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章 人才的渴望(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广州之行的冲击尚未平息,林凡便立刻投入了集团成立后的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招贤纳士。站在凡诚大厦五楼自己的新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略显灰蒙的江城天空,他的内心却无比清晰:集团的架子搭起来了,战略方向定下了,但若要真正运转起来,驶向全国,最紧缺的不是资金,不是项目,而是人才。那些在广州见识到的现代化企业景象,像电影片段般在他脑海中回放——高效的团队、专业的管理流程、年轻的面孔充满活力,这一切都让他深刻意识到,林凡集团若想突破地域限制,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否则,宏伟的蓝图只会沦为纸上谈兵。

刘建军、赵大军、马建国、张志强,这些最初的班底忠诚可靠,学习能力也不弱,但他们的知识结构、管理视野和专业化程度,己经逐渐跟不上集团裂变式发展的需求。林凡记得上周的财务汇报会上,刘建军对着复杂的报表面露困惑,只能依赖首觉判断;赵大军在市场拓展中,面对新兴的广告策略显得力不从心。他们都是从作坊时代一路打拼过来的老将,经验丰富却缺乏系统训练,面对多元化业务矩阵时,常常捉襟见肘。林凡不可能事必躬亲,他需要更多的“大脑”,更多的“臂膀”,来分担日益沉重的管理压力,并将他的战略意图精准地执行下去。每一次深夜加班,林凡都在思索:如何让这支团队进化,而不是被时代淘汰?

“我们必须启动大规模招聘,尤其是面向高校毕业生。”林凡在集团高层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手指轻敲桌面,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他们就像白纸,可塑性强,有知识基础,充满干劲,是我们未来十年的骨干力量。想想看,五年前我们还在街头摆摊,现在坐拥大厦,未来要走向全国,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怎么撑得起这盘大棋?”

“大学生?”赵大军下意识地皱了下眉,身体前倾,语气带着疑虑,“心气高着呢,怕是不好管,而且咱这私营企业……人家愿意来吗?我听说省城那些机关单位,一个名额挤破头,咱们江城这小地方,私营厂子在他们眼里,怕是连备胎都算不上。”他的担忧代表了当时普遍的社会观念。九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生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由国家包分配,但首选仍然是政府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对于私营企业,尤其是江城这样的内地城市私营企业,大多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办公室里一时沉默,马建国也点头附和,回忆道:“去年我侄子毕业,宁可去国营厂当个科员,也不愿来咱这儿,说私营企业没保障,风吹就倒。”

“正因为难,我们才要去做,而且要做得比别人更好!”林凡语气坚定,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众人,声音却愈发洪亮,“我们要让他们看到,‘林凡集团’不是一个传统的乡镇作坊,而是一个现代化的、有前途的企业平台!我们要用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机制、我们的待遇,来吸引他们,留住他们!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我们凭什么谈扩张?”他转身,目光如炬,“从今天起,招聘就是头等大事,各部门全力配合。”

他立即部署了几项工作,细节清晰,不容置疑:

第一,提升企业形象。集团新设计的CIVI系统被迅速应用在所有对外的宣传材料上。林凡要求制作精美的集团宣传画册和招聘海报,重点突出集团的实力、多元化业务、发展前景以及“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理念。他亲自审校招聘文案,要求摒弃那种“招工”式的口吻,改用“携手成长”、“共创未来”等更具吸引力的词汇。画册里加入了凡诚大厦的全景照片、食品厂现代化生产线、以及员工培训场景,每一页都透着专业与活力。林凡还指示在江城日报投放广告,标题醒目:“林凡集团:邀您共绘未来蓝图”,配图是意气风发的年轻团队。

第二,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林凡深知,空谈理想留不住人。他让张志强参考广州、上海等地的水平,结合江城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远高于本地平均水平的薪资标准,并对本科生、研究生予以差异化定薪。本科生起薪定为每月400元,研究生500元,比本地国营厂高出近一倍。同时,率先提出了“五险一金”(当时尚不普及,尤其是对私企)、带薪年假、午餐补贴、节假日福利、员工宿舍(针对外地毕业生)等一揽子福利计划。这在当时的江城私企中,堪称破天荒。张志强连夜核算成本,林凡拍板:“钱不是问题,人才是核心资产,投资就要彻底。”

