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章 观风望云智掌先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春日的江城仿佛一夜间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街道上的行人步履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对未来的期待与焦虑。在文化宫二楼临时改造的办公室里,林凡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周文远的警告电话像一盆冷水,让林凡从连续成功的兴奋中清醒过来。他意识到,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单纯依靠市场信息和金融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政策的东风,往往比市场的力量更加深远和强大。

“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政策分析能力。”林凡在团队会议上郑重宣布,“从今天起,政策研究将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然而,在90年代初的中国,政策信息的获取远非易事。没有互联网,没有实时新闻,重要的政策动向往往通过内部文件传达,普通民众只能从报纸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

林凡设计了一套多层次的信息收集系统:首先,他让张志强负责收集和分析公开信息,每天仔细研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从社论立场、文章排序、用词变化中捕捉政策风向。

其次,他通过周文远的关系,与一些研究机构的学者建立联系,参加各种经济形势研讨会。在这些场合,林凡总是低调地坐在后排,认真记录专家们的分析和预测。

最重要的是,林凡凭借自己对历史走向的了解,提前预判政策可能调整的方向。他知道1992年将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但具体政策出台的时间和内容,仍需谨慎验证。

一日,张志强急匆匆地拿着一份《经济参考报》来到林凡办公室:“林总,您看这篇报道,提到要‘加大改革力度’,这个表述以前很少见。”

林凡仔细阅读那篇不起眼的报道,果然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立即让团队收集近期所有相关报道,进行对比分析。

“这个词组在最近一个月出现了七次,而之前半年总共才出现三次。”张志强很快给出了统计数据。

几乎同时,马建国也从实业渠道获得了一些信息:“最近省里来了几个考察团,都在看开发区和重点项目。听说上面可能会有大动作。”

林凡综合各方信息,判断一个重要政策即将出台。他立即调整投资策略,开始减持部分涨幅过大的金融资产,增加现金储备。

转月的一天,林凡受邀参加一个经济论坛。会上,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在发言中提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这个表述引起了林凡的特别注意。

论坛结束后,林凡特意找到这位专家请教:“教授您好,刚才您提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是不是意味着会有新的改革举措?”

教授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凡一眼:“年轻人很敏锐啊。我只能说,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不会变,而且会更加深入。具体怎么做,还要看实践的发展。”

这个模糊的回答反而让林凡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回到江城后,他立即召集团队开会。

“我认为很快会有重要的改革开放政策出台。”林凡分析道,“可能会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基于这个判断,林凡开始布局:一方面继续关注金融市场,准备抓住政策出台带来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开始调研实业投资的可能性,为可能到来的发展机遇做准备。

然而,政策的等待过程是漫长的。一个半月过去了,预期的政策仍然没有出台。团队中开始出现怀疑的声音。

“凡哥,是不是我们判断错了?”赵大军有些焦虑,“这都一个多月了,什么动静都没有。”

就连一向沉稳的刘建军也有些动摇:“林凡,我们压在现金上的资金太多了,机会成本不小啊。”

林凡虽然内心也有疑虑,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政策出台需要时间,我们要有耐心。重要的是做好准备,一旦机会来临,就能立即抓住。”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林凡决定亲自去南方考察。他听说深圳、珠海等特区己经有了很多新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的政策方向。

随后,林凡带着马建国南下考察。第一站是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己经展现出惊人的活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地随处可见,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寻找机会。

在深圳,林凡特别注意观察政策落地的实际情况。他发现虽然中央政策尚未正式出台,但地方上己经在进行各种试点和探索。

“林总,你看这个开发区,”马建国指着一片繁忙的工地,“听说这里的企业享受很多优惠政策,连审批手续都简化了很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