至一些重要的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也开始有意识地邀请林凡参加,听取他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建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