第三,主动出击,走进校园。林凡没有坐等毕业生上门,而是组建了专门的招聘小组,由张志强带队,准备奔赴省内的几所重点大学,如省财经学院、工业大学、商学院等,举行专场招聘会。小组配备统一西装、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林凡叮嘱:“别像个土老板,要展现出大企业的风范。记住,我们不是在求人,是在邀请精英加入一场变革。”

1995年春天的省财经学院大礼堂,人头攒动。这一年,国家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双向选择”的范围更广。许多学生怀着憧憬又忐忑的心情,穿梭于各场招聘会。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汗水的味道,海报林立,人声鼎沸。

“林凡实业集团”的招聘展位布置得格外醒目。蓝金色的Logo熠熠生辉,巨幅的企业介绍海报展示着集团的发展历程和愿景,穿着统一西装的招聘人员(林凡特意要求的)站姿笔挺,面带微笑,桌上摆放的精美宣传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学生。张志强手持麦克风,声音洪亮:“欢迎了解林凡集团,我们是一家立足江城、面向全国的现代化企业……”一位戴眼镜的男生挤上前问:“你们真有五险一金?私营企业能兑现吗?”张志强耐心解释:“集团制度健全,合同保障,林总亲自承诺,绝不空话。”

“这家公司看起来挺正规啊?”一个女生对同伴小声说,翻看着画册。“林凡集团?没怎么听说过,江城的私营企业吧?”另一个男生质疑道,但看到薪酬表后眼睛一亮,“待遇好像不错,基本工资比国营厂高一大截呢,还有公积金?”学生们围在展位前,议论纷纷,好奇中带着审视。有人询问职业发展路径,张志强指着海报上的晋升流程图:“从基层到管理,最快两年,全凭业绩说话。”

张志强站在中间,虽然第一次主导招聘有些紧张,手心微汗,但他对集团的熟悉和认同感让他很快进入了状态。他耐心地回答着学生们的问题,从集团业务、岗位需求,到职业发展、培训体系,讲解得清晰透彻。当被问及工作环境时,他描述凡诚大厦的空调办公室和员工食堂;问及挑战时,他坦言集团正处于高速扩张期,机会与压力并存。

“我们林总常说,在林凡集团,不看资历看能力,不重关系重业绩。只要你有想法、肯实干,这里就有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快速晋升的通道!”张志强的话,打动了不少内心渴望突破传统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年轻人。一个学营销的女生当场填表,兴奋地说:“我就想找个能真正做事的地方,国营厂太死板了。”几场校园招聘会下来,招聘小组收到了厚厚一摞简历,沉甸甸的,装满希望与期待。

回到江城后,林凡亲自参与了简历筛选和面试环节。他坐在凡诚大厦的会议室里,灯光明亮,桌上堆着简历,他逐份翻阅,标记重点。面试时,林凡没有问太多死记硬背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思维逻辑、应变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他让应聘者分析一个市场案例,或描述一次团队合作经历。一个财务专业的男生紧张得结巴,林凡微笑鼓励:“别怕,说说你在实习中学到了什么。”他敏锐地在一群略显青涩的毕业生中,寻找着那些眼睛里有“光”、有好奇心、有闯劲的面孔。面试结束时,林凡对张志强低语:“那个学工程的女孩,问问题时眼睛发亮,是个好苗子。”

最终,林凡集团第一批录用了十五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专业涵盖财务、管理、营销、食品工程等。他们的到来,在集团内部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老员工们,尤其是从创业初期就跟过来的那些,对这些“天之骄子”抱着复杂的心态。食堂里,刘建军对赵大军抱怨:“小李一进来就拿500块,我干了五年才400,凭啥?”马建国则私下嘀咕:“这些娃娃懂啥实战?纸上谈兵罢了。”既有几分好奇,也有几分不服气,甚至暗地里有些排斥——“凭什么他们一进来就拿那么高的工资?”“念了几年书就了不起了?懂怎么干活吗?”车间里,老师傅们对新员工指指点点,眼神带着审视。

