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汴京城内风雷动赵普登台献毒谋(第1页)
一、朝议困局:诸将请战无良策,官家焦忧坐龙椅
崇德元年正月二十,汴梁大庆殿内寒意彻骨。赵匡胤裹着厚重的龙袍,指节无意识地着案上玉圭,案头堆叠的奏报压得镇纸都微微倾斜——最上面一份用朱笔标注“急报”,写着“江南护驾军五万抵寿州,李重进己开始修缮濠州攻城器械”。
“陛下!”殿前司都指挥使曹彬猛地出列,甲胄碰撞声在死寂的殿内格外刺耳,“臣愿率殿前司五万兵,三日之内开赴淮南!只要能守住濠州,陈琅便断了北上通道!”
党进紧随其后,大手按在腰间佩刀上:“曹将军说得对!臣麾下步军己整备完毕,缺的只是粮草!哪怕每人带三日干粮,也要把江南兵挡在淮河以南!”
阶下将领纷纷附和,“请战”声浪几乎要掀翻殿顶。赵匡胤却缓缓摇头,目光扫过众人:“粮草只够禁军半月之用,冬衣还缺三成。曹卿,你告诉朕,带着缺衣少食的新卒,怎么跟李重进的精锐护驾军打?”
曹彬一时语塞,党进还想争辩,却见赵匡胤摆了摆手,目光落在文官列——往日里总与武将争执的张洵,今日竟不见踪影。“张参政何在?”他皱眉问道。
内侍忙躬身回话:“回陛下,张参政昨日因‘私通江南’罪被革职,如今枢密院诸事,由赵参政总领。”
赵匡胤这才想起,半月前赵普递上的弹劾奏疏里,附了“张洵与江南商队密会”的证词,而那证词的提供者,正是晋王府的长史。他抬眼看向赵普,见对方身着紫色官袍,立于文官之首,眼神刚与武将列末的赵光义对上,便迅速移开,那一闪而过的默契,让赵匡胤心头莫名发沉。
“赵卿,”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你掌枢密院多日,可有破局之策?”
二、赵普献谋:引敌攻翼破合围,晋邸暗助毒计成
赵普缓步出列,袍角扫过青砖时没有半分停顿。他躬身行礼,余光却悄悄瞥向赵光义——昨夜晋王府密谈的场景还在眼前,赵光义将一枚温润的西域玉佩推到他面前,指尖着玉佩上的兽纹:“赵相公,只要你能想出破江南的法子,他日官家晏驾,某保你相位无忧。这玉佩,你先收着,算个念想。”
此刻那玉佩还藏在赵普袖中,冰凉的触感让他定了定神。“陛下,江南看似西面合围,实则是虚张声势。”他缓缓开口,目光扫过殿内诸将,“曹延禄守秦凤,靠的是河西回鹘、吐蕃部族的盐茶贸易;杨业守燕云,最怕的是契丹从背后突袭;张永德的蜀地水师,粮草全靠岷江漕运——这三者,皆是江南的软肋。”
赵匡胤前倾身体:“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
“引敌攻其软肋。”赵普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清晰,“遣使者携重利去见契丹主、回鹘叶护、吐蕃赞普。许契丹岁赐绢帛十万匹,开涿州互市;许回鹘部族独占河西盐道;许吐蕃在秦州设‘世袭都督府’。他们若出兵攻秦凤、燕云,江南盟友必回师救援,届时我军集中主力,首取淮南,江南合围之势自解。”
“引外敌?”赵匡胤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过案几,茶盏晃出的茶水溅在奏报上,“你可知这是资敌养患?陈琅的檄文里正骂朕‘私通契丹’,若真这么做,百姓会怎么看朕?”
“陛下!”赵普上前一步,语气急切,却悄悄给赵光义递了个眼色。
赵光义立刻出列,双手抱拳:“兄长,如今不是顾惜名声的时候!江南改元崇德,天下士子都以为他们是正统,若再犹豫,汴梁必破!契丹贪利,部族图财,不过是借他们的兵暂解燃眉。等灭了江南,再回头收拾这些外敌,易如反掌!”
曹彬皱眉道:“可燕云百姓……”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赵普打断他,袖中玉佩硌得掌心发疼,“若江南胜出,赵宋覆灭,燕云百姓难道就能好过?陈琅不过是借‘大周正统’之名,行篡权之实,与陛下当年陈桥兵变,有何不同?”
这话戳中了赵匡胤的痛处。他沉默良久,目光在赵普与赵光义之间游移——两人一文一武,掌控着军政大权,若此时反对,怕是连宫城都难守住。“好,”他终是咬牙道,“使者之事,由你全权负责,光义协理。三月之内,若破不了江南困局,你二人,自行请罪!”
散朝后,偏殿内只剩下赵普与赵光义。“赵相公这计甚妙,”赵光义端起茶杯,却不饮,只看着水面倒影,“北上契丹的使者,某己选好了人——王恩,他是某的心腹,当年跟着某在殿前司待过,懂契丹话,也知如何跟契丹主打交道。”
赵普点头:“西去河西的使者,某让门生李存义去。他在秦州任过通判,跟回鹘部族首领熟。至于山东藩镇,曹翰己递来密信,说愿出面联络——他手里有当年周世宗赐的‘安抚藩镇’令牌,那些藩镇会买账。”
“甚好,”赵光义放下茶杯,指尖敲击着案沿,“王恩出发前,某会让他带上西域夜明珠——契丹主最爱这物件。再让他跟契丹主说,若能出兵燕云,除了岁赐,某还许他们‘劫掠三日’。”
赵普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了然:“殿下考虑周全。有‘劫掠’之利,契丹兵必卖命。”