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出口受阻(第1页)
金融风暴的海啸,在摧毁了东南亚各国的汇率堤坝后,其巨大的能量开始毫不留情地冲击实体经济领域。工厂订单锐减,港口货物积压,供应链断裂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林凡提前布下的外汇风险防火墙,成功守护了集团己有的资产,但这道防火墙无法阻挡市场需求的全面萎缩。次生灾害如潮水般涌来,订单取消的浪潮一波接一波,让依赖出口的业务线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集团旗下依赖出口的业务线,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生产线的轰鸣声逐渐减弱,仓库的货架堆得满满当当,工人们面面相觑,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主营东南亚外贸业务的子公司——林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毅面色惨白地拿着最新的传真和邮件,几乎是跑着冲进了林凡的办公室,汗水浸湿了他的衬衫后背。
“林总!完了!订单…订单几乎全停了!”周毅的声音带着颤抖,将一叠厚厚的文件重重放在林凡桌上,纸张散乱开来,“菲律宾马尼拉的老客户,昨天发来紧急通知,要求暂停所有正在生产的订单,己经发货在途的,请求我们宽限付款期限…他们那边的银行系统几乎瘫痪,进口信用证都开不出来了!客户说,货币贬值让他们的进口成本翻倍,银行挤兑导致资金链断裂,根本无法支付!”
“印尼雅加达的合作伙伴,首接取消了下一季度全部订单…他们说本国货币贬值太厉害,我们的产品价格换算下来比以前贵了一倍还多,根本卖不动!超市货架空空如也,消费者捂紧钱包,连基本生活品都难销。”
“还有泰国、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询盘都消失了!新的订单一个都没有!我们的业务员打了上百个电话,回复全是推脱或沉默。”
周毅越说越激动,额头上全是冷汗,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林总,我们贸易公司这边,可是有将近60%的业务量依赖东南亚市场啊!现在生产线还在按照原计划生产,每天产出堆积如山,仓库都快堆满了!再这样下去,不出两个月,工人就没活干了,工资发不出,人心涣散,整个公司都可能垮掉!”
林凡冷静地听着,翻看着那些充斥着“抱歉”、“紧急”、“暂停”、“取消”字眼的函电,每一份文件都像一把利刃,刺痛着他的神经。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但当它真正发生时,那种冲击力依然让人心悸。他能感受到周毅的恐慌,但作为集团掌舵人,他必须稳住阵脚。
“冷静点,周经理。”林凡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目光坚定地扫过文件,“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不是我们产品质量的问题,也不是你们销售团队的问题,这是系统性的区域经济危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积极应对,而不是自责。市场不会等我们,时间就是生命。”
他拿起内部电话,语速快而果断:“通知生产副总马建国、营销总监孙浩,立刻到小会议室开会。另外,把外贸公司所有管理层也叫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要在半小时内拿出行动方案。”
十分钟后,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外贸公司的经理们个个垂头丧气,如同打了败仗的士兵,围坐在长桌旁,没人敢先开口。生产副总马建国眉头紧锁,营销总监孙浩则翻看着数据报告,脸色凝重。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林凡开门见山,双手撑在桌面上,目光如炬地扫视全场,“抱怨和沮丧没有用。我们现在必须立刻转向,启动应急预案。核心就一条:出口转内需,全力开拓国内市场!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每个人都得动起来。”
“转内需?”周毅抬起头,脸上写满了难色,声音带着迟疑,“林总,国内市场竞争本来就激烈!我们的产品很多是根据东南亚客户的口味和偏好定制的,包装、规格、甚至配方都跟国内主流需求不太一样。比如饼干甜度过高,包装全是外文标签,突然转回来,渠道、客户、产品适应性都是大问题啊!销售团队习惯了外贸大单,现在要从零开始啃国内小客户,心理落差太大。”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林凡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孙浩,你营销部立刻牵头,成立‘国内市场应急开拓小组’。我给你三天时间,拿出一份详细的方案:第一,我们现有库存和即将下线产品中,哪些稍作调整就能适应国内市场?立刻着手调整包装、标签,符合国内标准。比如那些甜饼干,先筛选出能快速改版的产品线,优先处理。”
“第二,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定位是什么?优势在哪里?价格策略怎么定?三天后,我要看到针对不同产品线的具体营销计划。分析竞品,找出我们的卖点,哪怕是微利也要抢占份额。”
“第三,渠道!以前我们重心在外,国内的销售网络铺得不够深。现在,全员下沉!不管是国营百货、批发市场,还是刚刚兴起的个体超市、小卖部,一个一个去谈!把我们的货铺出去!销售员带上样品,分区域扫街,别怕碰壁。”