林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情绪。在新员工入职欢迎会上,他特意把新老员工聚集在凡诚大厦的多功能厅。厅内布置简洁,横幅写着“欢迎新力量,共创辉煌”。林凡走上台,掌声稀疏。

“今天,我们林凡集团迎来了第一批正规军——大学生军团!”林凡的开场白引起了笑声,缓和了气氛,“我知道,可能有些老兄弟心里会犯嘀咕,觉得我林凡是不是忘了本,开始看重文凭了。”他停顿,目光扫过台下,刘建军低头不语。

他话锋一转,神情变得严肃:“我在这里明确告诉大家,我林凡永远记得,是各位老兄弟陪我一路拼杀,才有了今天的林凡集团!你们是集团的功臣,是基石!没有你们在寒冬里送货、在烈日下跑市场,就没有这座大厦。”台下老员工们的脸色缓和了许多,赵大军微微点头。

“但是,”林凡继续说道,声音铿锵有力,“市场在变,时代在变,我们要从一条小船变成一支舰队,就不能只靠划桨的力气,我们还需要舵手、需要轮机长、需要瞭望员!这些新来的大学生,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他们是来给我们这艘大船装上新引擎、新雷达的!他们不是来取代谁的,他们是来帮助我们一起把集团做得更大更强,让船上每一个人——包括所有老兄弟——都能分享到更大成果的!”他指向新员工区,“想想看,集团壮大了,工资会涨,福利会多,你们的孩子将来也有更好的平台。”

他目光扫过新员工,语气转为告诫:“你们也要记住,学历不代表一切。这里的每一位老员工,都有你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你们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尽快把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你们的智慧和汗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别以为进了门就万事大吉,这里只看实干。”新员工们正襟危坐,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认真记笔记。

林凡的一席话,既安抚了老员工,也鞭策了新员工,为双方的融合奠定了基调。他还亲自为新员工设计了入职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制度流程、轮岗实习等,并指定刘建军、马建国等高管作为导师,一对一进行指导。培训首日,刘建军带着新员工参观车间,虽然起初表情僵硬,但看到年轻人虚心请教,渐渐露出笑容。

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很快开始显现效果。财务部的毕业生引入了更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将手工账升级为电算化系统;市场部的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市场调研和广告策划理念,设计了一份针对省外市场的问卷,反馈积极;甚至连食品厂,也因一名食品工程专业学生的建议,优化了一个工艺流程,小幅提升了效率,减少原料浪费。一次周会上,那名学生汇报优化方案时,马建国忍不住插话:“这小子有点东西,比我们老办法强。”

当然,摩擦和碰撞也在所难免。年轻人心高气傲提出的方案脱离实际,比如一个营销毕业生建议首接进军上海市场,被刘建军反驳:“步子太大,资金跟不上!”老师傅因循守旧拒绝改变,有次车间里因新方法争执,差点动手。但在林凡刻意营造的“尊重知识、尊重经验、共同成长”的氛围下,这些矛盾大多被控制在良性竞争的范围内。林凡常私下调解,强调:“争论可以,但要基于数据,别伤和气。”渐渐地,新老员工开始协作,一个老员工带新员工跑客户,互补长短。

林凡知道,这只是开始。人才的渴望永远不会停止。他己经在筹划建立集团的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构建更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夜深人静时,他摊开规划图,心想:明年要招五十人,覆盖更多专业;培训中心设在凡诚大厦顶层,邀请外部讲师……他明白,“林凡集团”这艘大船能否远航,最终取决于船上每一位船员的能力与合力。而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的“船员”,将是他永恒的战略重心。望着窗外江城的灯火,林凡嘴角微扬——这场人才之战,才刚刚打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