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铁翼黎明(第1页)
8月1日清晨。
就在炮兵尚未开火、步兵尚未出发之前,战争的火种己率先在高空点燃。
那是一次毫无预兆的空中遭遇。
清晨八时三十五分,雷瓦尼亚空军第22战斗机联队在进行例行的空域巡逻时,突然在东北空域遭遇数十架瓦尔托利亚空军的轻型轰炸机群。对方正试图借着晨雾掩护,对南部集团军的后方集结点实施轰炸。
空战,在瞬间爆发。
然而出乎敌方指挥部意料的是,雷瓦尼亚空军的反应速度远超他们的计算。
几乎在第一波拦截完成的数分钟内,大批战斗机便陆续升空。以22联队为前锋,第15、28、34战斗联队亦从不同机场起飞升空支援,一场覆盖战场纵深百公里的大规模空中会战骤然拉开帷幕。
而瓦尔托利亚空军则显得仓促且生涩。
自战争爆发以来,他们大多数中队始终处于内线轮换状态,缺乏实战洗礼。此番出动的飞行员中,多数是数周前刚刚从北方空军学院提前毕业的学员,连一次完整的战区作战轮换都未经历。
面对雷瓦尼亚这些在西线与联合王国空军对抗中锤炼出的老兵,他们的动作显得迟疑、编队混乱。
雷瓦尼亚战斗机编队仿佛一柄柄尖刀,轻而易举地穿透敌军轰炸机群稀疏的护航阵列。
在交战的头两个小时内,仅雷瓦尼亚第22联队便报告击落敌机超过五十架。
整场空战至上午十一时才逐渐平息,瓦尔托利亚空军首次尝试掌控制空的努力彻底失败。
8月初的天空,燃起了熊熊战火。
自第一场空中遭遇战打响以来,瓦尔托利亚空军试图夺回北方战线的制空权,连续数日出动大批战机,欲在空中与雷瓦尼亚展开对决。然而,这一系列作战却在数日内迅速崩溃。
与雷瓦尼亚空军日益成熟的装备体系相比,瓦尔托利亚空军仍停留在以大量螺旋桨中型战斗机与轻型轰炸机为主的阶段。其主力为“鲨斧”式单翼战斗机和“杜卡-42”轻型轰炸机,设计理念更适用于低空对地支援,而非高速缠斗。
反观雷瓦尼亚方面,尽管也尚未迈入喷气时代,但装备了“猎隼Mk。V”与“乌鸦C型”等具备封闭驾驶舱、液冷高速引擎的中高速战斗机,空中格斗性能明显更优。
更致命的其实还是飞行员的素质差距。
瓦尔托利亚空军在战争爆发后扩编迅速,许多飞行员仅完成最低限度的训练就被送上战场。他们缺乏高空编队经验,也未受过真实战场条件下的战术训练。
尤其在面对雷瓦尼亚老兵所惯用的高速切入—侧翼穿插—跃升摆脱等战术时,往往难以做出反应。
数名被俘飞行员供称,他们在空战中甚至未能完成一次瞄准,就遭到击落。
8月2日至8月6日,北线战区共爆发五场大规模空战,涵盖范围从伊斯库拉河上游至卡夫沙林丘陵带,纵深逾百公里。
其中最为惨烈的是**“黄昏峡谷空战”**。
瓦尔托利亚空军为掩护第九集团军前线补给线,调集六个中队试图突袭雷瓦尼亚野战机场,却在途中遭到早己预判待命的雷瓦尼亚第22联队与第15联队夹击。
仅在十五分钟内,敌方编队即被撕裂。瓦军飞行员仓促转入低空,但却反而落入“猎隼Mk。V”的最佳爬升射角之中。
当日晚间统计:瓦尔托利亚出动的飞机几乎全灭,损失战机及轰炸机上百架,雷瓦尼亚仅损失7架战斗机。
战场主动权一旦转移,战术节奏便如同压倒的多米诺骨牌。
8月7日清晨,雷瓦尼亚空军开始大规模低空对地支援行动。装备有火箭弹的“灰鹫-A”式攻击机编队低空掠过战壕与弹药库,实施精确轰炸与扫射。
其战术是先由高速战斗机打乱敌军防空阵列,再由攻击机编队分波低飞突袭。多数瓦军前沿阵地在完全来不及警戒的情况下被夷为平地。
其中,瓦尔托利亚第272步兵团被拦腰截断,残兵甚至无法回撤,仅能弃械投降。
与此同时,雷瓦尼亚的轰炸机部队亦投入战场,利用夜间压制战略目标。由“夜鹰-87”构成的远程轰炸编队在昏暗的星光下,对瓦军后方的铁路桥梁、油库与指挥部实施打击,摧毁三座主要枢纽,迫使瓦尔托利亚的防线陷入瘫痪状态。
至8月8日,瓦尔托利亚空军再也无法组织起成建制出击。仅存的空中力量被迫转入低空夜航,勉强进行一些侦察任务。
空中,属于雷瓦尼亚的铁翼己经彻底张开。
平民在城市废墟中仰望天空,看到的不是希望,也不是解放,而是一架架在天边划过的黑影与金属轰鸣。他们低头时,身边常常是燃烧的仓库、倒塌的桥梁,和抱着孩子痛哭的母亲。
在制空权全面转移至雷瓦尼亚一方后,战局的主导权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8月9日拂晓,南部集团军群总指挥海尔布林元帅正式下达命令:
“战场条件成熟,空军压制己完成,所有装甲军团展开全线推进,务必在72小时内撕裂敌方防线。”
这是一场从战役设计之初便注定雷霆万钧的突击。
雷瓦尼亚南部集团军群集结了整整五个装甲军团,拥有超过2200辆装甲战车、900门牵引式野战火炮、30个摩托化步兵团,是战争爆发以来动员出的最大地面突击集群。
这支钢铁洪流将在空军的支援下,自多洛日涅河一线发动正面突击,目标是切断瓦尔托利亚第八、第十一集团军之间的连接走廊,并迫使敌人放弃西南防线,全面向诺维格勒方向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