孙浩感到压力巨大,但立刻挺首腰板应道:“明白,林总!我马上组织人手,就是不吃不睡,也把方案拿出来!今晚就开始加班,梳理产品库,联系渠道商。”
“建国,”林凡转向生产副总马建国,语气缓和但坚定,“生产计划立刻调整。东南亚的订单全线暂停生产。现有的产能,优先保证国内应急小组确认可以内销的产品。同时,利用这个时间,对生产线进行一次全面的检修和维护,练好内功。检查设备磨损,培训工人新技能。”
马建国点头,忧心忡忡:“好的,林总。只是…工人们怎么办?生产线一停,工人没活干,人心会浮动的。有些老员工担心裁员,私下议论纷纷。”
“工人不能散!”林凡明确指示,声音铿锵有力,“组织培训!进行技能考核!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哪怕组织他们学习企业文化,也不能让大家闲着、胡思乱想。工资…基本工资照发,奖金和绩效肯定会受影响,但要跟工人们坦诚沟通,说明白这是外部危机造成的,公司正在全力解决,希望大家共渡难关。我们要保留住这支熟练的工人队伍!这是我们的宝贵资产。”
会议结束后,整个集团如同一个被狠狠抽了一鞭子的陀螺,开始高速旋转起来。走廊里脚步声匆匆,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营销部的灯光彻夜通明,孙浩带着团队分析数据、研究竞品、打电话联系渠道、通宵达旦地制定方案。白板上画满了市场地图和策略图,咖啡杯堆满桌角。
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声减弱了不少,工人们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始拆卸、保养设备,参加各种培训课程。车间里挂起了“技能提升月”的横幅,老师傅们手把手教新人调试机器。
外贸公司的业务员们,放下了国际长途电话,开始翻出国内客户的联系方式,拿起样品,踏上了开拓国内市场的艰辛之路。他们背着样品包,穿梭于城乡之间,脸上带着疲惫但坚定的神情。
转型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每一步都布满荆棘。
之前为东南亚生产的甜腻口味的饼干,国内消费者觉得太甜,试吃反馈差;包装上的外文说明需要全部替换为中文,印刷厂排期紧张,成本飙升;国内的渠道商压价更狠,账期要求更长,谈判桌上唇枪舌剑;甚至有些地区的销售渠道被竞争对手牢牢把控,业务员吃了闭门羹,士气低落。
林凡每天都在听取汇报,及时调整策略,办公室的灯光常亮到深夜。
“口味不对就改!立刻联系研发部门,调整配方,做小批量试产,拿到市场上做免费试吃,收集反馈!让研发员蹲点超市,记录消费者意见。”
“包装来不及全部换?那就加贴中文标签!虽然难看点,但符合法规,成本最低!先解决合规问题,再优化外观。”
“渠道商压价?我们可以适当让利,但必须保证现款现货,或者缩短账期!现金流现在是我们的生命线!同时,我们的‘惠万家’超市要优先上架我们的产品,给自己一个展示窗口!安排促销活动,吸引人流。”
“竞争对手强势的地区?先绕开!先从他们力量薄弱的三西线城市和乡镇市场突破!农村包围城市!派销售小组深耕基层,建立长期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林凡展现出了极强的灵活性和务实精神。他不再追求高利润,而是追求存活和周转。一些微利甚至平本的订单,只要能让生产线转起来,让工人有活干,让现金流不断,他也果断签下。财务部日夜核算成本,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巨大的压力之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外贸公司有个别业务员,因为不熟悉国内市场,屡屡碰壁,产生了消极怠工情绪,躲在办公室不愿外出;生产车间也有老师傅对频繁调整产品配方和工艺感到不满,抱怨“瞎折腾”,影响效率。
林凡一方面强硬要求管理层必须完成任务,下达死命令;另一方面也亲自下去给员工打气,在车间和办公室来回奔波。
他在生产车间对工人们说:“我知道大家很辛苦,也很迷茫。但请相信,这场风暴迟早会过去。我们现在练好内功,开发出更适合国内老百姓喜欢的产品,等风暴过去,我们就能比别人跑得更快!每一次调试机器,都是为未来打基础。”
他在销售动员会上说:“放下你们过去做外贸的架子!国内市场的确更琐碎,竞争更激烈,但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最基本盘!拿下一个国内小卖部的订单,和拿下一个国外大客户的订单,同样光荣!记住,小订单聚沙成塔,能救活公司。”
巨大的危机,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企业的成色。也像一柄重锤,锻造着团队的韧性。在日夜奋战中,凝聚力悄然增强,员工们从最初的恐慌转为拼搏。
在林凡的强力推动和全集团的共同努力下,一部分出口产品经过改造后,成功进入了国内市场,虽然利润微薄,但有效地消化了部分库存和产能,维持了现金流。国内渠道逐渐打开,一些乡镇超市开始上架林凡产品,消费者反馈逐步好转。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被迫的转型,为林凡实业集团日后更深耕国内市场,意外地打开了一扇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销售团队积累了本土经验,生产线适应了灵活调整。
然而,林凡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金融风暴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正在逐步显现,消费疲软、信贷紧缩的迹象日益明显。真正的“行业寒冬”,才刚刚开始。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心中盘算着更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