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章 管理之道以人为本(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春节将至,江城的街道上己经弥漫着节日的氛围。然而,在林凡食品有限公司的临江分厂里,气氛却格外凝重。刘建军被带走调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全厂引起了巨大震动。

林凡匆匆从临江赶回江城总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里,赵大军、马建国、张志强等人面色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情绪。

"建军哥的事情,我相信一定是误会。"林凡开门见山,"但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阵脚,不能自乱阵脚。"

赵大军焦急地说:"可是现在外面传言很多,说我们公司有问题,连银行都开始催还贷款了。"

马建国补充道:"临江厂那边也有些人心浮动,几个老师傅在打听会不会受影响。"

林凡沉思片刻,做出了几个决定:"第一,大军你去银行沟通,说明情况,争取他们的理解;第二,建国你回临江厂稳住局面,生产不能停;第三,志强你负责联系律师,了解建军的情况。"

安排妥当后,林凡亲自去探望刘建军的家人。刘建军的妻子李婶一见林凡就哭了:"林总,老刘是老实人,绝对不会做那种事啊!"

林凡郑重承诺:"李婶放心,我一定会查清真相。这段时间家里有什么困难,公司都会帮忙解决。"

从刘家出来,林凡的心情更加沉重。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刘建军的陷害,更是对整个公司的攻击。对方选择在春节前动手,明显是要制造最大程度的混乱。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各种麻烦接踵而至:供应商要求现款现货,经销商暂停下单,甚至有些员工开始偷偷寻找下家。

面对危机,林凡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他每天照常到厂里巡视,与工人交谈,了解生产情况。这种镇定自若的态度,渐渐稳定了人心。

"看到林总这么镇定,我觉得事情应该没那么严重。"一个老工人私下说。

与此同时,林凡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事件的真相。他发现举报信中的所谓"证据"漏洞百出,明显是伪造的。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举报人声称的时间点,刘建军正在外地出差,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

"这是明显的诬告!"张志强愤怒地说。

林凡却摇摇头:"光我们知道没用,要让调查部门也相信才行。"

他组织人员收集了所有证据:出差记录、酒店发票、会议纪要,甚至找到了当时与刘建军见面的客户作证。这些完整的证据链最终证明了刘建军的清白。

五天后,刘建军终于回到公司。整个人瘦了一圈,但眼神依然坚定:"林总,我没给您丢人。"

林凡紧紧握住他的手:"建军哥,受苦了。这个公道,我一定会替你讨回来。"

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了,但给林凡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在90年代初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不仅要面对市场挑战,还要应对各种非市场风险。

春节过后,林凡开始系统地构建企业的管理体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

"我们要做到每一笔钱都有据可查,每一个决策都有记录。"林凡对财务人员说,"这不仅是为了规范管理,更是为了保护大家。"

接着,林凡开始着手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在临江厂,他面临着几个典型的管理挑战:

首先是老员工与新制度的矛盾。许多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工人习惯了过去大锅饭的模式,对绩效考核、质量管理等新制度抵触强烈。

"我干了半辈子都没出过问题,现在整天要填这个表那个表,烦不烦?"酱菜车间的王师傅抱怨道。

其次是技术更新带来的适应问题。新设备虽然效率高,但操作复杂,很多老工人学习起来很吃力。

最困难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不仅需要制度变革,更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

面对这些挑战,林凡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他首先从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薪酬制度改革。

"首接推行绩效工资阻力太大,我们可以分步走。"林凡对管理层说,"先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的方式,让工人逐步适应。"

他设计了一个过渡方案:保留基本工资保障老工人的利益,同时设立质量奖、效率奖、创新奖等多种奖金,激励工人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为了帮助老工人学习新技术,林凡想出了一个妙招: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年轻工人教老工人操作新设备,老工人传授年轻人工艺经验。

"这样既解决了技术传承问题,又促进了新老员工的交流。"马建国执行这个方案后反馈很好。

在思想观念转变方面,林凡亲自组织培训,用最朴实语言讲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以前我们是生产什么卖什么,现在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林凡举着厂里最畅销的酱菜说,"为什么这个卖得好?因为口味符合消费者需求,包装方便携带。这就是市场导向。"

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工人们逐渐理解了改革的必要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